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在1960年的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中,民主黨希望能找到一位稱職的候選人,結果贏得競選的是約翰.甘迺迪;值得一提的是,民主黨內有一知識分子名阿德萊.史蒂文森的,我是從他那裡聽到了以下這個故事。歷史上有兩位偉大的演說家 :古羅馬人西塞羅(Cicero)和古希臘人德摩斯忒乃(Demosthenes)。當西塞羅講話時,人們都說:「他講得多好。」當德摩斯忒乃講話時, 人們會說:「我們行動吧!」德摩斯忒乃憑他的熱忱,觸動了大家的意志、情感、熱忱……結果便把知識分子說服了。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五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5: 13-16 今天我們從福音中看到一個明確的信息:我不是一位孤獨的天主教友。天主教不是個人的宗教,只是單純做好一位教友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被其他人看見。我們不僅要成為基督的門徒,更需要傳揚祂的福音。鹽在所有的食物中,是調味的一個重要原料,因此耶穌用「地上的鹽」的圖像來教導我們基督徒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如果食物中沒有放入適量的鹽巴,食物就會淡而無味。我們要像鹽一樣,將美味用熱情分享給身邊的人。天主教徒們一直致力於價值觀的改變,一心一意想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鹽若失去了味道,便毫無用處,不再具有任何價值,最後就只能被扔出去任人踐踏。另一方面,鹽即使保有鹹味,但若沒有被加入食物中,仍然無法發揮作用。鹽放入食物中,就能與食物完全融合,雖然看不見,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品嚐出鹹味。這就提醒了我們:身為教友,如果我們想要在世界上增添味道,就必須置身其中,完全與社會結合。如果我們為了要遠離誘惑,而想要置身事外,與外界隔離,用冷漠的眼光看待世俗的活動,那麼基督徒的存在還有甚麼意義呢?
【聖言啟航】有味道的鹽 有溫暖的光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五十六至六十六章,是寫給從巴比倫流徙回以色列的遺民的。《三依》要回答當時以民的最重要問題是:『我們要如何作方可再一次中悅上主?』。在舉國精英流放異地五十年之後,鄉土頹垣敗瓦,滿目瘡痍,人們心中想必不是味兒。在禮儀為我們選讀的部分(依58:7-10)的前數節,載有以民的抱怨:他們經已好像祖先一樣守齋,可是他們仍然無法使上主喜悅(3節)。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五十一章:費本尼主義
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費本尼主義(Febronianismus)是由一位化名為費本尼(Justinus Febronius)的德國紅衣司鐸漢德海姆(Johann Nikolaus von Hontheim, 1701-1790)所提倡的教會內的運動,在十八世紀引起很大的衝擊。綜合地說,它主張減少教宗所享有的權威及權力,而增加主教的權力,其理據是:教會是由耶穌所建立的,故不能是皇權專制。費本尼司鐸是一名大力支持天主教會與其他派別合一的人士,正如新教各教派般,但同時亦擁護國教合一,與加利剛學說有點不謀而合。但教會最終把它定性為分裂思想。
【聖言啟航】真正的幸福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四主日 索福尼亞執行他先知職務的時間,是主前的第七世紀。當時,從政治或軍事角力的視角來看,近東世界的力量正在發生轉移,從亞述轉向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另一股新興勢力。在數十年前,即主前721年,北國以色列經已亡國;南國猶大,似乎快將敵不過這一劫。成為了亞述附庸國的南國猶大,按當時的慣例,有條約責任膜拜宗主國——即亞述帝國——的神祗。
【聖言心語】獻主節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路加福音 2: 22-40 今天的讀經與聖家有關。聖家是個猶太家庭,耶穌和他的父母親都忠實履行法律的要求。今天的福音中有二項儀式:其一為母親的取潔,其次是將長子獻給上主。在當今社會中,要求母親生產之後要潔淨的想法,並不會讓我們感到舒服。然而,根據梅瑟法律,女人生了男孩之後的40天內,不許碰任何神聖的東西(若是女嬰的話,時間甚至更長),也因為她體內有「雜質」,因此不能進入聖殿。女人在生產之後的一段時間必須進行取潔儀式,她需要獻出一隻周歲的羊羔為祭品,一對斑鳩或鶵鴿以贖罪。買不起羔羊的人,可用這兩種鳥代替。
【聖言啟航】漁人之網將撒 天主國度已近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在今天的讀經一,有此一句:「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一道皓光」(依9:1a)。這句話我們既耳熟能詳,也為我們帶來無限希望。問題是,句中的「黑暗」所指何物?「則步隆和納斐塔里」(8:23)是以色列各支派中位於最北面的,因此,在地理上是最接近亞述帝國的。當亞述大軍進侵以色列的時候,這兩地區是最先被攻陷的;即使以色列抵抗成功,也將是最後才被光復的。 依撒意亞在這裏向南國猶大宣佈的「皓光」,事實上是一首感恩之歌(9:1-6),因為亞述大軍的威脅已經離他們而去。但接着,先知馬上展示出他對仍活在亞述統治下的以色列(這裏指北國)的關切(v. 7ff.; 禮儀從略)。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三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4:12-23 洗者若翰被捕後,耶穌就搬到加里肋亞了,在那裡開始祂的公開生活。根據瑪竇的記載,耶穌離開家鄉納匝肋,住在則步隆,一座名叫加里肋亞的小鎮。一開始加里肋亞似乎不存在於默西亞的使命中,但耶穌卻在這個小村莊開始了祂的使命。祂的宣講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總結:「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宣講」說得更貼切一點應該是「宣布」,將好消息宣布出去。然而,要宣布甚麼樣的好消息呢?就是「天國臨近了」的好消息。「天國」是一個很容易造成誤會的用語。對許多人來說,它可能就像「天堂」一樣,是我們希望死後要去的地方,好像一定要「悔改」才能進入「天國」。一般我們所知道的悔改,通常是為了過去的一些錯誤行為感到後悔。然而,耶穌的要求不止於此。它是一個召喚,不只是要我們忘記過去,而是從現在開始放眼未來,尋找生活正確的方向,和天主一起工作,讓天主進入我們的生命中。
【速食神學】(65) 所有領了洗的教徒被立為司祭、先知和君王:此話何解?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當我們領洗時,我們成為了基督的奧體的一部分。從那時刻起,我們參與基督的司祭、先知和君王這三種職務(拉丁文為 triplex munus 或 tria munera)。因此,整個教會——基督的身體和天主子民——被立為「司祭、先知和君王」的人民(參閱《天主教教理》第783點;若望保祿二世,《人類救主》,18-21)。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155點問:「怎麼說天主子民參與基督的司祭、先知和君王的職務」?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五十章:加利剛主義
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脫利騰改革了天主教會,讓她更強大及更穩固,但亦因此引誘人想脫離羅馬而成立自己國家的教會。那正是十七世紀專制政權最高峰的年代。加利剛主義(Gallicanismus)亦在此時興起,而此風也吹遍了其他角落。這觸動了羅馬及教宗的管治問題。加利剛這名字來自高盧(Gallia),羅馬人年代對法國的叫法。這是十五世紀時候、根據法國的習慣法而產生的分裂傾向的一個概念。在十七世紀,法王路易十四按照絕對王權擁護者博須埃(Jacques Benigne Bossuet, 1627-1704)的理論而創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