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神父jmom.honlam.org譯:吳志濠 發明婚姻的既不是社會也不是教會。它是天主的計劃,從祂創造我們原祖父母那一刻開始起便存在。《天主教教理簡編》第337點提醒我們:「天主是愛,並因着愛而造了人,也召叫人去愛。天主創造男人和女人,召叫他們在婚姻中度親密共融及互愛的生活,『這樣,他們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瑪19:6)。天主並祝福他們說:『你們要生育繁殖』(創1:28)」。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因為祂關心我,我才能改變
文:孔維仁神父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我仍記得在我20多歲時的一個驚訝的經歷,當時我面對着一些很沉重的負擔,所以我去辦告解(在那年代不常見的)。那時我期待會得到拍拍我的肩膀、給我安慰與鼓勵,但相反地,那老神父對我十分嚴厲的說:「你太不堅定了。停!不要試着為自己找藉口!否則,你日後來辦告解、尋求天主的寬恕,也會變得沒有意義。」我不能否認,這位神父不常見的指責,對我的人生有一定的影響。若想再去與那位神父告解前,我先必須作出一個更深的反思與改變。
【速食神學】(156) – 一日司鐸,終身司鐸?
文:文祖賢神父jmom.honlam.org譯:吳志濠 聖秩聖事有甚麼效果?《天主教教理簡編》(第335點)總結如下:「這聖事為領聖秩者[1]特別傾注聖神,使他肖似基督,按所領受的聖秩等級,負起基督司祭、先知、君王的三重職務。授秩禮[2]賦予一個永不磨滅的神印:為此,聖秩聖事不可重複領受,亦不可暫時領受」。
【聖言之光】喜樂吧!
文:梁展熙 丙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我們正處於將臨期的中間部分。今天,我們慶祝喜樂主日。故名思義,今天的禮儀主題是喜樂。禮儀藉着各篇讀經,並不僅僅是要我們喜樂;更是告訴我們,我們為甚麼應該喜樂,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慶祝這份喜樂。另一方面,福音選讀也讓我們面對一個不同的,但並不算是完全無關的主題。
將臨期敬禮聖母的傳統:拂曉燭光彌撒
文:何心豫 德語圈的教會在將臨期,有舉行「拂曉燭光彌撒」(英:Rorate Mass)的傳統。「Rorate」是拉丁文,意指「由天上滴下甘露」,是將臨期聖母敬禮彌撒進堂詠的第一個字,原句為:「Rorate caeli desuper, et nubes pluant justum」,中文為:「諸天,請由上滴下甘露,望雲彩降下仁義,願大地裂開生出救恩,願正義一同出生!」(依45:8)
【心遇聖言】在荒野中尋找平衡
文:孔維仁神父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我們這個年代的特徵,就是經常在豐富情感(青年所尋求的「high」)與鬱悶時刻之間轉換。線上遊戲,令人興奮的活動,以及那些具刺激成份的「洗腦」音樂,卻發現自己很快便精疲力竭,心情很快變得低落。這個循環不停地重複。我們越覺得情緒高漲,我們越容易接着墮入情緒低落。
【聖言之光】萬福!充滿恩寵者!
文:梁展熙 聖母無原罪瞻禮 我們日常會誦念的《聖母經》的開首部分,就是出自今天的福音選讀。既然如此,就讓我們藉今日的機會,深入反思一下這篇經文開首句的神學及靈修意義。更重要的是,《聖母經》也教導我們,如何在尊敬瑪利亞為天主之母的同時,不會輕視了她的人性(human nature)。
【速食神學】(155) –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司鐸嗎?
文:文祖賢神父jmom.honlam.org譯:吳志濠 每個人都能成為司鐸嗎? 《天主教教理》第1577點表示:「『唯有受過洗的男性(vir),才得有效地領受聖秩』(《天主教法典》,第24條)。主耶穌選立了一些男人(viri)為組成十二宗徒的團體。宗徒們亦同樣簡選合作者繼承他們的職責【參閱谷3:14-19;路6:12-16;弟前3:1-13;弟後1:6;鐸1:5-9;羅馬的聖克雷孟(St Clement of Rome),Ad Cor. 42,4;44,3:PG 1,292-293;300】……教會認識到她已被主自己的這個選擇所約束。為此,讓女性領受聖秩是不可能的」【參閱若望保祿二世,MD 26-27;教廷信理部,宣言, Inter insigniores: AAS 69 (1977) 98-116)】」。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七十二章:教會與科學(2)
文:Vitor Teixeira譯: 余漢釗 十七世紀是由基督信仰所操控的舊哲學系統瓦解的年代。亞里斯多德的體系是多年來的主要的哲學系統,以及科學的基礎。教會的學者在神哲學的領域上用的治學方法的是亞理斯多德的。但到了十七世紀,很多人開始質疑,亦即是對教會有了衝突。實證科學與神學亦即是教會之間的關係顯得非常緊張。實證科學開始取代神學成為了研究的標準。現代科學從這緊張關係中脫穎而出,不再是純理論性,而是建基於數學、準確、工具及經驗。
九澳聖母村──行山朝聖與展望
文:譚唯善修女 11月20日我參加了教友協進會主辦的路環環山朝聖之旅,主題是「在追思中期待救主的降生」。 (一)、完美的朝聖之旅 七苦聖母村已到過多次,有基本的認識,特別是最近參加《盼望之地--九澳》檔案展的開幕活動後。但我這次朝聖卻是全新的體驗,有點像人生的苦路,磨練意志力與耶穌同行的感覺;旅途中的教會,互相扶持走向共同的目標。尤其是自己雙膝不濟,久已沒有行山了,報名時要填上年齡78歲,有點猶豫只怕不受理。意外發現參加者過半都是長者,而且最終抵達聖堂時,仍精神抖擻齊聲喊出,「唔辛苦!因為在十字架下怎會叫苦!」令人動容,所以,這次活動發揮得淋漓盡致、無懈可擊的是「朝聖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