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瑞芬修女
不知道是哪裡的靈感,來到了紐約市探親,卻在手機上看到第二天的中文彌撒,因此也就習慣性的晚上參與了澳門主教座堂早上7時45分的平日彌撒。第二天才慢條斯理的走去離家不遠的聖堂,參加英文彌撒。記起了從前堂區主任司鐸楊正義神父的話,假期中,這裡很多都是外地來的神父,美式英語很難聽得懂。
某天聽到李斌生主教說,我們每位教友均有使命去傳播福音,這是耶穌給我們每一位教友的使命。忘記是哪一天,也忘記是哪些章節,可是這傳教使命的感覺卻一直存留在心,尤其是剛在紐約市立足的那些日子,2023年的8月至9月。
我強調45天,是因為我們修女每三年外出探親,只能逗留45天。在這45天,我會安排早午晚要做的事,要見的親友,一切以「快捿」為目的。但今次的探親卻大大地不一樣,因為加入了香港聖羅撒中學舊生會的安排,使我在這45天,不只探親,還能看望更多在海外的同學。中學舊生會成立了「遙控安排小組」,成員不只是舊生,還包括了我兩位年青的家人,大半是網上安排。
今次的探親不單是人與人的相遇,交談,彼此影響,生命的延續,更是將天主的愛,藉着見面的機會,深入地傳揚愛的訊息,使徒此更能深入地了解對話,更能將天主的愛,無修件的交予對方,使我在相遇的舊雨新知中,都能見證天主要我們傳播的福音,這就是我給自己這45天傳福音,愛的便命。
因為我行動不方便,院長修女送我到香港,在離開澳門時卻巧合地遇見了一部份曉明學校的舊同學,她們曾嘗試安排慶祝我的六十週年,卻因找不到適當的日期,想不到卻在這裡相遇,這旅程就是由這一次的巧合,經驗到天主的臨在及祂對我的大愛。
今次的探親我是一位被動者,由香港飛紐約、去新澤西州,再由紐約去多倫多、去波士頓;一切買票,坐比較大的位置或誰管接送,誰負責某一程,都是由負責的小組經過多次的交談才作決定。無論我去到哪裡,都有輪椅接送,連我每天要去聖堂,也安排得非常妥當。
我每天多半去St Justin Martyr Church, Marcham,美中不足的地方是,他們沒有將致命聖人的名字寫在玻璃窗上。在這聖堂內,我感受到教友活潑的信仰生活。有一天,一位年青的父親抱了他的小女嬰來參與彌撒;又有一天是一位印度家庭,父親80大壽,一家大小均來了聖堂。神父在開始彌撒前的幾句話,使我感到這堂區真是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彼此息息相關。
在多倫多的兩個星期,我不只欣賞工作小組為我預備光良清潔的「家」,我遇見了很多老、中、青的中國移民。在那裡,中文仍像是法定的語言,我發覺除了彌撒外,我每天都在說廣東話。在這老、中、青的中國移民中,中國食物仍是佔了第一位,還有日常生活用的廣東話也佔了很大的部份,可惜的是,大半移民已經對中國語言失去了繼續了解的興趣,因為中國語言實在太難了。希望將來的移民中,能有人加深對中國語文的認識。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