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亞社訊)新加坡一座有百年曆史的天主教堂是國家文物。在經過五年翻新於上月重新開放以來,吸引了數百名天主教徒和遊客。
新加坡總教區吳成才總主教在6月30日的教堂重新開放彌撒中說,自從這座有110年曆史的聖若瑟教堂重新開放後,「可以說,我們發現了這個團體的信仰歷史」。
這位於上月被教宗方濟各擢升為樞機的主教說:「這就是我們歡欣鼓舞的原因——因為了解我們的歷史就是了解我們的信仰,欣賞我們擁有的一切。」
社交媒體上的帖子和博客顯示,自7月4日恢復常規平日彌撒後,教堂的訪客人數有所增加。
裘德.德克魯茲(Jude de Cruz)在Facebook上寫道:「去了平日彌撒!!!我終於可以去聖若瑟堂了,這是我童年的美好回憶。」
在澳洲留學的瑪加利大.瓊斯(Margaret Jones)寫道:「回到新加坡後,我想去教堂看看。我在這教堂度過了多年的童年時光,包括在大門口的活動中分發教堂傳單。」
堂區主任若瑟.洛佩茲(Joe Lopez)神父說,堂區團體計劃讓教堂成為所有「希望從辛勞的生活現實中得到休息者」的包容中心。
洛佩茲神父說:「我們將專注於建設教堂精神,這是一個包容的地方,不僅為天主教徒,也為任何從生活的艱苦中尋求慰藉和安慰的人。」
在重新開放的禮儀上,吳總主教感謝那些支持翻新的人們。
這項工作包括修復教堂、神父宿舍和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築,耗資約2,520萬美元。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僅資助了190萬美元,其餘來自捐款。
新加坡國家文物局於2005年1月14日將該教堂列為國家文物。
葡萄牙傳教士於1853年建造了聖若瑟教堂,因它早期服務於新加坡的葡萄牙和馬六甲歐亞天主教徒而被稱為「歐亞教堂」。
隨着天主教團體的發展,舊建築於1905年被拆除,被目前的結構在1912年取而代之。
據《海峽時報》報道,葡萄牙歷史學家瑪奴耳.特謝拉(Manuel Teixeira)神父在其著作《葡萄牙人在馬六甲和新加坡的傳教(1511-1958)》中稱,這座教堂是「整個馬來亞最美麗的教堂」之一。
這座哥特式複興風格的教堂可同時容納1,500人。
教堂的歷史與葡萄牙在新加坡的傳教使團息息相關,該傳教使團於1826年從印度果阿首次抵達新加坡。
根據聖若瑟堂網站的資料,果阿的葡萄牙總主教於1886年將葡萄牙駐新加坡和馬六甲傳教使團的轄權移交給澳門的葡萄牙主教。
新加坡的楊瑞元總主教與澳門教區高秉常(Arquimínio Rodrigues da Costa)主教於1981年7月1日簽署了一項協議,結束了該堂95年的雙重教區管轄權。
為保持教堂的葡萄牙特色,直至1999年12月31日前澳門主教仍繼續向該堂區派駐堂神父。
該教堂於2012年慶祝其百周年紀念,活動有超過千參加。新加坡謝益裕總主教、宗座大使萊奧波爾多.吉雷利(Leopoldo Girelli)總主教和該堂的主任總張彌額爾(Michael Teo)神父一起主持了彌撒。
在現代新加坡建國50週年之際,現任教廷國務卿伯參祿.帕羅林樞機(Pietro Parolin)於2015年8月16日在聖若瑟堂舉行了彌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