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預設醫療指示

文:Fausto Gomez OP譯:何紹玲 面對嚴重的或慢性的或有可能令人喪失勞動力的疾病患者,應讓他們自由地和負責任地決定簽署一份個人預設醫療指示。  一份「預設醫療指示」,亦可稱為「生前預囑」、或「事前遺囑」、或「預設醫療照顧指示」;通常被描述為一份「已簽署、已見證或公證的文件」,病者如已處於末期、且無法作出任何醫療指示或決定時,便可憑這一紙文件,行使病人先前的指示,又如果病人已處於彌留之際,無法為自己健康護理做出決定時,則應停止或撤銷一切維持生命的治療」(William May)。其實,有不少醫院會為病人提供一份「生前意願」表格,病人可以藉自己意願填寫並簽署。同樣,天主教會的一些地區主教團也建議一些與「事前遺囑或聲明」相若的文件,這些聲明通常要求醫生移除或放棄開始一些過於積極的治療,改提供姑息治療。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善別服務知多啲」十問十答(2)

澳門教區生命委員會在上月舉行「善別服務培訓講座」,其中談論一些教友在面對臨終親友時會遇到的問題,現特地將講座問題分三期刊載,讓讀者對有關疑問及處理方法一目了然。 請問購買骨箱後,需要邀請神職人員舉行禮儀嗎?購買骨箱後,可邀請神職人員前來祝聖骨箱;當安放亡者骨灰及骨殖時,也需要邀請神職人員舉行骨灰、骨殖安放禮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天主的莊田】療癒的天主

文:羅芷芬竹灣聖若瑟靜修院 「天主,我的心靈渴慕你,就像小鹿渴望清泉。我的心靈渴慕天主、生活的天主。」(詠42:2-3) 思思很渴望和天主和萬物間建立深度的連結,希望學習到如何對天主、對他人更敏銳,對自己有更大的接納。數年前她在外地參加了一個「靜觀認知治療」,學習如何與困境共存。她嘗試探索內在隱藏的情緒,在導師指導下,溫柔地把負面的能量釋放出來。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中年為機】(6) — 解鎖

文:Nicolau 不論是艾力遜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所說的常態危機,還是容格所說的人格面具,都是指一個人的早期負向經驗。不論大小,它都可能使人的身心一直無法充分健康地生活,所以將早期生活經驗與成年的狀況聯繫起來,有助於理解人們發展的途徑。外國有一個研究,在2988名中年成年人(30-60歲)的樣本中,檢查了在17歲之前經歷父母死亡或離婚的中年人,這些事件對他們身心健康的影響。結果表明,對於男性來說,父母離婚與這些男性減少和別人的正向關係、低自我接納、對環境的掌握程度降低以及抑鬱感加劇有關。同時,父母離婚預示着子女將來有更多身體健康問題。而父母的死亡預示着男性將會變得更自主,女性則有更多的患抑鬱症的可能性。由此可見,要成功轉化,中年人是需要重新檢視生命、關係及目標,以及嘗試找出讓心理上投入的新領域。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

【速食神學】(143) — 「補贖」是甚麼意思?

文:文祖賢神父jmom.honlam.org譯:吳志濠 當我們冒犯了愛我們的摯親後,我們感到抱歉,並嘗試為所作的過犯進行修補。這就是補贖的意思。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300點說內心的懺悔「(1)包含對所犯的罪過感到痛心和厭惡,(2)並決意悔改,將來不再犯罪,(3)並信賴天主的助佑。此悔改因仰望天主的仁慈而強化」。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梁展熙博士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之光 號角舊文

【聖言之光】基督——感恩祭 我們的升天之路

文:梁展熙 乙年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禮儀藉着今天的讀經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專心默想「默西亞」。今天的各篇讀經取自以不同方式探討「默西亞」的聖經傳統,各以獨特的方式來描寫這位將要來的受傅者。同時,讀經也映照出人們對默西亞的期待也各不相同,而且耶穌的自我宣告又是如何徹底地推翻他們的想像。最後,禮儀透過書信提醒我們,我們距離在自己團體中間認出耶穌的臨在,尚有一大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