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69)基督死後,祂的天主性如何?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我們談論過,基督的受苦受難和死亡是天主計劃的一部分。因此,在信經,我們宣認我們相信祂「死而安葬」。葬禮是表示祂的死亡是真實的的一種證明。《天主教教理簡編》(第124點)說:「基督經歷了真實的死亡和埋葬」。 一個人死時,其「靈魂與肉身分開」《天主教教理》(第1005點)。耶穌也不例外。祂的靈魂在祂死亡的那一刻離開了其肉體。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天主的肖像 你我他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七主日 「你們應當是聖的,因為我——上主,你的天主——是聖的」(肋19:2)。今天讀經一——《肋未紀》——中的這一句,總結今天的禮儀主題:天主教訓、指示、導引(慣譯:法律;但此非希伯來原文本義)的本意。我們的使命(或召叫=mission)就是肖似天主;畢竟,我們是以天主肖像的身份受造的。而今天的讀經一結束的那一句,就總結了天主律法本意所引出的行為大綱:「你當愛人如己」(18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如何訓練教會合唱團】(10)窄門

文:龐保頤(Aurelio Porfiri)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只能提供一些有關教會合唱團的知識。若要詳細解說就需要撰寫多本書籍,但在這裡是不可能的。不過,我知道合唱團指揮需要對日常練習所遇到的特定情況提出建議,因此在此「如何訓練教會合唱團」系列結束之前,我想根據自己在這個領域近四十年的經驗,概述一些問題及解決方法。 合唱團指揮有時候會說,即使採納了所有的好建議,合唱團的進度也不像預期。即使你方法正確,還需要培養出耐心的美德。這就像一個人使用拐杖後再次學習行走一樣。剛開始時,情況似乎很差,因為你不習慣如何正確地行走,但當你找對了方法,就能夠越來越快。這需要時間的,你需要給時間讓人們調整。但是,你的責任亦很大,因為如果你指向錯誤的方向,合唱團只會變得更差,甚至無法復原。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常年期第七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5:38-48 今天讀經的重點在於說明聖潔的本質。我們為甚麼要追求聖潔呢?因為天主是聖潔的,而我們是根據祂的肖像被創造的。但是,到底甚麼是聖潔呢?是花很多時間祈禱嗎?還是每天都去教堂呢?在瑪竇福音中,耶穌繼續教導祂的門徒及群眾,鼓勵我們要做得比舊約律法還要更多更好。在舊約時代,人們常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耶穌卻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想法:「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如果有人與你爭訟,拿你的內衣的,你連外衣也讓給他。」「如果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看似是多麼不切實際的想法!但在耶穌眼中,把另一邊的臉頰也轉過來,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與安全感。我們的生活中,這種人應該不多吧?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68)「逾越奧跡」是甚麼意思?它和我有甚麼關係?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當教會談及我們的信仰時,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彙「逾越奧跡」。它是甚麼意思?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112點解釋,這詞彙指的是耶穌的受苦受難、死亡、復活和受顯揚。逾越奧跡,它補充說,逾越奧跡「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因為天主的救恩計劃,藉著祂聖子耶穌基督的贖罪死亡,一次而永遠地完成了」。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67) 耶穌的死屬不幸的意外?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當我們想起耶穌的受苦受難和死亡時,我們或會覺得這是祂在世生命的一場不幸結局,是可以避免的。但聖經卻告訴我們不然。 耶穌的受苦受難和死亡不是偶然的;十字架不是不幸的結果。但是早已計劃好的,不是由人計劃,而是由全知、全愛、全能的天主。所有是,「按經上所記載」。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六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5:17-37 初期的基督徒都是猶太人,因此今天的瑪竇福音要強調的是猶太律法和耶穌誡命之間的關係。瑪竇一開始就向讀者們解釋,耶穌來的目的不是要廢除律法和先知,而是為了要成全。耶穌具體幾了幾個例子,幫助我們更了解祂來的目的。身為祂的門徒,光是遵守誡命是不夠的。耶穌希望我們能讓更多人成為祂的門徒。

uncategorise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超越律法條文 活出箇中精神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六主日 很多時候,人都習慣把自己的錯失諉過於天主。今天讀經一所選取的章節,正要回答這問題。在禮儀所選讀部分(德15:16-21)的前數節,作者記述道:「你不要說:『是上主使我沒有智慧』。因為,上主不作自己憎惡的事。你也不要說:『祂迷惑了我』。因為,祂用不着罪人」(德15:11-12)。這種自己做錯事也要天主認帳的想法,來由有二:其一)有些人真的總不願意承認過錯;其二)有些人以為,既然天主是歷史的主宰,即所有會發生的事都得祂同意,言則祂就要為每個人所做的事,尤其是錯事,負責。這裏更深層的問題,就是人無法為天災人禍所帶來的痛苦找出真兇,結果就認為全知全能的天主要為這些災劫負全責;而與此同時,就不再相信天主是全善的。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52)寂靜主義

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十七世紀是一個靜修的世紀,不論是宗教上的,或是奧秘上的;但同時是宗教和教義不穩的年代,或亦可以說是寂靜主義(Quietismus)的年代:雖然從字源學來看這個詞語、運動或傾向,看似是寧靜的,但是帶來了不安、討論及緊張。寂靜主義是一種神秘的運動,是在十七世紀的時候,發生於南歐,特別是西班牙,而在法國及意大利也有的,是隨着脫利騰大公會議的公教改革而起的。它源自一位西籍的奧秘派神父莫里諾斯(Miguel de Molinos, 1628-1696),但請勿與另一位名叫摩里納的耶穌會神父(Luis de Molina, 1535-1600)混淆,因後者是摩里納學派(Molinismus)的創始人。至於莫里納斯則是《神修指引(Il Guida espirituale)》的作者,這本書於1675年出版後,在教會內引起了很大的迴響,而有關之理論則被稱為「莫里納斯學派(Molinosismus)」。綜合來說,莫里納斯策劃出了一條神修之路,經過了這一過程,靜化人的靈魂,把它帶往完美的默禱和內心的安寧。但是怎樣做法呢?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66) 耶穌之母為何如此特別?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天主的拯救計劃不只包括耶穌基督。當天主宣布祂的計劃時,祂還預言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在創3:15,我們讀到一位女人——救贖者的母親,她不會受到魔鬼的影響:「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