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天主教第一次全國主教會議在中國召開,100多位主教、副主教和修會人士匯聚一堂。與會者大多在外國出生,但也首次出現了土生土長的華人,對自己祖國教會的發展發表意見。
本地 Local
《和平之后彌撒曲》:為司馬榮神父的《降B大調彌撒曲》正名
文:伍星洪 【編按】聖若瑟大學將於下週三至六(26至29日)於青洲校園舉行「第一屆中國教務會議(上海會議):歷史與當代意義」的國際學術會議,並將於週六(29日)下午四時半假聖若瑟修院聖堂舉行閉幕音樂會,邀請嚶鳴合唱團獻唱。屆時將獻唱《和平之后彌撒曲》,而此曲亦正是伍星洪先生多年前發現司馬榮神父所撰的《降B大調彌撒曲》之正名,並與「上海會議」有着關聯。此文為伍星洪先生整理後所撰,將分為兩期刊載。 契機 2023年12月28日凌晨約1:30,我被蚊子給喚醒了!在朦朧中,耳際忽然冒起一句熟悉的旋律,登時敏感地「驚」坐了起來,試着輕輕哼着剛聽到的Do – so la la -so……啊!那不是司馬榮神父的《降B大調彌撒曲》末樂章《羔羊經》的首句的旋律嗎?是了,就是這句子!與此同時,不知怎的竟然又不自覺地哼出Gregorian chant的Ave Maria的首句Do so la la Mi Fa Mi來,並下意識地將兩句相似的旋律相互對比;經此對比,腦中「叮」的一聲,驚喜解開了一個司馬榮神父在這作品中埋藏下來的一個密碼,Agnus Dei的首句不正是模仿Gregorian chant的 Ave Maria的首句嗎?儘管兩個句子不盡相同,但顯然前者有後者的影子!對我而言,這是猛烈的刺激,讓我完全清醒過來。受到這樣的猛然啟發,我即起來找出《彌撒曲》,並將其中一些旋律跟其他的幾首與聖母相關的Gregorian chant的樂譜作對照;結果令我欣喜,在《彌撒曲》中果然真的有幾處跟幾首聖母的Gregorian chant相關的線索!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Kyrie》一章由第18小節至第28小節在旋律方面,都與經典的Gregorian chant《Salve Regina》的有密切的關聯!於是,將之記錄下來,以待作進一步的分析。 引用Gregorian chant旋律的傳統 自中世紀始,不少西方作曲家寫作聖樂時,都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Gregorian chant中的樂句(完整句子、或部分、或加、或減、或模仿、或變形等方式),且有將之用作定旋律cantus firmus的傳統。關於這方面,司馬神父的學生劉志明神父著有《額我略歌曲淺談》一書,其中指出:「及至文藝復興時代,當代作曲家創作大型彌撒曲時,多以固定調(Cantus firmus)的方式,也就是使用額樂聖歌(Gregorian chant)或俗樂歌曲作固定調,使之在持續調(Tenor)上以長音值唱出,其他聲部以對位技巧交織進行;另一方式為模作式(parody),亦即是整首彌撒曲,無論是在主題方面,結構方面,對位技巧方面,均來自已存在的經文歌,只是歌詞方面,將原有的代以彌撒曲的歌詞而已。帕勒斯替那(Giovanni Palestrina 1525-1594)所創作的103部彌撒曲中,有52部均屬於模作式。……劉神父又指出,J.S.Bach的著名的《B小調彌撒曲》的《信經》,也是以額樂曲調作為主題。 劉神父在《額我略歌曲淺談》也在第8頁提到Gregorian chant被引用到電影配樂中的例子。 司馬榮神父也不例外,在他的其他作品中,都有類似的筆法,例如他作的Missa Salve Regina中有不少模仿同名Gregorian chant的句子;《降B大調彌撒曲》的《信經》(Credo)的末段也非常明顯引用Gregorian chant《Missa de Angelis》中Credo的首句(見附錄二),而且是以複調對位的技法寫就的;而對是次要正名的《B小調彌撒曲的》最關鍵的發現是那些在《降B大調彌撒曲》中與幾首聖母Gregorian chant相關的句子(見附錄一)!這當然不會令人詫異,但對我卻有極大的意義!也對《降B大調彌撒曲》的真正「身份」起呼之欲出之效!當它的真正「身份」一旦獲得確認,澳門和上海之間曾於1947年發生的一個音樂歷史故事便得以完整。 這部《降B大調彌撒曲》的謄本於2009年在澳門蓮溪廟舊物攤被發現、找到證據證明作者誰屬,到因缺乏標題資料而迫不得已按這部作品的調性命名為《降B大調彌撒曲》出版! 不知司馬榮神父於那一年寫了一部《申爾福彌撒曲》(Missa Salve Regina),其中有好一部分的旋律都與Gregorian chant《申爾福》的旋律密切關聯。《申爾福》是天主教徒非常熟悉的一篇聖母經文,《申爾福》的拉丁文也就是Salve Regina,意思為「萬福的皇后」,據傳作者是Hermanus Contratus1013-1054。由於這首聖詩的歌詞(經文)和旋律都很美,有不少音樂家如韋瓦第(Vivaldi),韓德爾(Handel),莫扎特(Mozart),舒伯特(Schubert)等都為之譜曲。在澳門聖若瑟修院的神長和修生,無一不能像唱流行曲般隨口誦唱這首同名的Gregorian chant。拉丁文salve是祝頌語,有萬福、平安、順利等意思。那知,這首Salve Regina竟也與《降B大調彌撒曲》有這麼大的關聯! 作者布下的線索 為了方便介紹作者怎樣將一個極有象徵性的下行動機和Gregorian […]
望廈聖方濟各堂為中國教會祈禱聚會
情繫中華,熱切祈禱望廈聖方濟各堂為中國教會祈禱聚會 同心合意,專務祈禱是初期教會宗徒們的日常;時至今日,信友們聚在一起,為同一意向祈禱也是慣常。
聖保祿孝女會修女特製圖章 以「印章」開展福傳的對話
迎合遊客的「集印」興趣聖保祿孝女會修女特製圖章 以「印章」開展福傳的對話 (本報訊)聖保祿孝女會在澳門服務的修女,每天默默地打理着澳門聖保祿書局,透過售賣各靈修書籍及聖物,服務有需要的教友。近日,修女們特別製作兩個特別的圖章,以回應訪澳遊客的需求,特別製作兩個精美的圖章。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堂慶廿五載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堂慶廿五載每份工作都有其價值,助人達到天國 (綜合報道)上週三(5月1日)是聖若瑟勞工主保瞻禮,聖若瑟勞工主保堂當日舉行該堂25週年堂慶感恩祭,邀請到澳門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主持,澳門教區副主教、望廈聖方濟各堂主任司鐸鍾志堅神父,前澳門教區秘書長、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馬嘉道神父,該堂主任司譯萬嘉諾神父,多位修會代表神長,以及多個堂區主任司鐸代表共祭;禮儀中特別舉行堅振聖事及進行初領聖體。
銀禧慶典歡樂屋
文:聖若瑟勞工主保堂教友 人生有多少個25年?以現在澳門平均壽命80多歲來說,可以經歷三個。而在我的生命中,有幸見證聖若瑟勞工主保堂慶祝建堂25週年銀禧紀念,實屬難得,回望過去,天主的手指確實指引着我們向前,且不停歇!
專訪安多尼有限公司社長羅俊欣 冀打破朝聖的刻板印象,將朝聖年輕化
公教青年創業推動朝聖工作專訪安多尼有限公司社長羅俊欣冀打破朝聖的刻板印象,將朝聖年輕化 三位公教青年開展朝聖工作,一年多前成立「安多尼(朝聖)有限公司」,期望透過舉辦各個朝聖服務團,鼓勵更多青年深化信仰,走進自己與天主的關係,投入教會的福傳工作。 為何會開設一間以「朝聖」為主的公司呢? 事緣數年前在商會遇到一位公教青年,我家中幾代都是教友家庭,他知道我出國讀書回來後沒有回聖堂,又知道我的祖父母都十分熱心,每天都會參與彌撒,所以希望我這隻「迷途的羔羊」帶回天主的懷抱,並向我提出開始朝聖工作的計劃。 小時候,我都會跟隨父母及祖父母到聖堂參與彌撒,記得有一段時間更參加輔祭會服務。但當我到英國讀書後,身邊的朋友都不是教友,便失去到聖堂參與彌撒的動力。 其實我們數位公教青年,各自都有各自的工作,但我們也想在自身工作的範圍外,以另一種方式去服務教會。其中一位青年夥伴,在2017年夏天到聖地參與義工工作。在機緣巧合下,結識了聖地的方濟會士吳神父和聖地朝聖導遊李子忠先生,他們是推動華人朝聖的前驅。在兩位前輩的栽培和指引下,我的拍檔在2019年第一次帶領教友到聖地朝聖。他分享了自己對朝聖的看法,我們在分享想法時,萌生了成立這間以朝聖服務為主的公司。 為您而言,何謂朝聖? 許多人對「朝聖」二字都存有一種刻板的印象,連我自己也認為,朝聖是十分刻苦的經驗,認為既要走許多路之餘更是一趟「避靜」;又認為一定是退休後才能有空閒的時間才能履行的目標。但了解過後,甚至在籌備一趟朝聖後才發現,其實「朝聖」絕對能夠「年輕化」。 我自己後來也發現,身邊有許多與我一樣的年輕公教青年,出國讀書後便「放飛自我」,對「朝聖」原來也是一無所知。例如透過準備日本的朝聖,會親身發掘更多天主教會在日本傳教的歷史,甚至與澳門天主教的淵源。 有一些曾到以色列聖地朝聖的教友,可能會認為已成功征服及完成朝聖的使命,但其實仍有許多地方可以用信仰的角度朝聖,重新回到信仰的軌道,以不同的環境與角度去經驗及活出信仰。不論地點的遠近,都能夠重新找到與天主的聯繫。 為何會選擇在疫情期間開始設立朝聖服務工作? 其實一開始純粹只想帶人去朝聖,但後來衍生了不同的想法與計劃。例如澳門教區聖召年,也希望能為這方面作些許貢獻,我們知道有不少青年也希望能參與「朝聖」、到不同地方體驗信仰生活,但可能家境未能給予這方面的援助。所以,我們有一個想法,期望日後能儲蓄一些金錢,或透過不同堂區的資助,幫助有意參與朝聖的青年,讓他們也能加深對信仰的認知,從而藉朝聖中的經驗發現天主的召叫。我們以前沒有這方面的機會或機遇,但我認為可以從現在開始,讓朝聖也能年輕化。所以,我們也想藉「朝聖」作一個起點,讓更多人應該這一份信仰,扭轉人們對朝聖的刻板印象。 疫情期間,我們當時希望復常後人們能重拾朝聖與外遊的心態,也希望透過我們的工作,讓青年們也能透過外遊,去與信仰重新聯繫,而不再只是表面的旅遊;從朝聖開始認識一個地方,日後重遊舊地時也會有另一番體會。 作為教友,為何要參與一個朝聖團去參與朝聖,因為自己獨自一人也能夠朝聖⋯⋯ 「一個人」與「一團人」的朝聖是不同的感覺。團體中會有神長參與及帶領,而且能與其他兄弟姊妹一同活出信仰生活,例如每天一起祈禱、分享信仰等,這些是團體信仰生活經歷的可貴之處,一個人的朝聖是不可能經歷到的。 所以這間公司的目標是要將朝聖「年輕化」,對嗎? 這只是其中一個目標,另一個還有福傳的幅度的。因為除了針對本地教友外,我們也希望能讓內地教友也能透過我們,一起獲取不同的朝聖體驗。 你們是如何籌備每一次的朝聖?能分享一下其背後的功夫嗎? 疫情初期,在神長的鼓勵下,我們三位決定開始籌備朝聖的工作。許多人會誤以為朝聖只是把旅行上的景點改為聖堂,住宿的地方改為修院,每日安排彌撒。籌備一次朝聖需要把耶穌基督放在中心,而不是聖堂參觀和歷史解讀。我們在實地考察路線時,細心掌握聖堂的考古資料和歷史背景,及其與聖經章節的對應。地緣政治,我們需要預先安排最合適的路線和後備方案。安排旅程中的餐飲食宿等。這些是朝聖團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在10-12日的朝聖中,讓教友能投入到禮儀、聖事、和祈禱的氛圍當中。例如,安排重宣婚姻和領洗誓願、參加聖殿的燭光遊行、在朝聖旅館朝拜聖體等等。這些不是一般旅行社會顧及的事情。 你們為何會以安多尼作為你們公司的名稱呢? 因為我們希望能選擇一個既容易被人記起,同時又能代表澳門的一個名稱。而且聖安多尼的事跡與格言,也是我們的方向,所以我們日後也期望能透過朝聖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周濟窮人之餘,也能讓參加者活出愛德。 你們怎樣將朝聖和福傳工作聯繫一齊呢? 朝聖工作只是一個起點,我們希望有更多青年能在朝聖旅途中,找到信仰的團體感,在團體發現信仰的活力。不單止是感覺,更是一個機會讓他們重新從信仰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命和使命。我們在計畫一些暑期的義工和交流計畫,希望在這些活動中,青年能夠回應自己的聖召。例如,在鄰近亞洲地區的教區交流和探訪,或在聖地參加濟貧活動。我們有幫助聖地的方濟會籌集善款,他們和仁愛會的修女在當地照顧那些受壓迫的基督徒。將來會在朝聖中,組織教友們,在到訪聖堂外,能夠真正實行愛德工作,回應基督留給我們的誡命。 教宗方濟各宣布了2025年是禧年,你們現時有甚麼特別預備? 我們已經開始了歐洲朝聖(意大利和法國)的籌備工作。歷史上的禧年都與朝聖有關,因為這能追溯到「朝聖」和「大赦」在歷史上的神學反省。而這次禧年的主題是「希望的朝聖者」。教宗希望藉着朝聖,能把分裂的關係再次修補,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社會層面,我相信這也將會是我們安多尼公司的一份使命。
「聖大-江瀚細胞營養與健康研發院」舉行開幕禮
(本報訊)聖若瑟大學(下稱聖大)上週三(17日)舉行「聖大-江瀚細胞營養與健康研發院(下簡稱研發院)開幕典禮暨首屆細胞健康研究國際論壇」,邀請多位國際科學家和研究員,以及兩位中科院著名院士,與一眾與會者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其對科技營養與生物醫學的見解,以及介紹KB-120細胞營養研發,如何應用於生物醫學當中。
《號角報》創刊七十五周年郵品正式發行
(本報訊)澳門郵電局週二(23日)發行「《號角報》創刊七十五周年」郵品,並於上週五(19日)在總部大樓二樓舉行記者招待會。郵電局局長劉惠明,《號角報》中文主編姚子汶,郵電局商業廳長孫君煬等出席,並介紹新郵品發售詳情。 當日首先由劉惠明局長致辭,簡介「《號角報》創刊七十五周年」郵品為一套兩枚郵票,透過表達「閱報」和「街頭採訪」,並以昔日澳門為設計背景,帶出《號角報》七十五年的歷程之餘,亦肯定《號角報》對澳門的貢獻。 《號角報》中文主編姚子汶小姐致辭時,首先感謝郵電局對《號角報》的支持。她指出,《號角報》走過七十五年,有賴澳門教區以及讀者們一直的支持,才能堅持該報的初心,將真理、真實的故事傳播出去。她亦提到,《號角報》是由七位公教青年的夢想,天主教澳門教區為與這七位青年圓夢,就携手合作創立《號角報》,故此,《號角報》亦一份使命,鼓勵現今世代的青年,勇敢實踐他們的夢想。她期望能透過該報七十五周年系列活動,讓大眾能對《號角報》多一份了解。 是次發行的郵票的設計包括《號角報》攝影記者於出遊採訪、公教家庭閱讀報章等形象,充份代表記者的工作,更表達了澳門出遊特色。而小型張的設計亦表達了《號角報》75周年的歷程,包括《號角報》存有的活字印刷機、六十至七十年代員工騎單車派報紙,以及《號角報》七十五年來沿用的徽標,充份體現出《號角報》的故事。 同場亦由郵電局商務廳孫君焬廳長介紹今次發行的郵品資料,是次發的郵品包括一套兩枚郵票、小型張、連郵票首日封、連小型張首日封、連郵票資料單張、及連小型張資料單張。上述郵品可於4月23日於郵政總局、通訊博物館及水坑尾郵政分局發售。 另外,郵電局本年度郵票發行計劃內的郵票主題「故宮博物院院藏」已訂於9月3日發行。有關各郵品發行詳細資料,歡迎瀏覽澳門郵電局集郵品資料專頁
「現代人的苦路2024」於聖週五順利舉行
3月29日是救主耶穌的苦難紀念日。每年的聖週五,澳門天主教教友協進會都會舉辦「現代人的苦路」戶外拜苦路活動。當天早上十時,眾多參加者齊集在二龍喉公園廣場,一同步履和默想耶穌基督的苦難奧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