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見證了《創世紀》第三章中男女二人在被發現吃過禁果之後所做的一切。羞恥/愧與恐懼使他們互相推諉過錯,最終帶來了人與天主、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無法修補的隔閡。事已至此,上主天主會如何處理善後?
在正式探討上主天主的回應(創3:14–19)之前,我們要先緊記,切勿單單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上主天主的這段話。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古人以他們當時最先進的方式來嘗試解釋他們眼所能見的最使人驚奇和困惑的大哉問(etiology),譬如【如參:Boadt CSP, “Genesis” in IBC, 364; Bergant OP, Genesis, 15–16; Cotter OSB, Genesis, 35】:
.為甚麼蛇沒有腳,卻移動得如此之快?
.為甚麼人們心裡會特別懼怕蛇?
.為甚麼女人產子會這麼痛?
.為甚麼儘管產子如此痛,女人仍會渴望得到男人?
.為甚麼女人會一直受男人支配?
.為甚麼勞動會如此艱難又這麼使人疲累?
.為甚麼人儘管辛勤耕作得腰酸背痛,大地也不見得會有相應的出產收成?
.為甚麼人會死?
回到上主天主的回應(創3:14–19)。這裡的排序是按創3:1–7的人物出場次序的;祂是先對蛇說話的:「因你做了這事,你在一切畜牲和野獸中,是可咒罵的;你要用肚子爬行,畢生日日吃土……」(14節)。這裡有幾點需要指出的:一)雖然我們習慣以為上主天主的回應都是男女二人在吃禁果之後祂對他們及蛇所下的詛咒;不過,只要細心閱讀聖經便會發現,受到上主天主咒罵的只有蛇和大地。男人和女人其實並未受到上主天主詛咒。二)這段對蛇的咒罵解釋了,為何與大部分在地上移動的動物不同,蛇是沒有腳的。不過,細心的讀者也會發現,上主天主於此並未剝奪蛇的一項特質:會說人話,而且有近乎——甚至超越〔?〕——人的智力,但在現實世界中的蛇並沒有這類能力。從作為釋古(etiology)的功能來看,也許是《創.三》的作者遺漏了吧,算是個小失誤(bug)。
當然,對基督徒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上主天主接下來對蛇所說的:「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15節)。重要的點是在於,基督信仰傳統有視這句話為基督克勝撒殫的預示。這解讀最早見於由聖依勒內(St. Irenaeus)約在主歷180年所著的《駁異端》(Against Heresies; 3.23.7 and 5.21.1)。從此,創3:15被稱為「原始福音」(拉:protoevangelium),按《天主教教理》的說法:「因為在那裡首次宣布了救主默西亞,宣布了蛇與女人之間的搏鬥,以及她的一位後裔的最後勝利」(no. 410)。
與此同時,至少從釋經的角度而言,我們仍有需要探問,究竟聖經作者當時的原意,到底為何。要搞清楚這一點,就必先要釐清創3:15b究竟說了甚麼。讓我們稍為對比一下這半節譯本和原文:
.「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思高》
.「他要重創你的頭顱,你要重創他的腳跟」(拙譯)
首先,是《思高》的「她的後裔」。於此,原文只有陽性單數代名詞「hûʾ」=他。當然,這裡的「他」指代的自然是上半節中的「她的後裔」;畢竟,在希伯來原文中,後裔「zeraʿ」是陽性名詞。在希伯來文字,後裔「zeraʿ」雖然是單數,但其實是集合名詞。換言之,原文最初的用意是在解釋整個人類(=所有厄娃的子孫)與所有蛇(=整個物種)之間世世代代的敵意。人會世世代代撲殺蛇,蛇會世世代代攻擊人類【如見:Bergant OP, Genesis, p. 16】。
然而,《思高》以解釋的方式來在同一句中重覆再用同一詞組,而不用原文的代名詞,可能與這一節的翻譯史有關。事關這個陽性代名詞「他」,不知怎的到了《拉丁通行本》時,就變成了「ipsa」=她。換言之,按《通行本》直譯,創3:15b成了:「她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伏擊她的腳跟」(拙譯)。負責校譯的聖熱羅尼莫大概是知道原文應是用「他」的,因為他在另一本著作《Questiones Hebraicae in Genesim》(=論創世紀中希伯來文諸問)中所示。這很有可能是因後來的抄經員出錯所致【請勿忘記影印機是上世紀後期才廣泛應用的!】。無論如何,自中世紀起,天主教學者便認為這個「她」指的就是瑪利亞。這也是在各式聖母像中,尤其是無染原罪,我們常會看到聖母踏著古蛇的原因【見附圖】【參:John Day, From Creation to Babel】。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教宗保錄六世馬上設立委員會著手修訂《拉丁通行本》。計劃最終於1979年完成,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頒行《新通行本》(Nova Vulgata)。《新通行本》已按希伯來原文,修正此項問題,把該代名詞從陰性(ipsa)改成中性(ipsum)【按:因在拉丁語中,「後裔」(semen)一字屬中性】。此外,與《思高》一樣(踏碎、傷害),《通行本》也是用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動詞(contero, conterere=壓碎、insidio(r), insidiare=伏擊),但其實原文用的卻是同一個動詞:š-û-p̄=傷害。《新通行本》把兩處都改用同一個動詞「contero, conterere」。
當然,作為基督徒使用的譯本,上述的翻譯立場是再自然不過的。可是,一方面,我們仍然至少要意識到,我們平日所用的聖經譯本,並非原文本身,而是已經被數百年甚至過千年之後的神學發展所覆蓋的譯文。另一方面,這翻譯確實容易使一般人引起錯覺,誤把瑪利亞在天主的救恩計劃中置於過猶不及的位置。正如拉達里亞.費雷爾總主教(現為樞機;信理部部長)在註釋《教理.410條》時寫道:「只有透過耶穌,我們才可真正理解這〔原始福音〕的終極意義……。藉著她的服從……,瑪利亞顯得與耶穌的(救贖)工程緊密相連」【Abp. Fisichella (ed.), CCC: Full Text and Theological Commentary, 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