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兩期,我們閱讀了按學者所分析推論得出的〈諾厄方舟〉中的兩大傳統——《雅威典》和《司祭典》——分離出之後各自的版本(《威》:6:5–8; 7:1–5, 7–10, 12, 16b, 17b, 22–23; 8:2b–3a, 6–12, 13b, 20–22;《司》:6:9–22; 7:6, 11, 13–16a, 17a, 18–21, 24––8:2a, 3b–5, 13a, 14–19; 9:1–17【參:《NABRE》fn. 6:5––8:22,如見:Little Rock Catholic Study Bible, p. 71.】)。如前所述,學者們如此分析《創.六至九章》中〈諾厄方舟〉的文本源流的目的,是要指出,現存於其中的重覆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細節,都是這古以色列不同傳統揉合為一的過程中必會出現的自然結果。這些相關的細節,讓我們再整合一次如下。
讓學者們最終認為《創.六至九章》的〈諾厄方舟〉中有兩大傳統的細節重覆【參:Vawter CM, On Gensis, p. 115;拙修】:
.天主兩次觀察到人間的邪惡(《威》:6:5;《司》:6:12)
.天主兩次宣佈洪水要來(《威》:7:4;《司》:6:13, 17)
.天主兩次命令諾厄進入方舟(《威》:7:1–3;《司》:6:18–20)
.諾厄兩次聽從天主的這命令(《威》:7:5;《司》:6:22)
.天主兩次最終決定要以洪水滅世(《威》:7:12;《司》:7:11)
.大水兩次增加並兩次使方舟升起(《威》:7:17b;《司》:7:18ff.)
.一切生靈浸死兩次(《威》:7:22;《司》:7:21)
.洪水退去兩次(《威》:8:3a;《司》:8:1)
.天主兩次承諾不再以洪水滅世(《威》:8:20–22;《司》:9:8–17)
兩大傳統的不同細節,除了上兩期表格中所提到的之外,還有【參:Vawter CM, On Gensis, pp. 115–116;拙修】:
.洪水的來源——《威》:來自大降雨(géšem;見7:4, 12; 8:2b);《司》:來自「所有深淵的泉水都冒出,天上的水閘都開放了」(7:11; 8:2a)
.諾厄如何知悉洪水已退——《威》:諾厄透過放出鳥兒得知(6:6, 12, 13b);《司》:由上主通知他(8:14–16)
同一時間,在上一期我們也曾指出,儘管我們能夠從《創.六至九章》的〈諾厄方舟〉中分離出兩大傳統,但最終我們理應把整段敘述視為一個單一的完整故事來閱讀。原因主要在於學界發現《五書》的最終編修者——大概也是「司祭典傳統」中的一員——在整合他們所繼承的傳統時構築了一個慎密的結構,儘管學界對這結構到底如何尚有不同的看法。謹列三個學界的主流看法如下:
第一個是從故事推進的主題來分析,但分析結果再我看來未算無瑕【Adapted from: Anderson [JBL 97 (1978) 23–29; cited in Clifford SJ & Murphy OCarm, “Genesis” in NJBC, p. 16]】:
序言:諾厄——不義世代中的義人(6:9–10)
1 天主創造中的無法無天(6:11–12)
2 天主首次發言:毀滅大地!(6:13–22)
3 天主再次發言:進入方舟!(7:1–10)
4 洪水開始(7:11–16)
5 洪水漸漸上升(7:17–23)
天主記起諾厄
5’ 洪水漸漸退去(7:24––8:5)
4’ 大地乾涸(8:6–14)
3’ 天主三次發言:從方舟出來!(8:15–19)
2’ 天主決定保留祂的創造(8:20–22)
1’ 天主四次發言:盟約及祝福(9:1–17)
第二個也是從故事推進的主題來分析。這分析把上主與諾厄立約與〈諾厄方舟〉分離出去,視其為另一個獨立的傳統【Bergant CSA, Genesis, p. 30】:
A 提到諾厄是個義人(6:9–13)
B 天主指示諾厄建造方舟並進入其內(6:14––7:10)
C 洪水開始(7:11–16)
D 大水升起(7:17–24)
E 天主記起諾厄(8:1a)
D’ 大水退去(8:1b–5)
C’ 洪水乾涸(8:6–14)
B’ 天主指示諾厄從方舟裏出來(8:15–19)
A’ 諾厄獻祭(8:20–22)
最後一個分析是按故事中提到的時間參照點來分析【Bergant CSA, Genesis, p. 30】:
A 七天警告(7:4)
B 七天警告(7:10)
C 四十天下雨(7:17)
D 一百五十天洪水登頂(7:24)
E 天主記起諾厄(8:1)
D’ 一百五十天洪水退去(8:3)
C’ 四十天等待(8:6)
B’ 七天等待(8:10)
A’ 七天等待(8:12)
很明顯,儘管我們腦海中——甚至不少映畫的——洪水滅世的畫面氣勢可以很磅薄,但故事的重點,仍舊是一個義人——即使在一個完全不義的世代裏——在天主心中仍然有其不可磨滅的份量。這絕對是聖經作者希望我們從這個故事學會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