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在道德這範疇中,最優秀的要算德行,品德高的人,行為傑出和有原則、有良好的工作模式,「在生活觀上彰顯出極富特質的個性,幫助確定我們日後的身分和怎去看世界」(G. Mailaender)。德行是通往這生快樂的方向、來世永恆幸福的路徑,最終走向天主和天國的道路。
人生有德行,人便快樂
為永恆幸福努力並非只為來世,更是此時此刻也快樂。誰不想快樂?可是在我們當中會有些人 —— 或許很多 —— 都是不快樂的。亞里士多德和聖多瑪斯.亞奎納都告訴我們:實踐美德便能找到真快樂,尤其當履行仁愛和愛德:兩種最偉大和至令人滿足的德行。
最重要的七美德是神學德性:信、望、愛三超德,是人直接對天主的敬禮行為;和四樞德 —— 智、義、勇、節,這四德行支配人的所有能力,幫助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相互連接。聖多瑪斯.亞奎納告訴我們:擁有七美德而懂得去實踐的基督信徒,便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與倫理德行有密切關係的有樞德,包括節德。節德是「倫理的德行,它調節感性樂趣的吸引,並使人在運用世物時,保持平衡」《天主教教理1809》。節德使我們傾向簡樸的生活中,以厚道去對待所有人,尤其是貧窮的和需要幫助的人。
只要持守節約和慷慨這些美德,我們便能活出簡樸的生活;慈悲把我們帶向用憐貧惜老的態度去愛;不吝嗇和寬大能令我們與金錢解脫,能對所有人慷慨 —— 特別是有需要幫助的人。
簡樸和樂善好施
簡樸這美德與樂善好施(慷慨)是息息相關的。在傳統神學裏,慷慨和正義這兩德行是聯繫一起的,意思是用仁愛施予别人本屬於他或她自己的,也即是屬於大家的了。真正慷慨的行為是善用金錢或財富(pecunia vel divitiis uti)。樂善好施是社會美德,以德性而言,本身亦非常卓越:淡泊錢財的人,當有需要的時候,不會對自己吝惜,也不會對别人吝惜,更不會吝惜敬拜天主。(聖多瑪斯.亞奎納《神學大全》,第二集,第二部,第117題,第3、5節)。
簡樸與慷慨曾被形容為「孿生姐妹」。慷慨是樂善好施的基本條件;能與人分享一些自己缺乏也不是大問題的;甚至如福音中記載的窮寡婦:拿自己需要的與貧窮的分享(參照:馬爾谷12:41-44、列王紀下17:10-16),意味我們對這從不捨棄我們的天主的絕對信任、和對需要協助的人那份愛。
慷慨這崇高的美德,促使我們「去施予,不僅是因為有多餘的,而目的是出於儲蓄,依日後能施予更多」(B. Haring)。聖若望保祿二世告訴我們:教會 —— 天主子民 —— 「都深信其使命所加予的責任是減輕遠近的人的痛苦,這不僅是出於她的『富裕』,也是出於她的『需要』(聖若望保祿二世之《論關懷社會事務,Sollicitudo Rei Socialis》通諭31)。
慷慨的美德
慷慨這美德的意思是「用發自內心的自由,為天主、為鄰人去行善,」也即是「為雙方釋放:為慷慨的人、也為那些曾接受過用真誠施予禮物的人」(B. Haring)。私下的慷慨是好的,應多付諸實施:須配合個人需要,亦有責任去看清楚那些確實有需要的窮人。還有,應多設立「有組織的集體慷慨,」一種憑助人自助式的慷慨,這個做法可縮減貧窮國家的外債 —— 甚至永久把外債撤銷!
真福教宗保祿六世說過的話猶言在耳 —— 可惜,多麼的真:
因為有多少民族挨著飢餓,多少家庭受著窮困,多少人民沉於無知,又有多少名符其實的學校、醫院、住宅急待興建,則一切公家或私人的浪費,一切國際或個別眩耀的虛耗,一切窮兵黷武的競賽,都將成為不可容忍的醜行。(《民族發展》通諭,Populorum progressio 53)。
與慷慨或好施對立的罪有不少,例如過剩、揮霍,缺點如貪婪、貪心或貪腐行為。揮霍象徵糟蹋和胡花金錢,亦意味借助美德的號召力,而不按照應該做的方式施予。(聖多瑪斯.亞奎納《神學大全》,第二集,第二部,第119題,第2節)。相反地,貪婪意指失控的貪財 —— 和金錢可以買到的。
所有美德也是互相聯繫的,全都是發自愛,愛德乃眾美德之首。對基督信徒而言,仁愛為所有美德帶來新願景 —— 是內心的願景。循着手足之情和連帶責任這些方向去愛,簡樸和慷慨會變得更完美。教宗本篤十六世曾說過:基督信徒生命的綱要 —— 也即是耶穌的綱要、善心撒瑪黎雅人的綱要 —— 就是擁有「一顆可以看到的心」,這位德國籍教宗補充說:「這顆心可以看到那裡需要愛,進而取實行」《Deus Caritas Est, DCE, 31》。通過愛德去表揚慷慨,會引入連帶責任,使連帶責任更令人信服。
教宗方濟各告訴我們,沒平安 —— 內在的平安 —— 便無法培養出節制的和快樂的生活(參照《願祢受讚頌》225)。他更邀請所有基督信徒去「與人分享他們自己的財物,和體驗與他人手足情誼的共融」,從而去找「簡樸和實質的生活風格」(2014年1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
一個既簡樸也慷慨的生活方式
要效仿耶穌的生活方式,基督信徒便應活在簡樸與慷慨中。謙遜的禱告、一些補贖、一些祭獻,也很有幫助。
請沉思!「即使那些明顯有穩固的教義和靈修信念的人,也經常陷入不符福音的生活方式,或倚重財務安全感,或不惜一切為求權力或人間榮耀,而不是在使徒工作中為他人奉獻生命。我們不可讓自己的傳教熱情被奪走!」(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勸諭80)。
愛能帶出簡樸與慷慨的真正意思。從基督信徒的角度,有節制和樂善好施的生活風格能導致我們活得簡樸,更能協助他人活得有尊嚴。用愛德去愛鄰人,能令節制和慷慨這行為變成矜憫 為懷、忘己為人的行為 —— 尤其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一群。
在結束這次反思之前,讓我借用神學家畢松神父(Xavier Pikaza)引用「最後審判」寓言時的言論作總結,他説:當人的旅程結束時,他的存在將被揭露,作審判的不會去問:你是男還是女?你是已婚還是未婚?你有孩子沒有?他會問一些比較普及、比較深入、但同時也是簡單的問題:「我餓了,你們有給我吃的嗎?我要作客、赤身露體、患病、在監裏,你們有照顧我嗎?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竇福音25:31-46)。只有這種手足之情 —— 通過具體服務 —— 才能在貧困者中體現出來,這一切已展示出天主在世界上的存在(畢松神父著作《Trinidad y comunidad crist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