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tor Teixeira
譯:余漢釗
當我們談及宗教改革或宗教分裂,甚况宗教運動的時候,都會說到胡格諾(Huguenots)這個名詞。這是在1562年至1598年宗教戰爭期間,人們給予加爾文派的法國基督新派古老的名稱。十七世紀以後,他們很多時被稱為宗教狂熱兵團(Religionnaires),因為一切王室法令及官方文件都是以貶視眼光去看待這些宗教改革人物。法文原文「胡格諾」的這個詞,首次於1560年出現在官方文件上,以取代當時慣用的「路德派」這個詞,但它的來源卻無人知䁱。
它的起因亦是一個謎,相信一如那些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天主教徒嘲笑新教徒所用的詞語一樣是貶義詞。有人解說這是指「魔鬼黨」。在爭奪正統的對抗中,對方永遠都是被稱為魔鬼的,而胡格諾派人更因是在夜間進行儀式而得名。法國哲學家及人文學者亨利.艾廸安(Henri Estienne,1528-1598)是一名胡格諾信徒,他說過在圖爾市(Tours)的市民企圖把新教的信徒形容為魔鬼,因為他們在晚上聚集在城堡的「胡崗門(La Porte Hugon a Tours)」前,故當時的一位修士說他們因此被稱為胡格諾信徒。與宗教戰爭同期的伯斯基爾(Etienne Pasquier,1529-1615)則說胡格諾這個字是從胡格王(Le Roi Huguet)而來的,胡格王是傳說中的黑夜之王,以表示胡格諾派門人是黑暗之神的信徒,只在晚上聚集的。加爾文的助手及繼任人貝扎(Theodore de Beze, 1519-1605)亦曾提過這名字的來源是與圖爾市的新教徒有關。
今天人們卻有了另外的一個解說。歷史學家康寧斯伯格(H.G.Koenigsberger,1918-2014)認為這名字是來自德文的「Eidgenossen」,解說是邦聯的居民,意指那些日內瓦的愛國份子加入了瑞士的新教運動,並從薩伏依公國(Duché de Saboie)解放出來。薩伏依公爵是天主教徒,而他的隨員喚作馬面奴(Mammellus),這個字原指埃及的奴隸兵。其後Eidgenossen這個字法音化了,變成為「Eignots」,並由法裔的日內瓦公民採用。故在日內瓦市議會的紀錄中出現了「Aguynos」這個字,而在1520年,又改為「Eyguenots」。法國及新教的孔代親王「Prince de Condé,1552-1588」在一篇1562年的文件上用了「Aignons」和「Aignossen」以形容1560年的昂布瓦斯陰謀(Conjuration d’Amboise)中出現的新教徒,他們在那次暴亂中企圖推翻由吉斯家族(Maison de Guise)所控制的法國國王。值得一提的是這名稱用於法國的胡格諾派與日內瓦有着緊密聯系的年代,而加爾文早於1538年已成立了多間修院來培訓牧師以便回到法國宣揚他的理念。
改革運動在法國
事實上,宗教改革早在馬丁路德以前,已在法國出現。勒菲弗(Jacques Lefèvre d’Etaples,1460-1536)比路德早三年於1514年,已開始宣揚他的改革理念,但收效不大。當德國教會改革開始後,法國亦漸受影響,但他們接受加爾文更多於路德。然而法王弗朗索亞一世(François I,1494-1547)發起嚴厲的迫害,亦因而引起了宗教戰爭。1561年的時候,奧爾良詔書(Édit de Orleans)把新教徒的迫害停止了,而1562年1月17日的聖日耳門詔書(Édit de Saint Germain)更首次承認新教徒在法國的權利。
然而這只是剎那的太陽,因為宗教戰爭亦隨之而起。個多月後的3月1日,便發生了華西(Vassy)的千人大屠殺。更嚴重的是發生於十年後的八月的一個晚上,那就是著名的聖巴爾多祿茂大屠殺(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1572年8月23至24的晚上,聖巴爾多祿茂宗徒的瞻禮,數以萬計的胡格諾信徒被殺。這事件持續了多月,由巴黎蔓延至其他法國城市。死亡人數高達七萬人之眾,這是刧後餘生的胡格諾信徒叙利公爵(Duc de Sully)所透露的。那是聖日耳門詔書後兩年所發生的事,也是法王母后和攝政王的美弟奇家族加大利納送給新教徒的戰爭。但這大屠殺的背景又是怎樣的呢?
1572年,瑪嘉利大公主(即著名的華箂亞瑪歌王后La Reine Margot de Valois)與尚未登基的納瓦拉亨利(Henri de Navarre)完婚,雖然他是一位胡格諾信徒,但人們以為這次婚姻能平息雙方的敵意。到了8月22日,法王查理四世的母后美第奇加大利納派出了一名殺手莫利維(Maurevert)去行刺巴黎的胡格諾派領袖加斯柏爾(Gaspar de Coligny)海軍上將。此舉令新教徒大動肝火,而和平的希望懸於一線。
8月24日聖巴爾多祿茂瞻禮的凌晨,數十名胡格諾派領導人物在一場由王室成員策劃下的暗殺行動中被殺。而後來屠殺行動更伸展至圖盧茲、波爾多、里昂、布爾日、魯昂和奧爾良等城市。雖然法王曾意圖阻止這屠殺事件並回到1570年的協議,但徒勞無功。後來更因屍骸遍野而導至發生大瘟疫。
天主教會作為精神的指導並沒有在幕後或直接參與屠殺、或沒有明顯跡象與事件有關,但普遍反應直指天主教徒為滿身鮮血的背信之人。這次屠殺的迴響傳遍歐洲,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仇恨及血腥的衝突。一直至1598年,即使胡格諾派信徒不被追殺亦要在歐洲各地流竄。同年,法王亨利四世簽署南特詔書(Édit de Nantes),給予新教徒宗教自由以及和法國天主教徒有着同等的地位。
然而,迫害仍是存在的,甚至在1685年,把那原是不可取消的南特詔書廢除。在那名為方丹白露詔書(Édit de Fontainebleau)下,新教徒再次成為非法的人。其後,很多胡格諾派人逃往普魯士、荷蘭及其屬地、英國和斯干的那維亞等地去。今天,他們的後裔永存着胡格諾派信徒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