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聖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賜予生命的天主,比死亡更強大

2023年3月25日

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上星期,我在一名十歲男孩的殯葬彌撒上共祭。我被他家人(特別是他父母)的強大信德,深深的感動。在堂區主任司鐸的帶領下,透過祈禱和禮儀,堂區教友表現出團結和愛。你可以想像,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經驗,因為總覺得這男孩如此年輕便離世,實在不公。說實話,不論任何年齡,要接受死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都必須死亡:這是生命的基本真理之一。然而,同時也體驗到死亡猶如敵人、猶如是一件不自然的事情;畢竟,這並非一個沒有理性的想法。我們按天主的肖象而受造,並被召叫與祂建立一段愛的關係;天主並沒有創造我們來受苦和死亡(參閱《天主教教理》376)。我們自然地渴求永生、渴求作為人類生存目標的「真福」狀態(參閱《天主教教理》1719)。只有在原罪發生後,痛苦和死亡才進入我們的人類歷史,這是天主原本最初計劃的一個悲劇性的轉折。我們受造,原來是為了永遠共融,但死亡為我們帶來分離。難怪我們都體驗到,死亡就是滿足福樂自然渴求的最大的障礙。矛盾的是,我們仍把這種命運歸咎於天主,認為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懲罰。

在恐懼的籠罩下,我們利用一切可以用到的方法,來驅除死亡的念頭:權力、快感、知識與科學、宗教的昇華、虛無主義的思維(「一切都沒有價值」)、各種分散注意力的東西……這一切都毫無用處,因為到最後,我們都需要面對死亡的悲劇。

所以,從耶穌在朋友拉匝祿墳墓前的反應中,我們確實感到安慰。本主日的福音(若11:1-45)生動地、傳神地敍述了耶穌哭了:「心神感傷,難過起來」(33節)。看到如此的情感流露,人們都感概地說:「看,耶穌多麼愛他啊!」耶穌的傷感,最終修補和回復了天主作為賜予生命、而非賜予死亡的肖象。意大利當代詩人D.M.Turoldo有一首標題大膽的詩《祢不是邪惡的天主》,寫道:「天主/禰厭憎死亡,因此/禰來到我們中間/趕走死亡/讓死亡從隱蔽處/暴露而毀滅/死亡使你痛苦,/為此,禰成為受苦者的朋友,/禰分擔每個人的憂傷。/而浮躁的我們/卻當禰是「冷眼旁觀世界」的閑神/啊,真是無知的誤解。」耶穌的淚水,洗淨天主殘酷的錯誤概念使我們以爲,在我們最黑暗的時刻,祂會拋棄我們。

耶穌在墳前大聲喊說:「拉匝祿!出來吧!」接下來所發生的——拉匝祿的復活——並不是為僥倖者提供一個免除死亡痛苦經歷的捷徑。這會是沒有意義的:畢竟拉匝祿並沒有長生不老,他仍然需要再次面對死亡。重點是:只有在基督的死亡與復活的光照下,我們才能理解這個神蹟。耶穌並沒讓拉匝祿逃避死亡;相反,祂「從死亡的經驗中」拯救了他、也拯救了我們每一個人。透過為我們而死,基督以自己臨在的真光,來照耀死亡所帶來的黑暗:「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你們就是我的朋友。」(若15:13-14)透過從死者中復活,祂擊退了罪惡,也就是利用對死亡的恐懼使我們與天主隔絕的罪惡。祂的愛,將死亡從一個孤獨的地方,轉化為通往牢不可破的共融之門:透過恩寵完全參與天主自己的生命。

因此,耶穌自己的死亡與復活,不僅給予我們勇於接受死亡的動力,而且讓我們有意義地生活,視我們的生命為愛的禮物,就像耶穌一樣;以麥子需要死亡的邏輯:「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纔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透過今天福音中講述的奇蹟,耶穌向所有在拉匝祿墳前的人、也向我們所有細聽祂的人,提供了跟隨耶穌所需的信德之恩典,不論在生活和死亡中,在我們每天的抉擇,以及在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口氣中,均需要這一份恩典。信德,就是深信祂的愛比罪惡與死亡更為強大。

「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若11:25,26)瑪爾大選擇相信。回到文章開始時提到那逝去的男孩;神父在主持男孩的殯葬彌撒時,同樣問男孩父母和在座所有參禮者這個問題。四旬期最後階段的日子能幫助我們提供一個答案,去奉獻給耶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