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星洪
【編按】聖若瑟大學將於下週三至六(26至29日)於青洲校園舉行「第一屆中國教務會議(上海會議):歷史與當代意義」的國際學術會議,並將於週六(29日)下午四時半假聖若瑟修院聖堂舉行閉幕音樂會,邀請嚶鳴合唱團獻唱。屆時將獻唱《和平之后彌撒曲》,而此曲亦正是伍星洪先生多年前發現司馬榮神父所撰的《降B大調彌撒曲》之正名,並與「上海會議」有着關聯。此文為伍星洪先生整理後所撰,將分為兩期刊載。
契機
2023年12月28日凌晨約1:30,我被蚊子給喚醒了!在朦朧中,耳際忽然冒起一句熟悉的旋律,登時敏感地「驚」坐了起來,試着輕輕哼着剛聽到的Do – so la la -so……啊!那不是司馬榮神父的《降B大調彌撒曲》末樂章《羔羊經》的首句的旋律嗎?是了,就是這句子!與此同時,不知怎的竟然又不自覺地哼出Gregorian chant的Ave Maria的首句Do so la la Mi Fa Mi來,並下意識地將兩句相似的旋律相互對比;經此對比,腦中「叮」的一聲,驚喜解開了一個司馬榮神父在這作品中埋藏下來的一個密碼,Agnus Dei的首句不正是模仿Gregorian chant的 Ave Maria的首句嗎?儘管兩個句子不盡相同,但顯然前者有後者的影子!對我而言,這是猛烈的刺激,讓我完全清醒過來。受到這樣的猛然啟發,我即起來找出《彌撒曲》,並將其中一些旋律跟其他的幾首與聖母相關的Gregorian chant的樂譜作對照;結果令我欣喜,在《彌撒曲》中果然真的有幾處跟幾首聖母的Gregorian chant相關的線索!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Kyrie》一章由第18小節至第28小節在旋律方面,都與經典的Gregorian chant《Salve Regina》的有密切的關聯!於是,將之記錄下來,以待作進一步的分析。
引用Gregorian chant旋律的傳統
自中世紀始,不少西方作曲家寫作聖樂時,都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Gregorian chant中的樂句(完整句子、或部分、或加、或減、或模仿、或變形等方式),且有將之用作定旋律cantus firmus的傳統。關於這方面,司馬神父的學生劉志明神父著有《額我略歌曲淺談》一書,其中指出:「及至文藝復興時代,當代作曲家創作大型彌撒曲時,多以固定調(Cantus firmus)的方式,也就是使用額樂聖歌(Gregorian chant)或俗樂歌曲作固定調,使之在持續調(Tenor)上以長音值唱出,其他聲部以對位技巧交織進行;另一方式為模作式(parody),亦即是整首彌撒曲,無論是在主題方面,結構方面,對位技巧方面,均來自已存在的經文歌,只是歌詞方面,將原有的代以彌撒曲的歌詞而已。帕勒斯替那(Giovanni Palestrina 1525-1594)所創作的103部彌撒曲中,有52部均屬於模作式。……劉神父又指出,J.S.Bach的著名的《B小調彌撒曲》的《信經》,也是以額樂曲調作為主題。
劉神父在《額我略歌曲淺談》也在第8頁提到Gregorian chant被引用到電影配樂中的例子。
司馬榮神父也不例外,在他的其他作品中,都有類似的筆法,例如他作的Missa Salve Regina中有不少模仿同名Gregorian chant的句子;《降B大調彌撒曲》的《信經》(Credo)的末段也非常明顯引用Gregorian chant《Missa de Angelis》中Credo的首句(見附錄二),而且是以複調對位的技法寫就的;而對是次要正名的《B小調彌撒曲的》最關鍵的發現是那些在《降B大調彌撒曲》中與幾首聖母Gregorian chant相關的句子(見附錄一)!這當然不會令人詫異,但對我卻有極大的意義!也對《降B大調彌撒曲》的真正「身份」起呼之欲出之效!當它的真正「身份」一旦獲得確認,澳門和上海之間曾於1947年發生的一個音樂歷史故事便得以完整。
這部《降B大調彌撒曲》的謄本於2009年在澳門蓮溪廟舊物攤被發現、找到證據證明作者誰屬,到因缺乏標題資料而迫不得已按這部作品的調性命名為《降B大調彌撒曲》出版!
不知司馬榮神父於那一年寫了一部《申爾福彌撒曲》(Missa Salve Regina),其中有好一部分的旋律都與Gregorian chant《申爾福》的旋律密切關聯。《申爾福》是天主教徒非常熟悉的一篇聖母經文,《申爾福》的拉丁文也就是Salve Regina,意思為「萬福的皇后」,據傳作者是Hermanus Contratus1013-1054。由於這首聖詩的歌詞(經文)和旋律都很美,有不少音樂家如韋瓦第(Vivaldi),韓德爾(Handel),莫扎特(Mozart),舒伯特(Schubert)等都為之譜曲。在澳門聖若瑟修院的神長和修生,無一不能像唱流行曲般隨口誦唱這首同名的Gregorian chant。拉丁文salve是祝頌語,有萬福、平安、順利等意思。那知,這首Salve Regina竟也與《降B大調彌撒曲》有這麼大的關聯!
作者布下的線索
為了方便介紹作者怎樣將一個極有象徵性的下行動機和Gregorian chant 《Salve Regina》的旋律有機地鋪陳在《降B大調彌撒曲》第一樂章《垂憐經》(Kyrie)中的第一部分,我將Kyrie第一部分為三小段:1、由第1至第17小節; 2、由18至27小節;3、由第27至37小節。第一小段先由男低音以開宗明義的語氣宣告一個八度下行的音型!這個具強烈機動性的音型以八度下行的三個音符的形象和個性鮮明。由於這個音型在Kyrie一章中多次以不同的下行音程(八度、四度、三度)反覆呈現,因此,它本身就應具有表達某一概念或某一動作或某一情節的功能。對我而言,它有點像標題音樂中的「固定樂思」(Idée fixe)。隨着這個鮮明的音型的出現,作者在第8和9小節把Gregorian chant《Salve Regina》中兩個句子略作調整,為歌詞eleison譜上 re mi fa so la so fa mi ,la so fa mi re so fa mi re do
的旋律;接着,男高音在第11小節再以四度模仿八度下行音型;第二小段(第18小節開始)alti聲部首先以Kyrie Eleison的詞帶出歌頌聖母的Gregorian chant 《Salve Regina》中的「mater misericordiae」
接着男低音在第2 2節唱出在Salve Regina兩次出現過的so la ti do的上行音型(動機),並在隨後的六小節內作者為這個動機以對位交織的技法安排alti和男高音以逐次提高的方式模擬這音型共五次;與此同時,也正是alti把這音型帶到頂點時(第27-28小節),男低音和男高音先後三遍再次唱出第一小節的下行音型(詳見下三圖),藉此筆法把它與Salve「Regina」(皇后)有機和立體地結合起來(見下第三圖方框部分)!隨即,這個下行音型持續在三個聲部先後緊密多次呈現,直至Kyrie第一部分結束。在第一章Kyrie第一部份僅37小節的範圍內,有12小節是與Gregorian chant《Salve Regina》有關聯,在比例上佔了三分之一!而在第一樂章Kyrie整篇中,這個下行音型呈現了共22次!
這個八度下行的音型(動機)就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甫一開始開門見山猛力呈現的三短一長的動機,令人一聽難忘!就這個動機,貝氏親口說:『命運在敲門就像這個樣子!』司馬榮神父也是在這彌撒曲甫開始時,強力呈現這個富有生命力和鮮明意念的八度下行的動機,並在Kyrie一章中多次呈現。這樣的表達,必然會引起讀者的注意!
這首Salve Regina有下線的旋律都被發現用於《降B大調彌撒曲》,其中以Kyrie內用的最多
有下線的部分表示在《降B大調彌撒曲》內八度、四度和三度下行的動機,以及Salve Regina和Ave Maris Stella(39-40小節)的旋律在Kyrie內的分布情況;有方框的部分是下行動機和Salve Regina的旋律結合處。
第一小段先由男低音呈示的八度下行音型,令我想起李斯特(Liszt Francis 1811-1886)作的《匈牙利加冕彌撒曲》。為形象地呼應題旨,李斯特在Kyrie樂章開端五次採用八度和四度下行的動機表達加冕的動作;這動機與《降B大調彌撒曲》開端的音型表達同出一轍!憑此將司馬神父在他的作品中所用的八度或四度或三度下行的音型動機理解為加冕的動機便有所依據。
按上面的分析,《降B大調彌撒曲》Kyrie第一部分的第一和第三小段都以表達加冕動作的八度或四度等下行動機為主調;第二小段以歌頌聖母的Gregorian chant《Salve Regina》的旋律為主調。把兩個主調合起來看,為聖母像加冕的線索已昭然。作為音樂家,司馬榮神父必會為目的明確的創作,在作品中披露一些相對易於發現的明顯相關的音樂語言表達。從作者刻意對Kyrie第一部分所鋪陳的筆法來推想,為聖母像加冕的意涵已是毋庸置疑的。
在Kyrie第二部分,alti 聲部唱出模擬Gregorian chant《Ave Maris Stella》中一句,以歌詞Christe Eleison 譜以mi so mi mi re re的旋律,接着也以這歌詞連接Salve Regina的「O Pie」的旋律 do re mi fa mi re,這兩個旋律也在第五樂章的Agnus Dei中重現。(見附錄一)
第三部份基本是第一部分的再現,祇是省略了少許。
Salve Regina中O Pie一句的旋律,也被發現用於Credo一章的Et in carnatus est和Agnus Dei一章的第3-4小節和28-29小節,以及Salve Regina的Mater Misericordiae用於Sanctus的Pleni sunt coeli。另外我更發現在Credo第100-103小節的ET Resurrexit明顯引用Salve Regina中Ad te clamamus的旋律so la ti Do so等等。可見在《降B大調彌撒曲》中到處可發現Salve Regina的身影!(見附錄一)
在《降B大調彌撒曲》中,除Kyrie一章外,《羔羊經》(Agnus Dei)對本文題旨是否成就也是關鍵的一章,正是因為它模擬Gregorian chant《Ave Maria》的第一句喚「醒」了我!且作者將Agnus Dei最後一句經文「求你賜給我們平安/和平」(Dona nobis pacem,pacem一字可翻譯為平安或和平)轉用較明亮的降B大調以對位交織形式安排三個聲部先後連續唱了十一遍;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Benedictus採用的是三拍子降B大調,從第20小節的Hosanna開始,作者為alti和男高音用了一個新的下行動機Fa re la描繪加冕的動作,就在強有力而歡快的讚美下與下一章變得徐缓的四拍降G大調的Agnus Dei無縫連接(attacca);顯然,作者試圖藉着前後截然不同的調性,以及節奏和速度的對比,使Benedictus和Agnus Dei兩曲的氛圍由前者的活潑和明亮的讚美突然變成後者的平穩和溫暖的懇求;最後,又在進入Pacem時轉回較明亮的降B大調,盡在渴望和平pacem的意向和信念方面著色!由此可知作者先後對Kyrie和Agnus Dei中的「Kyrie」一字和「Dona nobis pacem」一句所作的刻意描繪,再结合在曲中多次引用Salve Regina的旋律,作者的目的和意向是明確表達為聖母加冕和對和平的渴求!2011年,我在一份可信的文件中發現了一件事實,就是司馬榮神父曾為在上海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的聖母像舉行加冕和為慶祝二戰結束的盛大禮儀作了一部名為《和平之后彌撒曲》(下稱 Missa Regina Pacis)。如此看来,同一作者所作的《降B大調彌撒曲》和Missa Regina Pacis的創作目的和意向不正是不謀而合嗎?但直至那時,我仍苦無其他有力證據(其實證據就隱藏在作品中)證明兩者的關係!這懸念就這樣一直苦苦困擾着我!
至於Gregorian chant的Salve Regina與第四樂章Sanctus的關聯,細看之下,在Sanctus中,到處可見Salve Regina旋律的影子。Sanctus一開始至第八小節的mi fa so mi re,就明顯模仿Salve Regina的O Clemens的旋律mi fa so mi do;第16和17小節的Pleni sunt coeli模仿Salve Regina的Mater Misericordiae Do ti la so la so;第21-27小節的Hosanna in excelsis so Do so la mi so so都有Salve Regina中Vida dulcedo,ad te suspiramus和illos tuo的旋律 Do so la fa re的成份(見附錄一)。
在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在司馬榮神父的Missa Salve Reigina 的《光榮經》(Gloria)中,「Do so la fa re」也引用於第12-14小節的Glorificamus「so Do so la fa mi so」。由此也可知司馬神父使用Gregorian chant句子的自由度。
說到這裡,都差不多了!關於這部《彌撒曲》的發現至出版的戲劇性過程,我已在於2011年發表的《破解一部彌撒曲作者誰屬之謎》一文中有翔實的交代。
回顧
為補充上文的內容,請讓我作一點回顧。2010年,司馬榮神父(Fr. Guilherme Schmid SS 1910-2000)的家鄉奧地利的Hornstein市政府為慶祝司馬神父一百歲冥壽而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嚶鳴合唱團也獲邀請於2011年前往Hornstein演唱司馬神父在澳門所作聖歌;在Hornstein活動期間,該項目負責人Dr. Stefanits交給我一份司馬神父返奧後以德文所撰在澳門所作的作品清單。
MISSA REGINA PACIS, SW (für dreistimmigen Chor -Alt,
Tenor, Bass- und Orgel. Uraufführung: Pontifikalamt im
Marien-Dom Zhoszh – Shanghai, Krönung der
Marienstatue/Dank für Ende des 2. Weltkrieges)
MISSA SALVE REGINA, SW (für zwei Chöre -Alt, Tenor,
Bass und Volk- und Orgel. Nach Motiven des Salve Regina
Chorales)
MISSA SOLEMNIS in B-Dur. SW (In honorem Beatae
Mariae Virginis – Cordis Mariae) für vierstimmigen
Männerchor — Dom Macao)
REQUIEM, SW (für vierstimmigen Männerchor und Orgel.
Aus Anlass des Todes des Generalobern Don Ricaldone —
Uraufführung in der Kathedrale von Macao: trigestimo die!!)
司馬榮神父所撰作品清單其中一部分
我察覺清單其中一部份所列的作品當中,有些現時並不存留在澳門,特別是以下三部大型的作品:
- Missa Regina Pacis《和平之后彌撒曲》。清單清楚描述這作品結構為附風琴伴奏的混聲alt, tenor, bass三聲部,首唱於上海佘山聖母大殿,為加冕殿內聖母像和慶祝二戰結束的禮儀而作(據查,這禮儀舉行於1947年5月18日)。
- Missa Solemnis in B-Dur (In honorem Beatae Mariae Virginis – Cordis Mariae)《敬獻給童貞聖母瑪利亞無玷之心的降B大調莊嚴彌撒曲》,為澳門主教座堂詩歌班而作的男聲四聲部作品。
- Requiem 《安息彌撒》,結構為附風琴伴奏的男聲四聲部作品,於慈幼會總會長Don Ricaldone Peter(李嘉堂神父1870-1951)逝世後第三十日在澳門主教座堂首唱。
關於1和3,聖若瑟修院較年長的神父向我表示不知道或未嘗聽聞過有關這兩部作品的訉息,而對2則有印象,但這部作品當時也未在聖若瑟修院被發現。
2009年9月,一部完整的手抄彌撒曲謄本在澳門蓮溪廟一舊物攤「出土」,但缺少了有關封面;經本人詳加研究及搜證,最後確證是司馬榮神父所作,並證實由意籍慈幼會神父許天德(Cesare Brianza,1918-1986)抄錄(詳情見《破解一部彌撒曲作者誰屬之謎》)。由於被發現的謄本的首頁已是彌撒曲的第一部分 《Kyrie》,封面又不知所蹤,因而這部作品的標題(在所有司馬榮神父所作的彌撒曲中,都可見作者寫下的標題)和創作的目的都不得而知。雖然如此,這部作品經小心整理和各項籌備工作,終於無奈按這作品的調性,《降B大調彌撒曲》為標題,由嚶鳴合唱團於2012年付梓發行,並於2013年由嚶鳴合唱團「首演」。
正如上述情況,這段期間,工作雖然吃緊,但未讓我放下找尋清單上所列出的1、2和3三部作品的工作。在練習《降B大調彌撒曲》期間,我又發覺這部作品的聲部結構,以及作品中關於加冕、祈求和平的音樂語言表達與清單上作者關於Missa Regina Pacis的描述完全吻合,這就令我不能不產生《降B大調彌撒曲》極可能就是Missa Regina Pacis的推想。於是我開始循這些線索四方探尋。
2013年9月,在臺灣輔仁大學工作的洪力行博士來澳,並特意來探望我們。趁這機會,我托他回台後代我詢問劉志明神父(上世紀50年代在澳門聖若瑟修院學習,是司馬榮神父的學生,音樂作品不少)關於上海佘山的加冕禮儀及Missa Regina Pacis的事宜。
同年11月5日,洪博士回覆說:『劉神父對所問並不知悉,但他表示在聖若瑟修院學習期間,於閒暇時把中意的聖樂抄寫下來,以便將來返回廣州後,在禮儀中可有多些可唱的歌曲;而關於司馬神父作的彌撒曲,他抄了四部:1、Missa Regina Sacratissimi Rosárii;2、Missa Mater Admirabilis;3、Missa Solemnis in Honorem Immaculati Cordi B.M .Virginis(這作品正是司馬榮神父已將之列入所撰作品清單中的那一部,但尚未有在澳門發現);4、Missa Mater Misericordiae。洪博士又說劉神父願意將他所抄的四部彌撒曲的樂譜送給我們,希望對我們有用。劉神父又表示他是1957年離開澳門的,抄譜應該是1956至1957年之間的事。據他估計,司馬榮神父的《童貞聖母瑪利亞無玷之心莊嚴彌撒曲》Missa Solemnis in Honorem Immaculati Cordi B. M. Virginis大概是1956年寫好的作品,可能是為了12月8日聖母無染原罪瞻禮的慶節寫的;他說當時在澳門這瞻禮是很重要的慶節,他亦認為在澳門應該已有唱過這部作品。
我需要找尋的資料找不到,卻意外為澳門尋回更珍貴的音樂資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站在澳門音樂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意外收穫的價值當然高於能證實《降B大調彌撒曲》就是Missa Regina Pacis的證據的價值。對此,儘管我也認同,但壓在心頭的懸念的重力始終沒有舒緩;我也曾托上海音樂界的朋友幫忙探尋,但始終沒有結果。因此,我於2023年12月28日凌晨的「奇遇」,對我就有非一般的意義,它已向我明示《降B大調彌撒曲》是作者獻給聖母的作品,《降B大調》的名稱可以正式宣告「退位」了!
名實相歸
綜合上述內容,可歸納為下列要點:
- 《降B大調彌撒曲》為附風琴伴奏的三聲部alti、tenori和bassi的結構;
- 在《降B大調彌撒曲》首樂章《Kyrie》中,作者對Ky-rie 一詞以八度或四度或三度下行的詞繪法word painting所明示的加冕動作共有二十二次之多,並在其中引用不少Gregorian chant《Salve Regina》的旋律,也把後者的旋律跟加冕的動機立體地結合起來;此外,作者又在《降B大調彌撒曲》的《羔羊經》(Agnus Dei)最後一句經文「求你賜給我們平安/和平」Dona nobis pacem安排各聲部不間斷此起彼落地先後唱了十一遍;
- 司馬榮神父在奧地利親手撰寫的在澳門創作的作品清單中,特別提及Missa Regina Pacis首唱於上海佘山聖母大殿加冕聖母像的禮儀,這部彌撒曲的結構為附風琴伴奏的三聲部alt、tenor和bass,也是為慶祝二戰結束而作;
- 《降B大調彌撒曲》中有部分旋律出自四首與聖母相關的Gregorian chant其中包括 Ave Maria、Ave Regina Coelorum、Ave Maris Stella和重點引用的Salve Regina。
尚有一點要補充的是,司馬榮神父是慈幼會的會士,慈幼會會祖聖若望鮑斯高特別恭敬聖母,尤其是恭敬聖母進教之佑。因此,特別恭敬聖母就成為慈幼會的傳統。據此,可以解釋為甚麼慈幼會士司馬榮神父在澳門生活期間創作的聖母歌特別多;而且他作的所有彌撒曲都是奉獻給聖母的,連他引用Gregorian chant 《Missa de Angelis》所作的一部模作parody彌撒也命名為《天神之后彌撒曲》Missa de Regina Angelorum(這部《彌撒曲》是在許天德神父遺物中發現的)!更因為上海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於1947年5月18日舉行隆重的加冕進教之佑聖母像的大典對慈幼會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他特為此創作Missa Regina Pacis更是理所當然!
目前,在澳門可以找到司馬榮神父明示獻給聖母的彌撒曲有六部:
- Missa Regina Sacratissmi Rosarii
- Missa Mater Admirabilis
- Missa Solemnis in Honorem Immaculati Cordis B. M. Virginis
- Missa Mater Misericordiae
- Missa Regina Angelorum
- MIssa Salve Regina
由此可以肯定的是,《降B大調彌撒曲》必然有一個由作者親自命名的標題!
將以上所列要點綜合考慮,從作者在《降B大調彌撒曲》的Kyrie和Agnus Dei所作的刻意音樂描繪看,這部作品的目的,結構和曲意與清單相關的內容相呼應已不言自明;作品中又被發現部分旋律出自四首歌頌聖母的Gregorian chant,亦可推定這部作品必然是獻給聖母的;既然清單上載明這部作品的名稱是Missa Regina Pacis;那麼,憑以上所列已具足够理由推定《降B大調彌撒曲》正是《和平之后彌撒曲》Missa Regina Pacis!
司馬榮神父于1939年應聘來澳門,在聖若瑟修院教授音樂;在工餘又寫下大量的音樂作品。1996年12月23日,聖若瑟修院出版了兩卷聖歌集Exultate I和II ,共收錄了聖若瑟修院內藏的244首作品;其中,司馬神父的就有108首,幾乎佔了一半!據我手頭上的資料顯示,司馬神父還有不少作品並未收錄在上述兩冊歌集內。例如,在歌集內的彌撒曲只有Missa Salve Regina和Missa Regina Sacratissimi Rosarii兩部,如今我在本文中共列出了6部。司馬神父在澳門生活了27年,屬於他的大型作品的且被發現的彌撒曲連同Missa Regina Pacis竟達七部之多!至於還有沒有仍未被發現的,那就要看日後的發展情況再當別論了!在本文提及的清單中,從司馬神父對Missa Regina Pacis的相對詳細的紀錄來看,可知他對這部作品的重視和深刻記憶的程度。然而,清單中相關的資料僅屬紀錄,而《降B大調彌撒曲》的創作目的和意向又那麼昭然明確;前者有名無實,後者有實無名,且後者的封面又不知所蹤,在司馬榮神父或有的其他彌撒曲未再被發現前,按本文前述的綜合考慮,將兩者合而為一,使這部別具意義的作品名實相歸!
參考資料
在完結本文前,我想提出以下可豐富本文題旨的事。
抄錄Missa Regina Pacis的意籍慈幼會士許天德神父Rev. Cesare Brianza SDB於1944年1月29日在上海晉鐸,並在上海備修院工作,但他離開上海來澳門的準確日期則不詳!然而,在他的遺物中有大量他抄錄的樂譜,其中也有司馬榮神父的作品。他多份的手稿,在不少樂曲結束處都可見他本人的簽名或簡簽,以及地點和日期(見附錄三),地點都在上海「南道」,日期有1946、1947等年份。由此可知許神父於1946和1947身在上海。關於許神父在上海的資料,我珍藏了兩份檔案,一份是1945年在上海舉行的音樂會的節目單;另一份是報道1947年5月18日在上海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舉行加冕禮儀一事的《聖心報》的剪報(見附錄四)。將兩份資料結合起來,可看到一些事實:
一、節目單的內容:1、音樂會舉行於30/12/1945,5:15pm;2、指揮是梅百器 Maestro Mario Paci;3、其中之一的演出單位是慈幼會的合唱團,其中成員有男孩25名和男性成人40名,由指揮許天德神父領導,並在音樂會中唱了司馬神父作的Ave Maria。
二、剪報的內容中提及「慈幼會修士詠唱特製的曲調」一句。對「特製」一詞,我的理解是為隆重這次禮儀,特別邀請適合的音樂家“度身訂造“適合的音樂/聖樂,其中必然包括司馬榮神父的Missa Regina Pacis 和O Maria Virgo Potens。
眾所周知許神父是知名的音樂家,是合唱團的指揮。從節目單的資料看,他在上海時領導和指揮慈幼會下設的合唱團是他的工作之一,他抄錄(那時未有影印設備)那麽大量的合唱譜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他工作所需;身為慈幼會士且又是指揮的許神父必然會且應該積極參與1947年5月18日的加冕禮儀,甚至極有可能是負責在禮儀中獻唱團體的指揮。如果他當時真的負責指揮,他必須有作品的總譜;那麽,2009年在舊物攤發現的謄本,極可能就是他在禮儀中用以指揮的總譜(其他歌員極可能只有自己聲部的分譜)。無論如何,按他的個性、習慣,一項既隆重,又對慈幼會富有意義的對進教之佑聖母加冕禮儀中所用的「特製曲調」,許神父怎能不將之抄錄下來?
為了證實許神父是不是當時的指揮,2024年2月19日,在澳門教區禮儀委員會聖樂總監梁啟信先生帶領下,我倆一起赴港拜訪了陳日君樞機。92歲高齡的樞機,除了行動和聽覺有點不靈便外,頭腦非常清晰靈活,口若懸河。他1932/01/13出生於上海,12歲進入上海慈幼會備修院。他憶述他是上海慈幼會兒童合唱團(男性成人唱男高音和男低音聲部)第二聲部的歌員,早期因他的聲音不“漂亮”,被指揮許天德神父勸退;後來又讓他回巢,並叮囑他不能唱大本嗓!他又說當時上海這個合唱團陣容鼎盛,人才濟濟,在上海很有名聲,獲指定爲1947/05/18在上海佘山聖母大殿舉行的加冕聖母像的盛大禮儀中獻唱的合唱團。『當時的指揮也是許天德神父。』他說。
他又表示在這次禮儀中要唱很多聖歌,大多是多聲部的;他最有印象的是司馬榮神父特為這禮儀以會祖聖若望鮑斯高神父所作經文譜成的O Maria Virgo Potens(慈幼會士對這作品不會感到陌生),也有唱其他音樂家特為這禮儀作的歌,例如義大利的Maestro Elisio Gauldi作的Corona Aurea,但當時唱了怎樣的彌撒曲,他表示記不起來了!
在為《陸達初神父歌集》所撰的前言中,陳樞機提到:『鮑思高神父推行的教育中音樂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甚至被稱為團體生活的靈魂⋯⋯有一位年輕意籍神父許神父(Fr. Brianza)負責音樂,畢會長(慈幼會Fr. Charles Braga畢少懷省會長)很器重他,在他教導下我們的音樂水準很高⋯⋯1947年佘山聖母隆重加冕典禮,教區也將歌詠的任務交給我們慈幼會。』
有一點也值一提的是,教宗庇護十二世在1946年5月8日特別恩准佘山聖母大殿享有為聖母像舉行加冕禮儀的權力。而加冕禮儀舉行於1947年5月18日,期間僅一年!在一年內要完成作曲的工作,歌詠團又要待作品到位後才能準備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抄譜、練習、綵排等,可想而知時間是多麼緊張!作者在總譜有關最高聲部上特別記下alt/alti,顯然他知道負責唱高音的是孩童而不是soprano,由此亦可證實歌唱團體屬兒童合唱組織。
証明一件事的發生,最佳的當然是直接的證據。對本文而言,直接的證據是作者親撰的作品清單、司馬榮神父、許天德神父和陳日君樞機,但在此等人物中,司馬榮和許天德神父已過去,現今就只有陳日君樞機是可直接提供可信資料的!而其他的資料,只能求諸間接的合乎情理和邏輯並有證明力的證據。而直至現在能證明《降B大調彌撒曲》就是 Missa Regina Pacis的間接證明便是本文所提供者。
【附錄】
(《降B大調彌撒曲》以下簡稱為彌撒曲)
【附錄一】四首歌頌聖母的Gregorian chant與彌撒曲中相仿的句子對照
【附錄二】彌撒曲中的Credo末段Et vitam venturi saeculi三聲部和Gregorian chant的Missa de Angelis的Credo首句旋律對照
【附錄三】許天德神父的六款簽名式以及地點和日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附錄四】上海音樂會節目單和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