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筆在言】淺談加爾默羅會歷史

文:Joshua Un

筆者希望讀者透過認識加爾默羅會的歷史、發展背景、靈修傳統、聖人聖女及其在當代的反省,能夠察覺到祈禱生活的美麗和認識隱修默觀的價值。無論哪個派別的傳統,人總能在當中認識自己,認識天主。

你可能會對加爾默羅會有些陌生,但你絕不會沒有聽過在澳門氹仔的唯一一間天主教聖堂——嘉模聖母堂。「嘉模」(Carmo)即「加爾默羅」(Carmelo),它們只是翻譯上的差異。加爾默羅,這個名字是源自在聖地的一座山,加爾默羅山,亦有些翻譯為迦密山(Mt. Carmel)。這座山橫分南北,南邊是山區和曠野【註】,北邊是綠油油的平原。在十二世紀末,有一批可能是從西方來的,也有可能是當地或鄰近地區的基督徒,為了過上隱修生活,就決定在加爾默羅山上,在一水泉旁展開隱修團體的生活。這水泉亦稱為厄里亞泉,因為他們以先知厄里亞的精神來生活——即那份在微風中等候上主,心裡卻為上主憂心如焚的心情。最早記載這些隱修士的是十三世紀的朝聖者和當時主教的文件。在戰事的影響下,他們轉移到歐洲。帶着由聖亞爾伯耶路撒冷宗主教給他們的訓導,他們發展自己的團體。直到1295年才選出第一位會長Gerard of Bologna,至今沒有記載加爾默羅會的創會人是誰。

現代人很難想像當時的隱修生活究竟是如何。現在我們見到的隱修士生活是有會院,有會規,有修會的培育。但是一開始在山上渡隱修生活的人根本沒有這些東西,他們也不是神父修士。他們原本可能是社會上的績學之士,也有可能是富有的商人或貴族。他們卻選擇放下原本安逸的生活,過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他們更似一群朝聖者,離開故土,在生命剩餘的時光中,踏上尋求天主的路。

世間生活多姿多彩,不要說放下來自物質、感官或知識上的滿足,連放下手機一日,我們都覺難受。生命無常,人總無法預計生命的盡頭,這一刻總來得十分突然。有人選擇及時行樂,盡興。有人被生活所逼,一輩子苦苦耕耘。其實無論是站在那一端,或者兩者之間,人總是存在着,總要面對生活的荒謬。所謂學會放下,只是社科般的安慰,根本解決不到人心靈上的需要。筆者認為,這些初期加爾默羅「會士」是最會放下的人,他們回到最簡樸的生活,就像回到原本那個樂園一樣,自我不遮不掩地展現在天主前。這是很等漂亮的畫面啊!

【註】雖然南邊也有平原地帶,可是聖經發生的故事少有在那裡。從加爾默羅山以南的平原,那裡原是客納罕人居住的地方,沿着海邊,在靠近今天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的地方,就是培肋舍特人的地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