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見證了《創世紀》第三章中男女二人在被發現吃過禁果之後所做的一切。羞恥/愧與恐懼使他們互相推諉過錯,最終帶來了人與天主、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無法修補的隔閡。事已至此,上主天主會如何處理善後?
聖經人物傳
【聖經人物傳】亞當和厄娃:過錯後而心生的羞愧(下)
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討論到《創.三》中的『赤身露體』(nakedness),很可能是用來借諭人在犯了禁之後的內疚和羞愧,尤其是當人無法面對時,便會做出的更多錯/惡事。今天,我們便要見證到這一幕了。
【聖經人物傳】亞當和厄娃:過錯後而心生的羞愧(上)
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終於見證了男女犯了禁之後的一剎。然後,他們「的眼立即開了,發覺自己赤身露體,遂用無花果樹葉,編了個裙子圍身」(創3:7;《思高》譯)。正如粵口語中的『知醜』是多義的,我們提出,這裡的「羞」,也從一般赤身露體的「害羞」,引申而指人做錯事之後的「羞(愧/恥)」【在《創.三》中我傾向認為是後者】。假若從這個角度來閱讀的話,創3:8–13就是人在做錯後因羞恥會進而做甚麼更錯的事的最深入描寫。
【聖經人物傳】亞當和厄娃:女人(和男人)的悲劇性一刻(下)
文:梁展熙博士(S.Th.D.)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探討過一些題外話,禁果並非蘋果,亞當也不是因為厄娃的引誘才吃下禁果的。今天,我們終於來到他們吃了禁果之後的一剎,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讓我們先看看《聖經》本身是怎麼說的:「於是二人的眼立即開了,發覺自己赤身露體,遂用無花果樹葉,編了個裙子圍身」(創3:7;《思高》譯)。讓我們逐句細解這一節。
【聖經人物傳】亞當和厄娃:女人(和男人)的悲劇性一刻(中)
梁展熙博士(S.Th.D.)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看見在蛇的慫恿下,女人——在獨立於天主,完全沒有考慮祂禁令的情況下——按她自己在善、美、真三個面向上作了結論後,最終「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創3:6b)。今天,就讓我們聚焦在這半節的細節中,以補充一些我們平時也許有所遺漏甚至誤解的地方。
【聖經人物傳】亞當和厄娃:女人(和男人)的悲劇性一刻(上)
文:梁展熙博士(S.Th.D.)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在重溫了女人在回答蛇時所重申的(有擅自增修的)天主禁令:「樂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都可吃;只有樂園中央那棵樹上的果子……不可以吃……免得死亡」(創3:2b–3);又嘗試拆解蛇對女人的反駁——「你們決不會死!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3:4b–5)——中的重要詞語。今天,就讓我們聚焦在《創世紀》第三章中最具決定性的一幕。
【聖經人物傳】亞當和厄娃:女人與蛇的對話(下)
文:梁展熙博士(S.Th.D.)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兩期,我們一直聚焦於蛇與女人之間那段簡短但深刻的對話(創3:1b–6a)。我們發現蛇搭話的雖然只是問句,但已隱含了上主天主嚴苛冷酷的(錯誤)形象;而女人的回答雖然是為上主天主辯護,但當中被擅自增加的禁令卻反而增強了那由蛇在一開始時所描繪的那上主天主的(錯誤)形象。最終,正如我們所熟的,女人也將正中蛇的下懷。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這段對話如何引致這悲劇的發生。
【聖經人物傳】亞當和厄娃:女人與蛇的對話(中)
文:梁展熙(S.Th.D.)聖大教授(聖經科) 在上一期,我們開始了聚焦在那一段簡短但深刻的對話:女人與蛇的對話(創3:1b–6a)。我們也談到,女人本意為上主天主辯護而對蛇說的回答——「樂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都可吃;只有樂園中央那棵樹上的果子,天主說過,你們不可以吃,也不可摸,免得死亡」(3:2b–3)——最終卻預示了她終將正中蛇的下懷。此話怎解?
【聖經人物傳】亞當和厄娃:女人與蛇的對話(上)
文:梁展熙(S.Th.D.)聖大教授(聖經科) 在上一期,我們簡略地了介紹過我們應如何理解在《創世紀》第三章中的蛇,以及如何理解《創.三》——甚至「史前史」中的許多其他章節——作為具象徵意義的古人神學反思的文字紀錄,而非現代意義的歷史事件紀錄。今天,讓我們回到《創.三》的故事本身,並聚焦在那一段簡短但深刻的對話:女人與蛇的對話(創3:1b–6a)。
【聖經人物傳】亞當和厄娃:蛇:千古魔頭?
文:梁展熙(S.Th.D.)聖大教授(聖經科) 在上一期,我們談到上主天主創造女人,作為「與(男)人相稱的助手」,且應理解為:女人是「與男人互相扶持的」。《創世紀》第二章的創世故事就此以男女二人永結同心、永遠幸福快樂來結局,本即完美無瑕。只可惜,在人世間,並沒有完美,而且往往事與願違。事實上,按《聖經》原文分析,《創.二》只是故事的上半部分;至於下半部分,則佔據了整個《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