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tor Teixeira譯: 余漢釗 十八世紀目睹了世俗化、反神職、激烈的反基督教運動的崛起及穩固下來,特別是從知識分子之中開始,而伸展至群眾以至整個社會。基督教會不再受哲學家及學者,甚至受社會大眾所尊重。真確或似是而非的矛盾及其壞影響都加諸教會身上。教會還被指控為社會進步及現代化的絆腳石,更被視為傳統及保守分子。必須要把教會隔離或邊緣化,把它的影響削弱或消除,起碼減至最低。一切都是以進步為前題。世俗化的年代已來臨。但是由誰來管理這新社會?誰來照顧那些被進步和現代化巨輪,以及工業社會和不公平對待所邊緣化了及遺棄的人?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向日葵之歌】代禱的力量
文:羅芷芬 「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瑪25:45)。誰是「最小中的一個」?我又可為最小中的一個做些甚麼?在這段追思已亡者的日子裡,腦海中浮現了一幅鬱金香的圖像,每朵鬱金香舉心向上,代表着一聲聲為亡者及為他人奉獻的祈禱。
【心筆在言】愛與責任
文:Joshua Un 標題引自聖若望保祿二世早期的著作《愛與責任》(Love and Responsibility)。這本書不是一本「閒書」。「閒書」指的是那些可以一邊喝着咖啡,一邊悠閒地閱讀的書,不求摘寫筆記,只望樂其在中的書。此書不「閒」的原因是在字裡行間,尤其是在第一章,隱含着豐富的現象學思想【註】。此書對性倫理最基本的理解是基於這個哲學思想,加上這思想十分難懂!所以,此文希望以一些簡單的例子,來帶大家領略這本不「閒」的書本背後的哲學思想。
【速食神學】(105)我們的身體有「將來版」嗎?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人死後,身體會開始腐化(參閱《天主教教理》第997點)。 從哲學的角度看,靈魂(身體的實體形式)使身體合一。死亡時,身體和靈魂將會分離,身體因此喪失合一性。它會開始分解:先前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的每一個實體,屆時會獨自存在,並從其它實體中分離。
【聖言啟航】關懷弱小有需要者 審判的最終標準
文:梁展熙 甲年耶穌君王節 厄則克耳先知大概是在主前598年被充軍巴比倫的首批流亡猶大精英之一。他的著作,歷時逾廿五年,從宣告南國猶大達味王國的崩塌逐步轉化為天主將把祂的子民領回應許之地的承諾,以撫慰人心。在《則》第二十章中,先知重新述說以色列的歷史,並從中看出天主即使在人一次又一次的反叛過後,卻仍然願意出手拯救。及至第卅四章一開始,厄則克耳便引用上主的說話,宣告那些沒有完成使命,沒有好好照顧天主子民的以色列假牧人是有禍的。因為他們辜負了自己的使命,上主現在許諾:「我要親自照顧牠們」;「我要親自牧養我的羊」;以及「〔我要親自〕叫牠們躺下」。今天的讀經一(則34:11-12, 15-17)告訴我們,天主不會因為人的失敗而灰心。儘管我們每個人在完成天主交託給我們的使命時都有所缺失,但天主的計劃最終仍將得以實現。
教廷信函《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照顧臨終病人 文:Fausto Gomez OP譯:何紹玲 為了在倫理上、神學上和精神上清楚地分析明顯在增長的安樂死和協助自殺等等問題,教廷信理部於2020年7月14日發表了一篇密集、頗長、有充分依據的文件,題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Samaritanus Bonus(SB),副標題為:有關照顧病危和臨終期的人。這文本共33頁,包括八頁共99項的註腳,已得到了教宗方濟各的批准。全文分為五個部份(I至V)。照顧身患絕症病人的守則,就是仿效那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聖經中記載耶穌的一個家傳戶曉比喻:要懷着憐憫心和關切的態度(參閱路加10:30-37)。教會是老師,也是母親。
【朝聖.回家】 走!我們去朝聖:Camino的時機
文:余寶珠 編按:「Camino」是聖雅各伯之路的簡稱,全名西班牙文為 Camino de Santiago;而「Camino」一字意即「道路」,也被不少教內外人認為能重整心靈的道路。
【心筆在言】死亡,永生
文:Joshua Yuen 死亡只是現世和永生之間的一個停頓。人無需畏懼,它猶如逗號一樣,它只是讓生命停頓了。
【向日葵之歌】慈悲深處
文:羅芷芬 靜修院的圖書室添置了一批新的祈禱書籍。進行分類時,發現每本書蘊藏着豐富的寶藏,其中包括高夏芳修女的新作《語絲》和《語點》。
【速食神學】(104) 地獄是嚇人的策略?
文:文祖賢神父譯:吳志濠 地獄是真的嗎?我們應該相信它嗎? 是的,只要人有自由,入地獄就是其中一個結局。 要明白地獄的話,那麼,我們要先明白自由和大罪是甚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