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31】一致、真、善、美 (2)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上一次我們說過,「超越特徵」(transcendentals)存在於所有存有中。當下我們在討論四種「超越特徵」:一致、真、善、美 。我們也說過,(所有的)超越特徵指同一個實況或現實(同一個pragma或 Bedeutung),但是意義卻彼此不一樣(每個也有它的pathema或Sinn)。簡單而言,它們不是同義詞。 但是,在現實中,他們是可以互相交換的。凡是一致的是存有-ens et unum convertuntur。凡是真的也是存有-ens et verum convertuntur。凡是善的也是存有-ens et bonum convertuntur。凡是美的也是存有-ens et pulchrum convertuntur。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光榮十字聖架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若望3: 13- 17   九月十四日,我們慶祝「光榮十字聖架」,我們聽到福音裡,耶穌引用了梅瑟和沙漠中被舉揚的銅蛇,向尼苛德摩解說,他為何即將被釘十字架並且復活。當以色列民族因他們的罪行和心硬,在曠野中飽受毒蛇的折磨時,天主便指示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蛇咬的,一瞻仰牠,必得生存。」銅蛇指向基督的十字架,它擊敗了罪和死亡,為相信耶穌和他在十字架上光榮的人,掙得永遠的生命。 沒有比這個更能證明天主對祂沉淪的受造物的愛了。上主派遣祂的獨生子來解救我們免受惡劣的暴政,並且免於罪和死亡的詛咒奴役。耶穌以自我給予,展現出完全的愛,祂徹底地獻出自己,正是出於祂對天父的愛。祂甘願為了我們的得救,犧牲自己的性命。祂死在十字架上,是對天父完整的祭獻,同時,也是為了我們和世界的罪做了完整的贖罪祭。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覆水能收

文:梁展熙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人與人共同生活,無論是在家庭內、在工作中,抑或別的團體裏,難免會有磨擦,甚至傷害。但是,人類沒法避免這種傷害,畢竟「沒有人是一座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出自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Meditation XVII》)。那麼,人如何能夠克服這些傷害,繼續(在群體中)生活呢? 最明顯的答案,當然在今天的福音選讀中。耶穌的話是對受害的一方說的:「如果你的弟兄得罪了你……」。你沒聽錯,在一段受傷的關係中,耶穌要求受害者踏出第一步。耶穌並沒有直接交代理由。可能是耶穌明白到一個人的內疚會令他難以主動為自己的過錯承認負責。但從福音的上文下理來看,耶穌更可能認為,許多時候,一個人根本不知道、不明白甚至不接受自己曾做錯了事,傷害了人。然則,既成了受害者,耶穌希望我們怎樣做?祂說,第一步:「你該獨自『規勸』他」。這裏的『規勸』,原文「elegchō」,本義是:「指責」(參《拉丁通行本》:corripiō;葡:《difusora bíblica capuchinhos》:repreender),這裏可理解為指出施害者的錯處。如果對方「聽從」,即接受自己做錯了,那便可和好如初。反之,就進入第二步。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廿三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18: 15- 20   今天的福音提醒我們,歸屬於教會的意義就是歸屬於一個在基督內的弟兄姊妹的團體。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團體成員做錯事之後的三階段處理。一般來說,人會盡可能的想要把問題低調處理,所以第一階段是由涉入的兩人設法單獨解決彼此的衝突,如果順利的話,會是最理想的。第二階段,如果冒犯人的一方拒絕聆聽他的「弟兄」,那麼應該帶上別人,作為可靠的見證者。到了第三階段,如果他還是拒絕聽其他人的話,那麼「就得告訴教會」,「教會」在此應該理解為地方性質的團體。如果犯錯的人連教會都不聽從,也不改變,「就視他為外邦人或是稅吏」,也就是,把他逐出團體,不再當做自己人。很顯然,這是非常劇烈的最後手段,但是本意絕不是報復,而是出於真正在乎團體的健全。我們這些在基督內的弟兄姊妹們又如何呢?我們有照這方法一步、一步走嗎?還是我們跟別人的關係只建立在「好惡」之上呢?一旦發生衝突,我們直接動用最後手段(「把他們視做外邦人或稅吏」)去判斷其他人。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六)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7. 靈修與神學 神學是導往認識天主的道路之一。這個尋覓認識天主的路,與默觀生活或神修生活是互相配合的。神學走向天主、並從天主走出,是旨在以一個理性的方式去認識世界。 相反地,人在神修生活中是以情感和直觀的方式去前進。 神學和神修是到達天主的兩種不同方式,兩者不能彼此分離或互相抵觸。兩者之間有一種關係,並有一定的同族關係,兩者有時甚至能非常接近。沒有默觀的神學,會很容易退至成為一種純粹是概念的科學,而沒有神學的默觀,也會很容易變成一種自我欺騙和靈修幻想。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30】 一致、真、善、美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在所有存有中都能找到「超越特徵(transcendentals)」,這包括至高無上的存有(Supreme Being)-雅威(自有者-出3:14):一致(Unity)、真(Truth)、善(Goodness)、美(Beauty)。 為何它們稱為「超越特徵」?因為他們超越或超出了十大基本存在(即是,實體和九種依附體):它們存在於所有存有內。而任何存有都是一致、真、善、美。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辯解書1】我們可以相信天主的存在?

文:阿納斯塔西奧斯(Anastasios) 譯:何紹玲 異議 1: 相信神存在的只是一些單純的人士,把傳統的虔誠心留存下來,他們對科學知道的不多,更不知道如何去確定數據。 異議 2: 當科學知識還未發達,人對什麼事也深信不疑,那個時期人是最容易相信神的存在。但現在科學不斷進步,他們再也不可能相信神的存在。 異議 3: 人害怕死亡和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他們但求心安理得便相信神。人造神,只是為了減輕存亡搆成的惶恐。 異議 4: 世上的邪惡早已否定神的存在;神怎會容許邪惡與無辜者及沒犯錯的人對峙?邪惡一向和神的存在是對立的。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16: 13- 20   今天的福音一開始,耶穌問他的門徒,眾人認為他是誰。門徒的回答五花八門:先知洗者若翰,被黑落德處決之後,附在耶穌身上;先知厄里亞,因為很久以來盛傳他很快會回到地上,所以認為厄里亞是默西亞將臨的徵兆;也有人說耶肋米亞先知,透過他自身被猶太人否認及受苦的遭遇,宣告默西亞將面臨的否認和受難。由此可知,當時人們認為,耶穌是個先知,是天主的發言人。接著,耶穌直截了當地問他的門徒們,他們認為他是誰。伯多祿自覺他有團體領導的角色,便回答:「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此刻的確是他們和耶穌建立關係以來的戲劇性時刻,因為在此刻,他們明認他們的辣彼、老師和輔導,是人民長久等待的默西亞、以色列的受傅者。 可是,耶穌知道他們並不很懂自己脫口說出的話。耶穌首先讚揚了伯多祿:「西滿,約納之子,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血和肉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只有信德能讓伯多祿說出那樣的話,只有天主的光照,可以讓他們在來自加里肋亞的木匠身上看到天主的臨在。儘管此刻他們似乎知道了甚麼,伯多祿和其他的門徒們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才能真正認識耶穌。我們有時候跟伯多祿一樣,早就認識了耶穌,但是我們卻也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真正認識他,才能真正理解甚麼是跟隨基督。

本地 Local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速食哲學29】亞里士多德的答覆:回應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之說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因著對兩種變化的討論,我們分別認識了實體和依附體(substance and accident),質料和形式(matter and form)的概念。這樣,亞里士多德駁斥了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想法,指出在所有變化中,一「部分」會遺留下來:如經歷依附體/性的變化的實體,經歷質變的原始或第一質料(prime matter)。再者,觀察「變化」還衍生兩個概念,讓亞里士多德能否認巴門尼德的理論。 讓我們用例子解釋這兩個概念。一名雕塑家準備在一塊大理石上進行雕刻。按大理石目前的狀態,它可以被塑造為達味的雕像。亞里士多德稱大理石目前的狀態為 dunamis (英語 “dynamic” 出自這詞) 或 潛能(potency)。我們說大理石擁有潛能轉為一個雕像。然而,潛能不單單是可能性,而是真實的能力(real capacity)。大理石擁有真實的能力轉為一個雕像(但它沒有真實的能力-沒有潛能-轉為哲學家)。這是第一個概念:潛能。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神學入門】第九章:人對天主的經驗(五)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6. 測試經驗的真實性 只有證實過後,我們才能說這種經驗是有效。我們需要能夠理解和表達宗教和基督徒的經驗,因為這種經驗在沒有任何外在且客觀地維持的基礎上,是不能自我證實的。 這種證實旨在澄清宗教經驗,並把這些經驗免陷任何可能發生的歧義,因為這些歧義、模棱兩可性的主觀與移動的本質,都能影響這些經驗。我們應該嘗試辨別一個特定的精神上的經驗是否基督徒的經驗。 我們可以用四個重要的標準來辨別。這些驗證的標準不能單獨地行事或履行。這些標準全都需要,或多或少的程度來確定某種經驗的基督徒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