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jmom.honlam.org 我們見過人和動物如何透過感官(感官知識)意識外面的世界。但人和動物除了意識外——他/牠們也回應他們所意識到的。讓我們看看當中的過程吧。 內部感官,尤其是「本能」(「估量」的能力),能洞察事物對自己是有用還是有害。對於這兩種感知,我們有兩種固有的嗜慾或傾向(亞里士多德稱這inclination為“orexis” ,聖多瑪斯為“appetitus”)。 聖多瑪斯稱第一種嗜慾為「慾情」(concupiscible appetite)。慾情使人和動物傾向有用的或適合的東西,逃避有害的東西。慾情的對象是使我們能愉快的和令我們鍾情之物。(《神學大全》第1集,第81題,第2節)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喜樂與希望
文:梁展熙 乙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這主日,教會傳統稱之為「喜樂主日」。「歡樂」這主題貫穿各段福音選讀,或現或隱。有充軍旅居巴比倫的以色列民因回到家鄉耶城而歡樂,有瑪利亞在《讚主曲》中所表達的歡樂(見答唱詠),以及保祿堅持要得撒洛尼的基督徒無論在任何時刻都要喜樂。要馬上指出的是,今天所慶祝的歡樂,並非簡單的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的喜樂,而是因為我們覺察到上主大能照顧的徵兆。 上週的讀經一,取自《二依》,先知作者呼籲以民修好曠野中的路,讓流亡的同胞回鄉。今天的讀經一則取自《第三依撒意亞先知書》(依56至66章)。這部分成書於主前第六世紀末至第五世紀初,即流亡以民剛回家鄉後不久。回家鄉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家鄉當下的現實,卻仍與《二依》所描述的有一段距離。畢竟,家鄉不是世外桃源,要親身建造才能美好。但建造一個好的家園,自然不是一件易事,更何況是國破家亡後,要重建眼前的頹桓敗瓦。先知並不希望天主子民讓自己困在無盡的灰心喪志之中。
瓜達盧佩聖母——將臨期的母親
文:鄭希禾 www.facebook.com/GuadalupeChinese/ 瓜達盧佩聖母——「看,你的母親!」(若19:27) 聖誕將至!在每一年的將臨期中,都包括了一個既特別,又容易被忽略的聖母慶日——瓜達盧佩聖母慶日。瓜達盧佩聖母早在480多年前就已經在墨西哥顯現,是天主教會正式承認的聖母顯現。而墨西哥的瓜達盧佩聖母大殿,更是世界上最多人前往的朝聖地,單單每年就有超過兩千萬名人次前往朝聖。很多人誤以為瓜達盧佩聖母只是美洲的傳統與文化,而往往忽略了她背後偉大的奇蹟和影響。每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瓜達盧佩聖母的紀念日,現藉此向大家介紹這位將臨期的母親,我們的母親。
【聖言心語】將臨期第二主日(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谷福音1:1-8 在將臨期第二主日福音中,馬爾谷福音直接了當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作為開宗明義,緊接著以曠野中使者若翰,作為前驅與準備,聆聽天主藉著若翰在曠野對我們的聲聲呼喚,「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以回應上主日福音的「警醒」。 曠野荒野為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不是一個熟悉的處,代表著荒涼寂寞與黑暗不只是我們喜愛的,但曠野卻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生存的感受,如在城市的水泥叢林中,一切似乎都成為商品,暴力黑暗橫行,懷疑剝削遮蔽人性,生活就變得空洞、荒蕪、放縱、與缺乏信任及歸屬感;大環境的顛波起伏,使人不確定、缺少安定感。這樣的內心曠野壓迫著我們、令人不安。
【聖言啟航】曠野之路
Photo credit (來源:路透社) 文:梁展熙 乙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今天的讀經一選自被稱為《第二依撒意亞》的部分(即四十至五十五章),當中反映的,是大約在主前537年間已於異鄉巴比倫流徙五十餘年的猶太人團體心中的希望。在巴比倫帝國被波斯打敗後,新的(波斯)皇帝居魯士准許被巴比倫流放異地的各族人民各自回到自己的祖家。「二依」的任務,就是要說服他的猶太同胞回到耶路撒冷。 先知宣告,無論是甚麼罪招致五十年前(主前587年)的流亡巴比倫,以色列民所受的苦難已足夠抵罪有餘。現在,儘管曠野難越,但上主會親自帶領祂的子民回家。先知告訴耶路撒冷,要親眼看著上主引領祂子民回鄉,好像牧人引領羊群回棧一樣。
【速食哲學43】甚麼是內部感官?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到現時為止,我們仍在探討人的不可預測性。正如上文所說,在解說它以前,有一些事情我們是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我們會先解釋動物和人的感官感知的過程。 上星期我們探討了外部感官的認知行為。但我們在經驗中也能察覺,認知行為不只有外部感官,還有內部感官(參閱《神學大全》第1集,第78題,第4節)。 不論動物或人都能區分每個外部感官的特定感知,也能結合不同感官的感知和辨別這些感知是來自同一個事物。
米蘭主教聖安博--教會的教父和聖師 「對我們來說基督就是一切:Omnia Christus nobis est」
文:陳繼容 每年的12月7日,天主教會慶祝她其中一位重要的教父兼聖師:米蘭主教聖安博(舊譯作「聖安博羅削」)的瞻禮。聖安博於主後340年左右,在泰威士(Treves)出生。泰威士在今日德國東部,當年是羅馬帝國的領土。他於主後397年4月4號在米蘭去世,當時他還不到六十歲。聖安博出生時,他父親正擔任高盧(Gauls),即今日法德等地區的總督。他的家庭是個天主教家庭,他小時候父親便去世,母親於是帶着他到羅馬,讓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以便日後進入仕途,所以他接受了很好的修辭學和法學培育和訓練。主後370年,他當時大約30歲,被委任為艾美尼亞(Emilia)和尼古利亞(Liguria),這兩個位於義大利北部的省份的總督,總部設在米蘭。那聖安博又怎會從總督變成米蘭的主教?說起來還真的像個傳奇故事一樣,可以說,那完全是天主的旨意。而安博也因着他的聖德和神學思想,特別是他對聖經的熱愛及對主耶穌基督的愛慕,最终成為教會的教父和聖師。
【神學入門】第十一章:神學中的合一性與多元性(五)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3.5 牧靈神學 牧靈神學特別關注已揭示訊息及教條性真理的救贖方面,因為必須透過教會的使命,在世上得以實現及變得有效。因此,牧靈神學著重於經常存於歷史情況及其福傳行動中的教會研究。 * 牧靈神學分析基督徒福傳活動中新的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影響;教會與與世俗社會的關係,或與其他信奉不同教義宗教團體之關係;已領洗教友於世界中的角色,就是要成為靈修生活上的酵母;教會與公民權力之間的關係;提及到宗教自由及容忍的問題等等。 牧靈神學的基本假設是:天主救贖普世性的意願;意識到天主要教會為整個人類服務;以及為所有人民都需要將自己、朝着救主的恩寵敞開大門。
【速食哲學42】甚麼使人不可預測?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見過植物和動物的行為,它們受到外界刺激時,其反應是可以預測的。其次,它/牠們的反應是有制約的。在某種程度上,人的行為也可以被預測和可以被制約。然而,人的行為有能力在預測之外。所以,我們本章要探討的是——甚麼使人不可預測?甚麼使他成為奧秘? 我們先前見過,所有生物都會擁有一種知覺的能量或能力。我們要找出問題的答案,就要鑽研這能力如何運作。讓我們看看第一種能力——知覺。
【聖言啟航】活好每一天
文:梁展熙 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每年的將臨期第一主日,是各禮儀年循環的新開始。乙年主日的福音選讀,主要取自《馬爾谷福音》,所以乙年又俗稱為「馬爾谷年」。至於「將臨期」,故名思義,就是等待將要來臨的某個人或某件事物的禮儀節期。雖然,從禮儀曆的進程來說,接著將臨期的就是聖誕期;可是,將臨期首要邀請信友期待的那將要來臨的,並不是聖誕節——即耶穌的第一次降臨。相反,正如今天的讀經向我們展示的,將臨期首先引領我們,遠望那耶穌的再次來臨——即天主的國度(全新的世界)——的臨現。 這個只有喜樂滿足,沒有仇恨、沒有眼淚、沒有壓迫的國度,相信每個人都渴望,而且恨不得其馬上就臨現。然而,耶穌卻指出,「你們不知道那時辰何時會到」。因此,「你們要小心防備,要保持警覺」。耶穌更用了家主僕人的比喻來說明祂的囑咐:「切勿讓家主突然回來時,發覺你們在睡覺」。言則,耶穌是在說我們要不眠不休地保持警覺嗎?永遠都不可以睡覺嗎?我們又要防備甚麼?「保持警覺」 又所指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