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乙年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忽然狂風大作,波浪打進船裡,以致船已積滿了水。耶穌卻在船尾,依枕而睡。門徒叫醒耶穌,給他說:『師父!我們要死了,你不管嗎?』耶穌醒來,叱責了風,並向海說:『不要作聲,平靜吧!』風就停止了,於是風平浪靜。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為甚麼這樣膽怯?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谷4:37-40)
本主日福音(谷4:35-41)描述耶穌平息風浪的事跡,我十分同情在場那些恐懼的門徒。他們的船被困在風暴中,船已積滿水,他們完全有理由感到害怕和膽怯。我記得有次在飛機上,經歷了漫長而劇烈的氣流。我盡量保持鎮定,反複告訴自己,其實沒有甚麼可怕的。我在心中祈禱,試着深呼吸。儘管我盡一切的努力,但我的身體卻無法說謊:心跳加速、肌肉緊張、萬千的思緒堵在腦海中。這些反應表明了我的恐懼。在緊急情況下保持冷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的身體裡有一種生物機制——恐懼,而恐懼的目的,就是透過激活我們的注意力和臀上腺素,來維持我們的生命,這樣我們便能隨時應對潛在的有害情況。換句話說,恐懼是健康的。
有時候,這種機制會卡住在激活的狀態,而我們會高估了危險。我們過去的創傷,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創傷,會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無意識的印記,這會影響我們的感知,導致我們錯誤地判斷某些情況的嚴重性。這可能會導致癱瘓性恐慌發作,或廣泛性的焦慮,甚至即使危險過後仍然揮之不去。這樣,我們便無法承擔風險,也無法相信我們的資源,更無法向未來敞開心扉。因此,我們必須控制恐懼,以免我們的生活和選擇反被恐懼主宰。如果我們屈服於恐懼,便永遠無法「到對岸」,而這正是耶穌想要帶領門徒到達的目的地。(第38節)「對岸」不僅是一個地方,還象徵着一個超越自己舒適圈的空間。渡過對岸時,我們能成長:成為更好的人、成為更有愛的信徒。這趟旅程總是充滿危險和挑戰。
當在被困在風暴中,門徒們顯然驚慌失措,而耶穌的反應卻恰恰相反:祂舒適地睡在船尾的軟墊上。祂的睡姿並不像門徒斥責祂那種「不在乎」、不負責任的態度,而是表達了對天父和祂計劃的深信。耶穌帶着同樣的信任,進入「死亡的沉睡」。由門徒代表的教會,被召叫對耶穌的臨在和祂的能力充滿信德,即使祂看似不在我們的生活、不在人類歷史的事件中,猶如祂沉睡似的。
2020年3月27日、新冠疫情開始時的祈禱禮上,我清楚地記起教宗方濟各在空無一人的聖伯多祿廣場中說,這場疫情風暴令整個世界措手不及,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教宗方濟各回顧了耶穌平息風浪這個情節:「你們為甚麼膽怯?你們怎麼沒有信德?主啊,祢召叫我們,召叫我們擁有這份信仰,不是相信祢的存在,而是來到祢的身邊,並深深信靠祢。[⋯⋯]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需要救恩時,信德便開始了。我們並不會自給自足,若單靠自己的話,我們便會沉淪。我們都需要主,就像古時航海者需要星空一樣。讓我們邀請耶穌降臨我們生命之舟。讓我們把一切的恐懼與膽怯交給祂、讓祂引領我們戰勝恐懼。就像門徒們一樣,我們會經驗到與祂一同在船上;有祂在,便不會沉船。這就是天主的威力: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甚至是壞事,都變成好事。祂給我們的風暴帶來了寧靜,因為與天主在一起,生命永不消逝。」
就如門徒們面對生命的風暴,我們也不能避免恐懼的感覺,而把恐懼壓抑下去也不是一件健康的事。然而, 我們能選擇如何應對。首先,我們需要謙虛地承認並接受恐懼這個事實,因為我們都不是超人。然後,我們該在生活中「喚醒耶穌」,意識到祂的臨在,並與祂和我們一起對話,談談我們的恐懼,好能感受到祂在我們心靈中的安撫作用:「不要作聲!平靜吧!」(第39節)如果這一切都起不了作用,那就乾脆讓耶穌睡去而多休息,平靜地接受祂表面上的不作為,正如聖女小德蘭在她的日記中寫道。這是一種信德的表現,這信德會使我們感受到寧靜, 因為接受耶穌自己的時間與安排。因此,我們鼓起勇氣,而繼續我們前往「對岸」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