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austo Gomez OP 譯:何紹玲 耶穌過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簡樸的生活模式。祂要求祂的追隨者去體驗溫和、簡單、節制、慳儉和克己的生活。不同的詞,但基本上道理一樣:簡樸的生活方式。(參看弟鐸書2:11-12;《天主教教理》1809)。 簡樸或節制這德行 在所有宗教信眾都要遵守的重要價值裏,一定會找到純樸:「捨棄、超脫、謙遜、簡樸和靜默被所有宗教信徒認為具有重大價值」(若望保祿二世勸諭《教會在亞洲》23)。神學家哈丁(Leslie Hardin)告訴我們,簡樸是人生命中的焦點:只要「關注天國」便能找到簡樸的精髓。應先尋求天主的國(瑪 6:33)。耶穌的一生是有焦點的一生:祂的使命、奉行天主的旨意、宣佈天國。耶穌在百忙之中,也會確保天國的最優先地位。祂告訴我們不能侍奉兩個王帝或主人(瑪 6:24),要侍奉天主便必須實踐簡單的生活方式。(參看 Leslie T. Hardin 著作:The Spirituality of Jesus. Nine Disciplines Christ Modeled for U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方濟各的問候:和平與美善
因著聖方濟各與聖教會所領受的恩典,願天主常受讚美! 各位兄弟姊妹,願主的和平與美善與你們同在!我們即將在十月四日隆重慶祝會祖聖方濟各亞西西的瞻禮,因著他身上的五傷,他被認為是最酷似苦難耶穌的人。聖母方濟各傳教會聯同一眾方濟各修會的姊妹,共同慶祝會祖聖方濟各的大日子。我們榮幸邀請到澳門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於當日黃昏6時45分,於主教座堂為我們主持感恩聖祭。我們亦懷著誠意邀請教區內各男女修會、平信徒,一同參加聖方濟各瞻禮的彌撒及簡單晚餐。
人工受孕的教會訓導
文:陳思穎 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 有關人工受孕的倫理問題,最近在熾熱討論中。在教會內的討論中,一提到「人工」一詞,馬上會出現「可以做」或「不可以做」兩個陣營間的討論,似乎,許多人很關心這個可做與不可做的這條界線。教會所訂的規則,不是要人活得痛苦和壓迫,而是,要人活得有尊嚴和活得自由,並肖似耶穌基督。故此,當我們在教會內碰到倫理問題時,除了要知道「可做還是不可做」,同時必要明白「為甚麼」,而這個「為甚麼」的背後,必定與救恩和生命的圓滿緊密相連。
【聖言心語】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甲)
文:林文森神父 耶穌會士 瑪竇20: 1- 16 今天我們讀到有關天國的另一種比喻。地主對待僱工的行為看似不公平,不論工時長短,工人所分得的工資都是一樣的,雖然僱主和工人早就已經議定好一天一個「德納」,但大家還是會覺得早到的工人應該比後來的工人領到更多。這個寓言從早期基督徒的背景切入,就好像在談論猶太人和外邦人一樣。那些最先在葡萄園工作的僱工就是猶太人,而那些晚到的工人就像來自異教地區的外邦人。誰做得多,就應該得到的多,這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很多基督徒努力一輩子,遵守福音的精神,卻不斷地經歷苦難,然而很多在臨終時皈依,卻能一樣得到天主的愛。在一般人的眼中,我們常常會覺得不公平,但是天主卻不這麼認為。
【聖言啟航】 多得 未必在於多勞
文:梁展熙 甲年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絕大部分教育的寶貴一課。現代社會的經濟運作也建基於買賣雙方(至少各自認為)是錢貨價值對等的情況下進行的。在這世界觀下,「多勞多得」是理所當然的,是公義的。今天耶穌的比喻,也正是與「公義」有關。
【神學入門】第十章:神學——信德的科學(二)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1.2 神學的科學特性的基礎 我們說基督宗教的神學是一門科學,因為神學是一個精確對象(已揭示的奧秘)的理性和一致的論述,並根據明確定義的原則進行研究,最終對這些奧秘有更深入的理解。 整個十三世紀是最廣泛及最有系統地,去建立基督宗教神學的科學特性。聖多瑪斯便是其中主要的支持者之一。
【速食哲學32】「超越特徵」能教曉我們分辨輕重?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我們已講論了「超越特徵」是形容存有的方式,使我們能說任何存有是一致、真、善、美。我們也談論了存有存在不同的程度。存有的程度暗示一致性、可知性、可取性和可悅性的不一。事物的存有的程度越高,它便更容易知道,和更值得知道。它也是更好,值得我們愛上。它也是更值得我們欣賞,因它能帶給我們更多喜悅。 換句話說,存有間是存在等級制度的。故此,在我們可知的真理中,可愛的善事物中和可欣賞的美(好)事物中蘊藏著一個秩序或等級制度。
【聖言啟航】寬恕 豈可計算
文:梁展熙 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上主日的讀經,尤其福音選讀,提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修和之道。雖說傷害過後,施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修和講求愛,但修和畢竟也要訴諸行動,因此某程度上耶穌的提議有其形式性。簡言之,就是『如何』修和。不過,修和不完全等於寬恕。修和可以流於表面,形式了事;但寬恕,卻避不過內心的一關。可以講,在接續上主日福音選讀的今天福音開始時,伯多祿所問的:「主,若我的弟兄開罪我,我應寬恕他多少次呢?七次夠嗎?」,把耶穌的教導帶到一個更深入的層次:『為何』寬恕。
【神學入門】第十章:神學與信德的科學(一)
José Morales José Manuel Fidalgo 譯:姚子汶 神學是尋求理解的信德。這不單單是一個相信的信仰,而且是一種理性的信仰,這信仰更被認為是仔細考慮的。因此,它是以信仰、批判性和科學性的態度來進行的嚴謹活動。神學所使用的方法,是由其科學特徵作為智力活動所要求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神學的這個情況下,內容是已揭示的奧秘,並是用來確定神學的方法,這些內容與其他的科學區別開來。
【辯解書2】我們能理性地證明神是存在的嗎?
文:阿納斯塔西奧斯(Anastasios) 譯:何紹玲 異議 1: 我們不能證實神的存在,因為並沒親眼目睹或經科學觀測核實,未可作準。 異議 2: 我們不能證實神的存在,因為從開始這宇宙便是根據自然定律的變化,變化並不是因為超自然規律。 異議 3: 我們不用客觀實物,因為這世界什麼也是主觀的,所以又何須多此一舉去證明這個叫神的客觀實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