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乙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裡;他黑夜白天,或睡覺或起來,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天國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裡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粗大的枝條,以致天上的飛鳥,都能棲息在它的葉蔭下。」(谷4:26-34)
月初,我在路環渡過了幾天,來作我的年度避靜。儘管經常下大雨,我還是抽出時間到山上走走。每年的這個時候,這裡的綠地都非常茂盛。在適當的條件下(陽光,養份,濕度等),細小的種子能生長,成為各種各樣的樹木和植物,每棵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實在令人喜出望外。
在郊外中,也看到人為的干預。澳門市政署對現有的樹林進行編目、監測,並種植合適澳門颱風氣候的樹木。不過,植物每天都會按着自己的節奏生長。每天早上,不同種類的鳥兒都會在這裡吱吱喳喳地叫個不停,叫得足以把我吵醒。
在本主日的福音(谷4:26-34)中,「撒種的比喻」和「芥子的比喻」確實受到大自然的啟發。透過兩個比喻,耶穌邀請我們深信天國的力量。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它的成長要隱藏一段很長的時間,然後才會發芽、成長、結果,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庇蔭所。很多時候,它甚至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成長。
若條件有利,種子會在較短的時間內發芽。有時候,由於困難重重,它必須等待。我曾閱讀過,一些在古墓中發現的種子,在數千年後才發芽;在天主的國也是如此。當一切好像都沒有發生時,我們必須保持耐心,繼續深信在事情內裡的力量與時機。中國有一句諺語,來形容心浮氣躁的人立竿見影,但徒勞無功:拔苗助長。這是一個具諷刺性卻又很好的提醒,不論是在教育還是在靈修中,有些過程不能強加於人,甚至不能強加於自己身上!
只有在適當的時候,才能收穫成熟的果實。讀者們,不知道你有否閱讀過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這本書。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艾迪(Eddie)的老工人,他從小就在一個名叫「Ruby Pier」的遊樂園裡作維修機器的工作, 他一直以爲這份工作毫無意義,很浪費自己的生命, 但無法轉行。他帶着深深的失敗感離世。但在他死後,艾迪遇到與自己過去有關的五個人,這五個人反映出艾迪生命中一些關鍵痛苦事件的意義。只有在遇到這些人之後,他才意識到,他看似無用的生命、枯燥的工作,以及他對工作中的勤奮,卻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而這些人中他大多數都不曾認識。故事的最後一幕是,艾迪進入了天國般的「Ruby Pier」遊樂園,身邊圍繞着無數生前工作中不知不覺幫助過的人,而他們臉上都洋溢着感激的笑容。他終於感受到了愛,感受到自己在看似枯燥工作中的價值最終被認可。真正的「天堂」——也就是天主的國——就在我們意識到沒有白費自己的努力和痛苦、就在一切變得有意義的時候開始。
如果沒有圖像,天主的國不容易被定義。我們知道,耶穌的言行彰顯了天國的到來。耶穌將自己與一粒麥子相提並論,麥子必須在土壤中死去,才能結出復活的果實:實至可以說,天國就是指基督自己(參閱《天主教教理》2816)。我們還能夠肯定,教會是天國在地上的「幼芽和開端」(參閱《天主教教理》541)。當我們歡迎聖神進入自己的內心時,即使看不到立竿見影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會通過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作出信德和愛的抉擇,成為天國的承載者和播種者。
在路環寧靜的步行徑上,被美麗的樹木和鳥聲包圍着,更容易讓人保持耐心和信任。在有毒的工作環境中,在關係緊張的家庭或團體裡,在醫院的病床上,或在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裡,則需要更多的信德。因此,我們與整個教會一起,代表受苦受難的人類,滿懷希望地不斷祈禱:「爾國臨格,爾旨承行於地,如於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