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20: 1- 16 今天我們讀到有關天國的另一種比喻。地主對待僱工的行為看似不公平,不論工時長短,工人所分得的工資都是一樣的,雖然僱主和工人早就已經議定好一天一個「德納」,但大家還是會覺得早到的工人應該比後來的工人領到更多。這個寓言從早期基督徒的背景切入,就好像在談論猶太人和外邦人一樣。那些最先在葡萄園工作的僱工就是猶太人,而那些晚到的工人就像來自異教地區的外邦人。誰做得多,就應該得到的多,這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很多基督徒努力一輩子,遵守福音的精神,卻不斷地經歷苦難,然而很多在臨終時皈依,卻能一樣得到天主的愛。在一般人的眼中,我們常常會覺得不公平,但是天主卻不這麼認為。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多得 未必在於多勞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絕大部分教育的寶貴一課。現代社會的經濟運作也建基於買賣雙方(至少各自認為)是錢貨價值對等的情況下進行的。在這世界觀下,「多勞多得」是理所當然的,是公義的。今天耶穌的比喻,也正是與「公義」有關。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二)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1.2 神學的科學特性的基礎 我們說基督宗教的神學是一門科學,因為神學是一個精確對象(已揭示的奧秘)的理性和一致的論述,並根據明確定義的原則進行研究,最終對這些奧秘有更深入的理解。 整個十三世紀是最廣泛及最有系統地,去建立基督宗教神學的科學特性。聖多瑪斯便是其中主要的支持者之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32】「超越特徵」能教曉我們分辨輕重?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已講論了「超越特徵」是形容存有的方式,使我們能說任何存有是一致、真、善、美。我們也談論了存有存在不同的程度。存有的程度暗示一致性、可知性、可取性和可悅性的不一。事物的存有的程度越高,它便更容易知道,和更值得知道。它也是更好,值得我們愛上。它也是更值得我們欣賞,因它能帶給我們更多喜悅。 換句話說,存有間是存在等級制度的。故此,在我們可知的真理中,可愛的善事物中和可欣賞的美(好)事物中蘊藏著一個秩序或等級制度。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寬恕 豈可計算

文:梁展熙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上主日的讀經,尤其福音選讀,提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修和之道。雖說傷害過後,施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修和講求愛,但修和畢竟也要訴諸行動,因此某程度上耶穌的提議有其形式性。簡言之,就是『如何』修和。不過,修和不完全等於寬恕。修和可以流於表面,形式了事;但寬恕,卻避不過內心的一關。可以講,在接續上主日福音選讀的今天福音開始時,伯多祿所問的:「主,若我的弟兄開罪我,我應寬恕他多少次呢?七次夠嗎?」,把耶穌的教導帶到一個更深入的層次:『為何』寬恕。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十章:神學與信德的科學(一)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神學是尋求理解的信德。這不單單是一個相信的信仰,而且是一種理性的信仰,這信仰更被認為是仔細考慮的。因此,它是以信仰、批判性和科學性的態度來進行的嚴謹活動。神學所使用的方法,是由其科學特徵作為智力活動所要求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神學的這個情況下,內容是已揭示的奧秘,並是用來確定神學的方法,這些內容與其他的科學區別開來。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辯解書2】我們能理性地證明神是存在的嗎?

  文:阿納斯塔西奧斯(Anastasios) 譯:何紹玲 異議 1: 我們不能證實神的存在,因為並沒親眼目睹或經科學觀測核實,未可作準。 異議 2: 我們不能證實神的存在,因為從開始這宇宙便是根據自然定律的變化,變化並不是因為超自然規律。 異議 3: 我們不用客觀實物,因為這世界什麼也是主觀的,所以又何須多此一舉去證明這個叫神的客觀實體呢。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31】一致、真、善、美 (2)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上一次我們說過,「超越特徵」(transcendentals)存在於所有存有中。當下我們在討論四種「超越特徵」:一致、真、善、美 。我們也說過,(所有的)超越特徵指同一個實況或現實(同一個pragma或 Bedeutung),但是意義卻彼此不一樣(每個也有它的pathema或Sinn)。簡單而言,它們不是同義詞。 但是,在現實中,他們是可以互相交換的。凡是一致的是存有-ens et unum convertuntur。凡是真的也是存有-ens et verum convertuntur。凡是善的也是存有-ens et bonum convertuntur。凡是美的也是存有-ens et pulchrum convertuntur。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光榮十字聖架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3: 13- 17   九月十四日,我們慶祝「光榮十字聖架」,我們聽到福音裡,耶穌引用了梅瑟和沙漠中被舉揚的銅蛇,向尼苛德摩解說,他為何即將被釘十字架並且復活。當以色列民族因他們的罪行和心硬,在曠野中飽受毒蛇的折磨時,天主便指示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蛇咬的,一瞻仰牠,必得生存。」銅蛇指向基督的十字架,它擊敗了罪和死亡,為相信耶穌和他在十字架上光榮的人,掙得永遠的生命。 沒有比這個更能證明天主對祂沉淪的受造物的愛了。上主派遣祂的獨生子來解救我們免受惡劣的暴政,並且免於罪和死亡的詛咒奴役。耶穌以自我給予,展現出完全的愛,祂徹底地獻出自己,正是出於祂對天父的愛。祂甘願為了我們的得救,犧牲自己的性命。祂死在十字架上,是對天父完整的祭獻,同時,也是為了我們和世界的罪做了完整的贖罪祭。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覆水能收

文:梁展熙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人與人共同生活,無論是在家庭內、在工作中,抑或別的團體裏,難免會有磨擦,甚至傷害。但是,人類沒法避免這種傷害,畢竟「沒有人是一座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出自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Meditation XVII》)。那麼,人如何能夠克服這些傷害,繼續(在群體中)生活呢? 最明顯的答案,當然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的話是對受害的一方說的:「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你沒聽錯,在一段受傷的關係中,耶穌要求受害者踏出第一步。耶穌並沒有直接交代理由。可能是耶穌明白到一個人的內疚會令他難以主動為自己的過錯承認負責。但從福音的上文下理來看,耶穌更可能認為,許多時候,一個人根本不知道、不明白甚至不接受自己曾做錯了事,傷害了人。然則,既成了受害者,耶穌希望我們怎樣做?祂說,第一步:「你該獨自『規勸』他」。這裏的『規勸』,原文「elegchō」,本義是:「指責」(參《拉丁通行本》:corripiō;葡:《difusora bíblica capuchinhos》:repreender),這裏可理解為指出施害者的錯處。如果對方「聽從」,即接受自己做錯了,那便可和好如初。反之,就進入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