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愛德神父
耶穌聖心司鐸會
常年期第卅主日
本月7日,中東所爆發的戰爭,其毀滅與死亡為全球帶來恐懼。天主獨生子、全人類的救主,就在這片土地上降生,但這片土去卻繼續充斥着暴力與報復。恐怖分子及投在他們家園的炸彈,讓婦女、兒童、長者,以及成千上萬的無辜家庭破裂。《聖詠》作者的吶喊,也是《默示祿》中朝聖者的吶喊,也是這些受傷人們的吶喊:「上主⋯⋯要到何時?」(參閱詠13:1;默6:10)
我們如何將本主日聽到的聖言,與我們嚴峻又艱辛的現實,互相和解、修和呢?本主日,主耶穌將我們帶到聖經的核心,那就是愛:愛主,愛人。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中,耶穌教導我們,「鄰人」的概念,並非以我們自己為中心,而是以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為中心。我們應該成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的「鄰人」。這個理想,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是否太遙遠、太抽象?
讓我們逐步逐步來。
首先,我們切勿愚蠢到將發生在聖地、烏克蘭和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暴力與不公義,全部歸咎於天主。這樣做會很容易將我們的過錯,全部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們其實十分清楚,戰爭源於我們的內心,正給聖母瑪利亞告訴花地瑪的牧童一樣。法利塞人害怕耶穌,因為他們知道,耶穌所說的都是事實。他們自己都不願意也不準備好接受「耶穌是天主獨生子」、「耶穌是天主聖言成了血肉」的真理;這也是他們想方設法要把耶穌釘死的原因。耶穌在回應撒杜塞人後,他們計劃透過訓練有素的法學士來欺騙祂。這位精於希伯來聖經的學者向耶穌提出了一個問題,引起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的討論:「師父,法律中,那條誡命是最大的?」我們都十分熟悉耶穌的答案,但要理解這條愛主、愛人的誡命,我們需要看看《申命紀》:「以色列!你要聽⋯⋯」耶穌省略了這一部分,因為祂清楚地看到,這些人對天主的話充耳不聞。祂自己就是聖言,而他們卻拒絕天主的話。
我們對天主的愛並不能在我們內自動地開始。正如聖若望告訴我們:「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祂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若一4:10),而聖保祿則這樣說:「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
並不是我們首先進入天主的國,而是天主的愛首先進入我們的內心⋯⋯若我們容許祂進入的話。是的,天主的國並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是天主的威能:是重新創造我們、更新我們、改變我們的威力。只有這樣,當我們在祂的愛與慈悲中認識自己時,我們才能開始愛天主。
這是第二個行動:我們對天主的愛,是對祂愛的回應。我們能夠去愛,是因為耶穌愛我們愛到底:「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若15:9-10)
一旦我們進入了三位一體的天主那份純潔和熾熱的愛中,我們便能愛我們的鄰人,不只是好像我們自愛那樣,而是像耶穌對我們的愛一樣:「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
因此,天主首先愛了我,然後在祂的光照內認識自己,並接觸到天主無限仁慈。正如聖加大利納說:「知識始先於愛。」正正是經歷了天主對我瘋狂的愛,我才能像聖保祿一樣,滿懷熱忱地走出去,與其他人分享這一份愛。
因此,和平首先要在我們各自的心中實現。十八世紀的俄羅斯修士聖謝拉菲姆.薩羅夫(St. Seraphim of Sarov)說:「保持內心的平安,你周遭的許多人便會得到救贖。」他說的平安,並不是「超越默想」的平安,也不是透過一些放鬆方法所得的結果。不是的!為了達致這種平安,我們需要像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一樣,首先對自己的自私、自我、個人主義、不聽從天主而操縱生活的慾望施予暴力!
只有這樣,當我們的指南針從自我,轉變成慈善的撒瑪黎亞人一樣,充滿活力地走向身邊受傷的人時,第三步才會發生。
在澳門,我們也有這樣的人!我實在欽佩聖安尼仁愛修女會的修女們,她們每天默默地、不張揚地服務聖母安老院的長者們。在疫情期間,安老院許多員工都生病了,並沒有上班。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她們需要做所有工作,包括:準備膳食,為長者洗澡,照顧和關懷長者。就在那段時間,她們失去一位深愛的106歲長者,人稱「謝姑」的謝素貞。疫情完結後,修女們請我為神聖的「謝姑」奉獻彌撒。又記得我們團體中有許多慷慨的人,去幫助有極度需要的家務助理,為他們提供或尋找食物與住所。平安,也就在我們內心中開始滋長!
我們為基督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會讓我們感受到天主聖神的臨在,而祈禱則是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的一種特殊方式,因為祈禱總是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讓我們一同為聖地的巴肋斯坦或與以色列人祈禱,因為他們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