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號角舊文 陳繼容博士

若望福音中的聖多默宗徒(一)

文:陳繼容

根據天主教會的禮儀年曆,每年的7月3日是聖多默宗徒的瞻禮。在十二位宗徒中,一般人對聖多默雖未至於完全陌生,卻也並不太熟識。相信大家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若望福音所記載,當其他宗徒告訴他耶穌復活了的消息時,他說除非他看見了耶穌手上的釘孔,用他的指頭探入釘孔;用他的手探入耶穌的肋旁,他決不信這一段經文(參看若20:25)。

事實上,三部對觀福音在聖多默身上着墨不多,因此若要介紹聖多默, 實際上是介紹若望福音中的多默。若望福音有關多默的記載共四處:11:16; 14:5;  20:24-29; 21:2,其中又以20:24-29一段最為人熟悉。適逢臨近聖多默的瞻禮,謹為大家介紹若望筆下的多默,看看若望到底想透過多默告訴我們些甚麼。

1. 聖多默在若望福音中的角色

上面所說的四段經文,除了21:2節這段,多默的名字與其他宗徒的名字並列外,另外三段都很重要,尤其是這幾段經文的背境,譬如11:16節,其背境是拉匝祿的復活。大家都知道,基督復活拉匝祿對若望福音的重要,在耶穌基督整個傳教生活中,這是最具決定性的事件。正是在耶穌基督行了這奇蹟後,猶太人決定要殺害祂。因此,多默所說「我們也去,同祂一起死罷」這句話所包含的意思,遠比我們想像的深竅得多。多默想到的,是耶穌在猶太境內所面對的實際的危險,因而表示他準備與耶穌分擔這危險的決心。如果我們從神學角度深入分析這段文字,可以說,多默這句話基本上概括了所有基督徒的共同命運:為了在基督的復活中再生而與祂一起死去。

另一處多默備受注意的敘述是14:5節。在這段記述中,多默的問題,讓耶穌有機會說出幾個有關祂身份的基本概念。若望後來繼續在他的福音中,將這些概念作更深入的發揮和解釋:「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的答覆是:「我是道路,真理,生命」(14:6)毫無疑問,正如第20章讓人看到多默的無信,此處則顯示了多默的無信外尚有他的愚鈍。然而,除此之外,這些記載更把多默整個人,毫無保留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一個不認識中間路線,即是在信和不信之間,不存在所謂灰色地帶的硬硼硼漢子。為了這緣故,多默在見了復活的基督之後所作的宣認,被若望拿來作為其福音的總結。因為這實在是出自多默心坎深處,至真誠無偽的信德宣認。

事實上,與14:6節同樣重要的,是若望20:24-29節中,所記載的事件之歷史背境。因為在這段記載中,耶穌解釋了一個門徒們一直都不能明白的問題:祂和聖父的密切關係。因此,多默,這位在對觀福音中只出現了一次的宗徒(當福音作者詳列十二位宗徒名字的時侯:瑪10:3;谷3:18;路6:15),在若望福音卻不斷在一些重要事件中出現,比方基督的光榮,基督與父的密切關係,還有祂的復活和信德的必然關係等。所以,如果我們說,多默在若望福音中的特殊地位,相當於對觀福音中的伯多祿,可能有些言過其實。但是,我們卻可以肯定地說,若望福音中的多默,的確反映了一切信德不穩定,和對基督宗教抱着懷疑態度的人的影子。

***愛護知識產權,歡迎按連結轉載分享***

如果要對若望福音中的多默有較深入和透切的了解,相信除了盡可能從學術角度來分析若望福音20:24-29節的內容外,再沒有更好的方法。茲將若20:24-29節的內容,引載於下:

24節:十二人中的一個,號稱狄狄摩的多默,當耶穌來時,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

25節:別的門徒向他說:「我們看見了主」。但他對他們說:「除非我看見了祂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祂的肋旁,我決不信。」

26節:八天以後,耶穌的門徒又在屋裏,多默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關着,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

27節: 然後對多默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裏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作無信的人,但要作個有信德的人。」

28節:多默回答說:「我的主!我的天主!」

29節:「因為你看見了我,才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

位於羅馬拉特朗大殿的聖多默宗徒聖像。

以上引述的經文,是若望福音第20章的尾段,即結語。而第20章整章書的結構,一般分成五段。首兩段述說耶穌墓旁發生的事,接着兩段則記載耶穌如何顯現給瑪大肋納和各宗徒,最後一段,即是上面引載的數節經文,可以說是前面四段的總結,把讀者帶進一個成熟的信德中。

只要讀者閱讀若望福音第20章時夠細心,他們會立即發現,若望在寫這章書時,設了個佈局,有一種張力從第1節的空墓,一直推向第29節的結語:「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而把在第一、二幕與第三、四幕的顯現連接起來的環扣,則是第八節的一句話:「先來到墳墓旁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然而,接着第9節所說的,卻又好像與第8節的思想有點矛盾,因為第9節說,門徒們還不明白他們的師父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可是,若我們小心分析若望福音第20章的結構,我們會發現上面所說的矛盾並不存在。因為,這其實是若望的一種佈局法。如我們在前面說過,在結構上,第20章可分成五幕,而五幕的重點完全集中在顯現給多默的一幕。所以,我們閱讀若望福音第20章時,從第一幕,即瑪大肋納往探墳墓那幕開始,我們其實是跟着若望的指引,走進一個逐步加強和明朗化的行動。現在讓我們看看,若望如何以漸進式的筆法,安排第五幕的情節。

第一幕若望只記載了一個重點:「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1節);第二幕記載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門徒前往墳墓,其重點已有所更改,詳細記載了放着的殮布、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在另一處捲着。如前面提過,除了第8節(一看見就相信了)之外,這節經文的作用是作為連接下面三幕的環扣。第一及第二幕的主要作用,是要證明耶穌的遺體已不在墳墓中了。從第11節起,開始記載耶穌的顯現,而若望在記載這些顯現時,亦運用相同的手法:逐步推進,先弱後強。第三幕記載復活的基督顯現給瑪大肋納時,瑪大肋納並沒有立即見到基督。她先看見兩位天使,之後,甚至當主基督顯現給她時,她也沒能立刻認出祂來,只有當基督叫她的名字時,她才認出原來站在面前的,竟然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主。

之後,若望變換手法,耶穌顯現給門徒時是即時和直接的,祂讓他們一看見便認出祂來,連一絲懷疑都沒有(這是耶穌復活後顯現的另一個特點),他們甚至因為看見主而非常歡喜,原因是此處的重點不在懷疑,卻是要突出後一幕多默的不信。

從以上這幾節經文看,我們可以下結論說,這四幕要帶出的思想非常清楚:人只有在明白了復活的基督的深邃本質之後,才能獲得信德。多默最後終於相信了,並非因為他像瑪大肋納或若望和伯多祿一樣,曾經見過空墓、殮布、汗巾和天使等。而是因為他的信德,終於克服了他內心因懷疑和不信而產生的不清楚和不安狀態。他那個一直因為忐忑疑慮,以至好像懸在半空的心,終於因為與復活的耶穌、主和基督相遇而找到碇泊之處。換言之,多默之前固執地堅持要證明一些人的智慧無法捕捉的事實,之後終於肯接受以信德為媒介,讓信德在他內工作,以補足人的智慧所欠缺的。事實上,若望用下面這句話來總結第20章和整部福音:「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31節)。若望從那兒得來這個結論?很明顯地,他是從多默回答主的那句話:「我的主!我的天主!」下面我們會和大家一起看看這句話的意思。

綜括上述,可以說,若望20:24-29節,除了是耶穌復活後不同層次的顯現的高峰外,從文章的結構,或從文學的角度看,這一段其實和前一段,即是記載耶穌初次顯現給門徒的19至23節,是彼此緊密地緊扣着。

第一次讀這兩段經文的人,會不自覺地把這它們看成平行句,因為兩段的內容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與其說這兩段經文是平行句,更合理的解釋,是24-29節重複了不少在19-23節出現的情節。例如,耶穌的致侯:「願你們平安!」祂的突然出現,為了使門徒相信而向他們顯示自己的身體,所有門徒都因為見了主而喜歡等。而這些情節,也見於其他有關復活後顯現的記述中(參看路24:36-41)。

除了情節相仿外,尚有兩個環節使得這兩段經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第一是時間,若望說兩次顯現的時間相隔八天;第二是24節提到多默,若望清楚指出在第一次顯現時多默並不在場。尤其是這第二點,很難不令我們想到,作者有意通過文學的安排,向人解釋,為甚麼會有基督第二次顯現,即顯現給多默的記載。

當然,我們無法肯定,耶穌在復活後是否真的如這些經文所記載的顯現給門徒。其真實性相當大,否則若望不會在其福音的結論中說:「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31節)。然而,無論如何,有一點絕對可以肯定,耶穌在復活後,的確在一些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顯現給一些實實在在的人。

待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