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子汶 下週二(8月15日),普世教會慶祝聖母蒙召升天慶節。自第五世紀開始,慈母教會已暗示了對聖母瑪利亞靈魂與肉身一同蒙召升天的信念。第六世紀,東方教會已普遍隆重慶祝「聖母安眠」慶節。 到了1950年11月1日,教宗庇護十二世頒佈《廣賜恩寵的天主》憲章,正式確立聖母蒙召升天的信理:「無原罪的天主之母,卒世童貞瑪利亞,在完成她的塵世之旅後,靈魂肉身一起被提昇至天國的光榮裡。」(DS 3900-3904) 不少外教徒或新教徒,對聖母升天不時作出質疑。對此,我們需要清楚分辨出,耶穌升天與聖母升天之間的分別。我主耶穌基督升天,是以他天主性的能力,升到天上,抵達他的光榮寶座、坐在天主之右。而聖母升天,正確應為聖母「蒙召」升天,因為她作為人類,她升到天上並非以自己的能力。她升到天上,全因她的至愛聖子及她的淨配的能力,召她升到天上,以致她靈魂與肉身都在光榮的國度裡。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有信心 毋懼浮沉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人在談及信仰生活的時候,很多時候著意的都是與主相遇的經驗,或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奇事,或是絕處逢生的機遇,甚或是反敗為勝的大事。今天的兩篇讀經,卻為我們提供了兩段不同的經驗,一個截然不同的新角度。 第一個與上主相遇的人,是先知厄里亞。但究竟他是在甚麼樣的情況下與上主相遇的呢?當時的他不但灰心喪志,甚至恐怕自己連小命也保不了。話說厄里亞挑戰北國以色列王后依則貝耳的巴耳神先知勝利(見列上18:21-40)後,她惱羞成怒,對厄里亞下格殺令。他便逃進曠野,撲倒在一棵樹下,向上主求死。不過,上主卻另有計劃,派使者為他提供飲食,並兩度勸他進食。他最終首肯,並由此有力走四十晝夜路程到曷勒布山──西乃山。在這同一座山上,上主曾與梅瑟會面。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14: 22- 33 這期間的福音, 耶穌催迫門徒上船到對岸去,他自己遣散了群眾。其實門徒們當時並不願意離開,因為大家還沉浸於耶穌的奇蹟所彰顯的榮耀和群眾對耶穌的熱情當中;相反地,耶穌私自上山祈禱去了。當門徒的船遠離岸邊時,正受著波浪的顛簸,因為吹的是逆風。很清楚地,在這裡我們看到的這艘載著門徒、正在逆風大浪中顛簸行走、破破舊舊的船,正是初期教會,甚至是今日教會的景況:隱藏著許多的害怕和焦慮!突然間,當他們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向著他們靠近時,內心的恐懼強烈到認不出是耶穌! 就在快要被強風大浪所淹沒的恐懼中,傳來了慰藉人心的話語:「放心!是我。不要害怕!」門徒們所需要的勇氣就是來自於對主耶穌能保護他們的信心,經由簡單的幾個字「是我」,耶穌彰顯了自己就是能帶來天主救贖力量的那一位。
【速食哲學28】死亡與質變何幹?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上一次我們談及兩種變化:依附體/性的變化和質變。 我們知道,在依附體/性的變化中,有部分會遺留下來(實體),另一部分會到來或離開(依附體,或稱為依附體形式 – accidental form)。當芒果(實體)轉熟時,它的顏色(依附體)由綠轉為黃,味道(另一個依附體)由酸轉為甜。實體依舊是同一個芒果,但依附體卻是改變的。 至於質變,遺留下來的部分稱為原始或第一質料(prime matter),變化的部分稱為形式(更準確的說:實體形式 – substantial form)。但要留意的是,不要把原始或第一質料想像為一些「東西」結合在實體形式內(並把實體形式想像為另一樣東西)。原始或第一質料和實體形式兩者是物質性存有的部分或本源,不是分開的。所有在我們周邊的物質性存有是原始或第一質料和實體形式的合成「物」(composite)。
【眾生皆重要5】姑息治療或安適療法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若望,我們那位患了轉移型末期腦癌的病人,曾有三種「療法」擺在他面前:注射致命藥物、用劇烈的療法去拖延死亡、讓他平安地離世。在倫理上,第一方案是絕對不道德;第二方案是可考慮,但亦有可能不道德。允許死亡又怎麼樣?他的醫生哥哥問若望:「你想要甚麼?」他的回答:「我想我的苦楚和煎熬得解脫。」 允許死亡是指目前在世界不少國家也實行的舒緩治療(有譯:姑息護理、安寧護理、臨終護理)或安適療法。故實有需要提高公眾對舒緩治療和醫護專業人員的認識。 舒緩治療的意思 就基督信仰的基本教理:「所有人的生命,自受孕的一刻,直到死亡,是神聖的,因為天主是為了人自己而愛人,使他成為生活的和神聖的天主的肖象。」(《天主教教理》2319);「生命萎縮或衰退的人,需要受到特殊的尊重。有病的或殘障的人應 該得到支持,盡可能度正常的生活」。(《天主教教理》2276) 舒緩治療是指為不治之症和末期患者的「全人護理」的服務,護理包括醫療、社會、心理和靈性等層面。「全人護理」的重點是以人為本,而非他的病徵。教宗方濟各曾說:「舒緩治療便是對長者(或病人)於疾病最後階段的支持;而同樣重要的是,通過舒緩治療,人的價值更得彰顯。」當醫護專業人員悉心照顧病者的身心苦痛;舒緩治療的其他層面,如社會及靈性角度,便有賴其他有關部們去安撫病人和家屬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舒緩治療/姑息護理有以下描述:
【神學入門】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四)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5.信德經驗的特徵和條件 從之前所說這點來看,跟隨着天主奧秘的經驗是可能的。但要體會到天主,是需要在一定的條件下完成。它具有我們現時需要反省的某些特徵。天主的經驗不是以純粹的狀態或直接的方式中產生。它總是在信友的外在世界中生存或默想出來的。 5.1 透過有限世界的經驗來實現 以一個現象學作起點,也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被超越,人類對天主的經驗均透過有限的世界。內在的「我」對經驗主動作出貢獻,但所激發的不僅僅是內在的,而是部分來自於圍繞著我們的世界(有限和象徵性的),以及我們所擁有的(世界)的經驗。
【聖言啟航】沒有「勝利」的尊威和光榮
文:梁展熙 耶穌顯聖容(甲年) 在教會禮儀的主日讀經編排,每年四旬期第二主日的福音選讀,都以耶穌顯聖容為主題。既然如此,為何恰好在今天禮儀又會慶祝耶穌容貌改變呢? 其實,這慶節來源不明。在西方教會歷史中,只有到第九世紀中才有所記載。及至第十世紀,大部分教區都有慶祝這節日,只是所定的日子不盡相同,包括有每年8月6日。 在第七世紀自伊斯蘭教正式出現後,勢力不斷藉武力向外擴張,數世紀間一直與當時統治大部分地中海沿岸地區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有武力衝突。阿拉伯人先後取得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約即今土耳其)大部分土地。
【速食哲學27】質變!變了甚麼?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公元前五世紀,希臘人開始探索世界,在眾多發現中,最先知悉的是,事物一方面會變,但另一方面卻不會變。 為了道出因由,兩名哲學家決意對世界進行解釋,但從根本上看,他們的解釋是完全對立的。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公元前475)認為,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持久的(所謂「持久」在世上並不存在)。這世界,甚麼都在變,所有東西都處於「轉成(becoming)」的狀態,沒有狀態為「存在(being)」的。他提出:「人之所以不能踩進同樣的河流兩次,是因為踩第二次的時候,河流已經改變,人也已經改變。」這句比喻世事多變,今非昔比,「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意思。
【神學入門】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三)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3 十九和二十世紀 – 眾所周知,在十九和二十世紀神學的大部分處理和試圖解決人類對天主經驗的這個問題中,基督教的士來馬赫(F.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對此作了決定性的影響。在士來馬赫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也很大程度是取決於他的理想主義哲學,就是了解宗教經驗就是主觀的意識(對自己的意識)。當代的新教思想中,主觀經驗自此開始大受歡迎,並聲稱在信德主觀經驗中,已找到基督宗教真理的基礎。這真理也就是信友所接受的。 * 在新教世界中,齊克果(S.Kierkegaard, 1813-1855)是對這主觀主義的方式擁有唯一不同想法的人。為他而言,「主觀性的熱情」是指不讓人對天主之經驗的意識和慾望,降至人類概念上的知識與經驗。
聖若翰瑪利亞維雅納:司鐸聖職即是耶穌聖心的愛
文:陳繼容 根據聖教會的禮儀年曆,8月4日是聖若翰瑪利亞維雅納(St. John Mary Vianney)的瞻禮。聖人1786年5月8日在法國的里昂(Lyons)出生,1859 年7月29日去世。教宗庇護十一世於1925年將維雅納列入聖品,並於1929年4月23日,欽定他為普世堂區神父的主保聖人。2009年,即聖人逝世150週年,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為了紀念這位聖善的本堂神父,宣佈自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隆重的耶穌至聖聖心瞻禮,亦是傳統上奉獻為司鐸的聖化的祈禱日那天,至2010年的同一日止,為「司鐸年」;目的為深化全體司鐸的內心,讓他們能夠在今日的世界,為福音作出更勇敢和更徹底的見證。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來自本篤十六世於「司鐸年」給司鐸的信中有關聖若翰瑪利亞維雅納的介紹。希望大家看後不但更了解這位聖人,也同時對天主教會的司鐸聖職,彌撒聖祭及告解聖事等有更深入的認識,進而窺探到隱藏於這些聖事背後,天主對我們的大愛之餘,也學習像聖人一樣,努力過一個完美的基督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