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浩東神父 耶穌聖心司鐸會 甲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耶穌揭開了經師們的虛偽和道德主義,講述了他們對別人所提出的嚴苛要求,以及他們內心對別人認可的渴求。透過這種行為,本應拉近人與天主距離的信仰,卻被這些人的虛榮所利用,使信徒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負擔。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經人物傳】《創世紀》中的二合為一的〈諾厄方舟〉敍述(下)
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兩期,我們閱讀了按學者所分析推論得出的〈諾厄方舟〉中的兩大傳統——《雅威典》和《司祭典》——分離出之後各自的版本(《威》:6:5–8; 7:1–5, 7–10, 12, 16b, 17b, 22–23; 8:2b–3a, 6–12, 13b, 20–22;《司》:6:9–22; 7:6, 11, 13–16a, 17a, 18–21, 24––8:2a, 3b–5, 13a, 14–19; 9:1–17【參:《NABRE》fn. 6:5––8:22,如見:Little Rock Catholic Study Bible, p. 71.】)。如前所述,學者們如此分析《創.六至九章》中〈諾厄方舟〉的文本源流的目的,是要指出,現存於其中的重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細節,都是這古以色列不同傳統揉合為一的過程中必會出現的自然結果。這些相關的細節,讓我們再整合一次如下。
明末清初在山西絳州傳教的耶穌會士(3)-山西開教宗徒高一志神父
文:段春生神父 明末意大利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1566年1月,出生於意大利北部都靈特羅法雷一個貴族家庭,自幼在耶穌會都靈中學接受了良好的人文主義培育。1584年10月24日,高一志進入米蘭布雷拉耶穌會院開始初學,在該學院接受了長達十三年系統的培育,主要研讀神學、哲學、聖經、靈修、修辭學、倫理學等人文主義學科。1597年晉鐸,在布雷拉學院教授文學、修辭、哲學五年,直至1603年4月9日,從里斯本出發前往中國。1604年4月底至澳門,不久,出發去肇慶和韶州,1605年2月底,抵達陪都南京。
【教父】(4) – 聖依納爵.安提約基亞:我是天主的麥子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姚子汶 繼羅馬的克萊孟後,我們要討論的下一位宗徒教父,便是聖依納爵.安提約基亞(St Ignatius of Antioch)。他可能於公元50年,在敘利亞出生,是安提約基亞的第三任主教(該地的首任主教是聖伯多祿),任期徒公元70年到107年。教宗本篤十六世解釋:「當時,羅馬、亞歷山大及安提約基亞是羅馬帝國的三大都會。」(公開接見,2007年3月14日)
45天的傳教使命(1)
文:馮瑞芬修女 不知道是哪裡的靈感,來到了紐約市探親,卻在手機上看到第二天的中文彌撒,因此也就習慣性的晚上參與了澳門主教座堂早上7時45分的平日彌撒。第二天才慢條斯理的走去離家不遠的聖堂,參加英文彌撒。記起了從前堂區主任司鐸楊正義神父的話,假期中,這裡很多都是外地來的神父,美式英語很難聽得懂。
【心遇聖言】平安始於我們的內心
文:李愛德神父 耶穌聖心司鐸會 常年期第卅主日 本月7日,中東所爆發的戰爭,其毀滅與死亡為全球帶來恐懼。天主獨生子、全人類的救主,就在這片土地上降生,但這片土去卻繼續充斥着暴力與報復。恐怖分子及投在他們家園的炸彈,讓婦女、兒童、長者,以及成千上萬的無辜家庭破裂。《聖詠》作者的吶喊,也是《默示祿》中朝聖者的吶喊,也是這些受傷人們的吶喊:「上主⋯⋯要到何時?」(參閱詠13:1;默6:10)
【教父】(3) – 歷史中第四位教宗的言辭
文:文祖賢神父 譯:姚子汶 我們現在從「宗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開始說起。宗徒教父生活在所謂的「宗徒時代(Apostolic Age)」。這時期大約從公元33年,到最後一位宗徒聖若望的死亡,大約公元100年。據悉,宗徒教父們都與宗徒們私交甚篤,或至少深受他們的影響。因此,他們備受尊崇,尤其是前三位:聖克萊孟.羅馬(St Clment of Rome),聖依納爵.安提約基亞(St Ignatius of Antioch),以及聖玻里加.斯米納(St Polycarp of Smyrna)。今天,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首先談談聖克萊孟。
【聖召年系列】(1) – 當今的先知:司鐸及修道聖召與社會的長久關聯
文:Ian Shelley Alabanza譯:何心豫 【編按】澳門教區將2023-2024年為聖召年,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邀請多位教授及講者就聖召主題每月撰寫文章,本報特此刊載聖召系列文章,讓讀者更深入了解聖召這個主題。 天主教澳門教區熱切迎接聖召年。聖召年鼓勵澳門的天主教徒多聆聽天主的話。在我們當中,有些人雖然未有自覺,但其實可能已有司鐸或修道的聖召—可能會是一名修士﹑傳教士,又或者是隱修士。 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耶穌的生活,特別是祂進行傳教活動的時候,我們能看到祂時常進入人羣中。祂跟群眾說話,分享天主的福音。他在病人中間,治癒他們。他與社會邊緣的人打交道—罪犯﹑妓女﹑麻風病人﹑稅吏等等。簡而言之,耶穌為當時社會帶來了非常強烈的影響。祂的傳教活動無可否認,是針對社會的。 儘管所有基督徒都被召叫跟隨耶穌,但其中有些人有獨特的聖召,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天主子民,其角色與平信徒的截然不同。即使處於一個正逐步世俗化的世界中,神父和修道人士仍然跟社會息息相關。事實上,那些被天主召叫要過司鐸和/或修道生活的人,可以被視爲當今的先知。
【天主的莊田】意識省察30天
文:羅芷芬竹灣聖若瑟靜院 「意識省察30天」祈禱班上,參加的學員藉意識省察的方式學習「在一切事物中尋找天主」,從中發現天主給我們每人的愛是無限的。
【心遇聖言】上主的肖象刻在你身上
文:甘天霖神父(Fr. Jijo Kandamkulathy)聖母聖心愛子會 瑪竇福音22:15-21 有一天,法利塞人連同黑落德黨人問耶穌一個棘手的問題:「向凱撒納稅是否違犯律法?」 他們提問的措辭巧妙,不存在任何漏洞:若某人反對納稅,他可能會被羅馬當局指控為顛覆分子。(事實上,根據路加福音第23章第2節的記載,他們在比拉多面前控告耶穌煽惑民眾不給凱撒納稅。)若那人表示贊成,則會得罪那些憎恨羅馬人統治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