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竹灣聖若瑟靜院 靜院同工們: 平安!願主常與你們同在! 感謝所有同工們為我預備一個充滿恩寵的個人指導避靜,讓我能懷着開放喜樂的心迎接聖誕。 在此,很想與你們分享我靈性旅程的得著。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笛兒和月亮:兩個加深我們將臨期的景象
文:孔維仁神父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乙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一名基督徒作家約翰.奧伯格(John Orberg)曾撰寫過:「你窮盡一生爬上階梯的最大問題,就是你會與耶穌擦身而過,因為祂正要下來。」爬上階梯,意味着獲得良好的社會地位、權力和財富,這些本身並不是壞事。當我們以違返福音精神與教導的手法去獲取這些時,便可能成了問題,因為福音告誡我們勿踐踏他人,尤其是窮人和軟弱的人。將臨期邀請我們重塑我們價值觀,去接受「天主爬下階梯,去謙虛地服務」的這個理念。
【和平】(2) – 和平的類型和支柱
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譯:何心豫 在描述和平之後,我們繼續我們的和平之旅。今天讓我們思考一下和平的類型以及五個和平的支柱。 和平的種類 聖多瑪斯.亞奎納在《神學大全》中談到了不同類型的和平。首先,他談及個人和社會的和平。個人和平,是「同一個人的慾望和願望兩者之間的結合,而社會和平是和諧的,或是不同人的意志的結合。」整體的和平——個人的及社會的——從根本上說,是指作為個人和社會存在的一個人,其靈魂深處的和平。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強調,社會和平是普世的和平:「和平是為大家的,否則便無和平可言。」(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26)。
【教父】(10) – 當理性遇上信德
文:文祖賢神父jmom.honlam.org譯:姚子汶 現在,我們開始論及次宗徒時代(Sub-apostolic age),即公元第二世紀。在這個時代,我們發現了希臘的護教士,其中最先出現的,便是夸德拉圖斯(Quadratus)、亞里斯提德(Aristides of Athens)及比爾拿的亞里士圖(Aristo of Pella)。(參閱Quasten, I, pp 190-195)
聖誕節的奇妙恩典
文:高凡濤神父(Fr Fausto Gomez, OP) 從前,一群遊客到訪西班牙卡斯蒂亞(Castile)的一個小鎮。這個鄉村小鎮幾乎被遺棄,居住的人寥寥可數。遊客們遇到一位農民,問道:「這裡每年大概只有很少孩子出生,對嗎?」農民答說:「每年只有一個孩子:聖誕節我們放在馬槽中的那位。」在聖誕節,如果我們準備好接受祂的話,聖嬰便在我們的禮儀中、在我們的心裡重新誕生。
【天主的莊田】愛得自由
文:羅芷芬 竹灣聖若瑟靜院 原是稅吏長的匝凱因要看看耶穌,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耶穌經過,抬頭一看,主動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路19:5)。參與個人指導避靜的阿韓於基督君王節前幾天首次來靜院「要看看耶穌」(路19:4)。到底,他有沒有如匝凱一樣獲得「救恩」(路19:9)?
【心遇聖言】在人生明陣中穿越直行
文:孔維仁神父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乙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從前,除了填字遊戲外,許多報紙和雜誌都會刊登迷宮遊戲,以取悅像我這樣的讀者。
【天主的莊田】《請讚頌天主》
文:羅芷芬 竹灣聖若瑟靜院 教宗方濟各於今年聖方濟亞西西的慶日頒布宗座勸諭《請讚頌天主》,延續八年前發行的《願你受讚頌》中「照顧我們共同家園」的主題。兩份文件的豐富不僅影響着全球對生態的關注,為那些渴望透過大自然能面對面觀看天主無限美善的人,教宗的智慧幫助他們去尋求那位「看,我已更新了一切」的天主(默21:5)。在11月份舉行的個人指導避靜中,兩位避靜者在聖神的光照下與宇宙一同共享無窮盡的生命力,並記下了那充滿喜悅的靈性相遇時刻。
【聖經人物傳】諾厄——天主許諾.接受現實的不完美(上)
文:梁展熙博士(S.Th.D.) 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教授聖經科目 在上一期,我們讀到了天主最終出手重整混沌,讓祂所創造的世界重現秩序,讓世界重生。我們又看到〈司祭典〉對這一幕的描述,根本就是其創世敘述的再現,重申這可算是天主的再次創世。可是,聖經作者也已不同的方式告訴讀者,儘管天主已出手重塑世界,世界也回不去最初的美好了。根據較為平鋪直敘的〈雅威典〉,上主在〈洪水敘述〉的結尾說:「我再不為人的緣故咒罵大地,因為人心的思念從小就邪惡;我也再不照我所作的打擊一切生物了,只願大地存在之日,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循環不息」(創8:21–22)。這裏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上主無奈接受現實的意味?至於在這故事中無論細節還是神學都較為著重細節的〈司〉,又如何描寫天主如何面對祂再次創造的世界呢?
【信仰.書情】《靈修鍛鍊:以聖方濟〈和平禱詞〉塑造和諧成熟的靈性生活》
文:Verena 「天主,使我作你和平的工具。」每次唱到頌恩這首〈方濟各的祈禱〉時,心中都會不禁浮現出一種渴望;如果能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愛;在有黑暗的地方,放射光明;不求他人的安慰、諒解和愛護,反而透過施予,我們穫得真正的平安喜樂和生命。這是多麽美麗和振奮人心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