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天主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四十五章:胡格諾教派

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當我們談及宗教改革或宗教分裂,甚况宗教運動的時候,都會說到胡格諾(Huguenots)這個名詞。這是在1562年至1598年宗教戰爭期間,人們給予加爾文派的法國基督新派古老的名稱。十七世紀以後,他們很多時被稱為宗教狂熱兵團(Religionnaires),因為一切王室法令及官方文件都是以貶視眼光去看待這些宗教改革人物。法文原文「胡格諾」的這個詞,首次於1560年出現在官方文件上,以取代當時慣用的「路德派」這個詞,但它的來源卻無人知䁱。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沒有君臨天下.只有捨己愛人的國度

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卅四主日——基督君王節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禮儀革新運動。在《此神聖〔大公〕會議——禮儀憲章》於1963年獲大會絕大多數與會教父〔尊稱為:Council fathers〕(2,147比4)通過後,按先教宗聖保祿六世諭令逐步推行。其中一項是禮儀中讀經循環的改革,我們今天主日彌撒甲、乙、丙(瑪竇、馬爾谷、路加)三年循環蓋由此起。今天——丙年常年期第卅四主日——既是丙年循環的最後一個主日,更是整個三年循環的結束。當年禮儀革新的設計師敢於為這主日選定這一篇福音選讀,確實極盡心思。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丙)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路加 23: 35-43 今天是禮儀年中的最後一個主日,我們依照慣例慶祝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這是教會中最美麗,也最有意義的節日之一。耶穌來到這世上,為的就是向我們正式宣布天主王國的消息。為了讓我們能接受天國的消息,耶穌賦予我們完滿的生命、深刻的快樂和滿足。但我們的生活並不就此一帆風順,事實上,生命中的痛苦和困難才正是天主要發展祂的王權,不可或缺的要素。耶穌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中,做我們的後盾。祂是我們的君王,耶穌也將天國的願景用祂的生命、話語、教導、治癒和犧牲,具體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神學】(57) 歷史中的耶穌和信仰上的基督有分別嗎?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我們的原祖父母墮落的故事固然是個壞消息。但天主永不會讓惡戰勝善。祂立刻承諾糾正因原祖父母拒絕天主的永恆的幸福的邀請所帶來的惡  。壞消息緊接著好消息。當人拒絕計劃一時,天主提出了計劃二。 在創世紀(3:15)中,天主對蛇說:「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

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泰國教會慶祝「暹羅傳教區」成立350週年

(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將於下週三至五(20日至22日)牧靈訪問泰國,慶祝該國暹羅傳教區成立350週年。泰國在古代稱為暹羅,在上個世紀才改成今天的稱號。 基督信仰於公元十六和十七世紀之間傳入當時的暹羅王國(Regno del Siam)。兩位葡萄牙籍的道明會士最先來到泰國,二人都於1569年殉道。隨後,方濟各會、耶穌會和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會士們也相繼來到這個國家,開設會院、學校和聖堂,終於能夠在那裡立足。1664年,這個亞洲地區的教會召開阿瑜陀耶(Ayutthaya)首次教務會議,定出的方針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專訪耶穌會士蔡明隆神父:我們的使命是繼續或去展開對話

文:Marco Carvalho 譯:寓風 耐心、盡責和使命感。在北京與教廷簽署關係正常化的協議一年之後,進度仍不太明顯,但對於蔡明隆神父(Fr Emilio Zanetti)來說,些微的對話總比沒有對話好。較早前,這位居澳的意大利籍耶穌會士,介紹由江蘇公共廣播公司製作有關利瑪竇的新紀錄片。本月,中央電視臺將會播出四輯的紀錄片。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天主教教理》對死刑的立場】從接受到廢除

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我們將簡明地,從《天主教教理》(下稱《CCC》)的教導角度去看死刑,更會帶大家一起從1992、1997至2018這三個階段,看其發展過程,並稍作評論。筆者希望能令大家全面瞭解《CCC》對死刑的教導:首先,我們探討《CCC》1992原有版本;接着便是談談1997最終修改版;第三階段,我們會討論1997年版本的2018修訂版;最後,我們會嘗試回答以下這個問題,作個扼要的總結:關於《CCC》在死刑的不同訓導,我們是真正在處理教義的和諧發展還是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