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公元前五世紀,希臘人開始探索世界,在眾多發現中,最先知悉的是,事物一方面會變,但另一方面卻不會變。
為了道出因由,兩名哲學家決意對世界進行解釋,但從根本上看,他們的解釋是完全對立的。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公元前475)認為,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持久的(所謂「持久」在世上並不存在)。這世界,甚麼都在變,所有東西都處於「轉成(becoming)」的狀態,沒有狀態為「存在(being)」的。他提出:「人之所以不能踩進同樣的河流兩次,是因為踩第二次的時候,河流已經改變,人也已經改變。」這句比喻世事多變,今非昔比,「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意思。
巴門尼德(公元前515?-公元前445)卻不這樣認為。他論道,「變」是沒有可能發生的。為他而言,存有是存在,非存有就是不存在,在它們中間(存有和非存有之間)並不存在任何東西:所以,世上只有存有(being)和非存有(non-being), 至於「轉成」一事是不可能的。他的名句「無中不能生有」(原文為拉丁文 - Ex nihilo nihil fit )說明了所以存有不可能從非存有而來。但存有也不能停止存在:存有不可能轉成非存有。這個世界經常在這裡,將來也會在這裡:它是永恆的。
我們日常的經驗告訴我們,以上兩個理論也有錯誤之處。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世界上我們確實找到「變」。但我們也觀察到不是所有東西都經常在變。我們也觀察到持久性。我們同意赫拉克利特所言的在世界上有「轉成」,但不排除也有「存在」。
按巴門尼德所言,存有是存在,非存有就是不存在。可是,我們也觀察到一些東西是可以由不存在轉成存在:例如你和我。過往,你和我都未曾存在 - 我們是非存有。但現在,你和我都存在。同樣,一些東西由現在存在轉成將來不存在也是可行的。因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的。
就這狀況,亞里士多德這樣解決以上問題:在每個「變」之中,一「部分」遺留下來,另一「部分」到來或離開(出現變化)。再者,亞里士多德分辨兩種變:質變和依附體或依附性的變化。
以往我們討論實體和依附體時已經說過依附體或依附性的變化。當一個男人漸增,樹葉變黃,氣溫上升,水變成冰或水蒸氣時:它們都是依附體或依附性的變化的例子。在這類變化中,實體存留下來,但依附體已經產生變化了。
質變是另一種變化。當木頭燃燒化為灰燼,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反應產生鹽和水,一個雕塑家拿一塊大理石把它轉成一個雕像時:這些便是質變的例子。我們考察這類變化時,我們會意識到依附體的變化也伴隨在其中,除此之外,還有一樣是變了的 - 事物本身。質變呈現時,一個事物轉成另一個事物。
但即使在質變中,一「部分」遺留下來,另一「部分」到來或離開(出現變化)。當木頭化為灰燼時,木頭沒有消失於空氣中,灰塵也沒有即時出現。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化學反應和製造雕像上。在變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稱為「原始或第一質料(prime matter)」,變的稱為「實體形式(substantial form)」。
說到這裡,欲知後事如何,請續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