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亞社訊)新加坡一座有百年曆史的天主教堂是國家文物。在經過五年翻新於上月重新開放以來,吸引了數百名天主教徒和遊客。
uncategorised
天主的愛!
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 OP)譯:何心豫 愛意味着希望他人安好,為他人行善:做一個好人。愛是「甘願施捨的美德:與他人分享愛;將愛給予他人,使他們快樂」(埃迪特.施泰因)。愛是人類和基督徒最偉大的價值和美德:朋友兄弟間的友愛(philia)﹑天主的愛(agape)或無條件的愛﹑仁慈慷慨之愛,甚至愛仇人(參照路加福音6:27-38),以及愛貧困和有需要的人(參照瑪25:31-46)。在基督宗教傳統中,愛作為仁愛、愛德——在我們內的天主之愛——被視為所有美德的「形態」,賦予生命所有其他美德。而實際上,生命本身就是愛,而生活也就是去愛。
【速食神學】(183) – 成為「友善」和「體面」的基督徒便足夠了嗎?
文:文祖賢神父jmom.honlam.org譯:吳志濠 當我們研習十誡時,當我們探討我們行為的善惡時,我們不僅致力於成為「友善」或 「體面」或「受人尊敬」的人。那是最低限度。正如我們照料我們的身體不僅是為了避免患病一樣,我們照料我們的神修生活不僅是為了避免犯罪,而是為了成聖。其實,聖保祿,運用了運動員的形象來向我們展示,基督徒的生活不只是關乎不落敗,而是關乎取勝;這不僅是關於不成為罪人,而是成為聖人(格前9:24-27)。
【心遇聖言】值得渡過的生活,值得踏上之旅程
文:孔維仁神父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您很可能聽說過「躺平」一詞。面對着長期低薪和超時工作的壓力,許多年輕人寧願放棄競爭,只留在家裡甚麼也不做,或只完成工作上的基本要求。今時今日的年輕人,越來越對「為賺多一點金錢而犧牲自我」這一個想法幻滅。
耶穌會賴甘霖神父蒙主寵召
(綜合天主教周報訊)耶穌會士賴甘霖神父(Fr. Andrés Díaz de Rábago)上週三(6月15日)上午10時20分於台灣蒙主寵召,享嵩壽105歲。按照賴神父的遺願,遺體捐贈予輔仁大學醫學系。耶穌會當天(15日)下午4時45分,假輔仁大學醫學院國壐樓4樓祈禱室,舉行賴神父殯葬禮儀暨大體老師迎接禮,開啟賴神父的另一旅程。
中國教會首位貞女:陳子東(5)
文:段春生神父 此後,關於陳子東的歷史記載便很少。1656年,鄭成功的部隊進入福安縣,居民生活受到了極大的騷擾,許多人逃離家園。劉方濟神父關於陳子東有一段文字記載:「子東亦跟着逃走,但落入軍隊手中。他們剝光她的衣服,搶走她佩戴的天主羔羊[飾物]。子東痛苦失去這寶貴聖物,但她深信天主會將其還給她,她曾這樣對羅文藻神父說。兩天後,一位士兵到頂頭對羅神父說,部隊長叫他。羅神父害怕有詐,因為曾聽說軍隊擬抓捕傳教士,要求兩千銀子的贖金。但無論如何還是去了。部隊長很客氣地接見了神父,並對他說:『神父,請原諒我的士兵無禮,不應該奪去這些屬於上主的東西;全都在這裡。』於是便把全部聖物交還給羅文藻神父。聖物中有子東的三個贖世主聖像,另一個是童貞聖母聖像,一個銅製的十字架,以及許多條玫瑰唸珠。」(《遇到而相信》270頁)
突如其來的疫情 教區取消出遊及各公開彌撒
突如其來的疫情,急需剎停的敬禮澳門教區配合防疫要求取消聖體聖血出遊及各公開彌撒 (本報訊)天主教澳門教區上主日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上週六(18日)下午二時開始,假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三校禮堂舉行明供聖體,當日傍晚舉行晚禱,由主教座堂助理主任司鐸劉偉傑神父講道。
澳門教區舉行「愛的喜樂」家庭年閉幕禮
(本報訊)本年是教宗方濟各頒佈《愛的喜樂》宗座勸諭五週年,教廷宣布將去年3月19日至本年6月22日定為「『愛的喜樂』家庭年」,並呼籲普世教會要與各教區內的家庭同行。為響應教宗的呼籲,天主教澳門教區在過去一年特別設立「澳門教區家庭日籌備委員會」,聯同教區內外不同單位和組織,透過各種活動推廣家庭教育,並讓家庭各成員體會家庭關愛的意義。澳門教區家庭日籌備委員會上週六(18日)假高德華禮堂舉行「『愛的喜樂』家庭年閉幕禮」,活動包括「『聽聽孩子心』分享會」,並邀請到澳門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主持閉幕彌撒。
第十屆世界家庭大會正式展開
(綜合梵蒂岡新聞網訊)第十屆世界家庭大會週三(22日)傍晚在羅馬拉開帷幕。除了在羅馬舉行大會活動以外,教宗方濟各也邀請世界各地教區在地方層級歡慶家庭的美好。在大會開幕前,聖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部長法雷爾(Kevin Farrell)樞機接受訪問時,提到對本屆大會的期待。
修女在烏克蘭的使命
修女在烏克蘭的使命「天主從不和我們開玩笑,祂把我們抱在懷中度過這一切」 (梵蒂岡新聞網訊)戰爭改變了現實,也考驗着聖神婢女傳教會修女的信仰。在羅馬求學的聖神婢女傳教會的斯維特拉娜.馬修克(Svitlana Matsiuk)修女去年1月返回了烏克蘭,她本應在9月恢復學習,但此刻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做到這一點。斯維特拉娜修女對《羅馬觀察報》說:「戰爭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的生活,並將繼續改變它。」戰前,她的團體生活在赫梅利尼茨基(Khmelnytskyj),她們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那裡,現在她們不得不搬到一個叫馬特基夫茨(Matkivtsi)的小村莊,借宿方濟各小兄弟會的地方,好能繼續幫助那些從受戰爭影響最嚴重地區逃出來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