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號角專訪

專訪聖大科學及環境研究所塔古勞教授

專訪聖大科學及環境研究所塔古勞教授
「要改變環境問題,便要從教育入手,改變人們行為與心態」

由市政署主辦的第四十三屆澳門綠化週嘉年華上週末(16至17日)下午一連兩日在氹仔龍環葡韻舉行,本屆綠化週以「傳承愛綠,共建美好城市」為主題,並秉承「世界植樹日」的理念,舉辦多場植樹及體驗活動。澳門聖若瑟大學(下稱聖大)一如既往獲邀參與是次年度盛事。《號角報》與聖大科學及環境研究所課程主任塔古勞(Karen Tagulao)教授進行訪談,分享澳門綠化週的內容及研究所的目標與工作。

這個星期是澳門綠化週,是澳門社區其中一件盛事;而聖大也獲邀參與,您能與我們分享大學在綠化週的角色是甚麼呢?

澳門綠化週(Macao Green Week)是市政署每年組織的活動,通常都在三月份舉行,因為澳門的環境——特別是我們處於亞熱帶地區——正是花卉盛放的季節。這是最好的季節去舉辦綠化週,因為是春天,因此植物也更加茂盛,也帶來更多種類的動物,例如鳥類、昆蟲等。這為期一週的活動,旨在提高社區的環保及愛護環境的意識,因此當中會舉辦一些植樹、贈送植物等活動。

聖若瑟大學獲市政署邀請,透過設攤位及活動去參與綠化週,並展示研究所的成果。以往只有我們大學獲邀參與,但今年好像還有其他大專院校參與,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透過展示成果,更能提高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其中一件成果包括互動水箱,展示紅樹林如何透過減輕海浪的影響來保護海岸線。 我們還將嘗試透過照片和互動遊戲來突出這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今年,我們將重點更多投放在濕地的生態和問題上,例如紅樹林保育、淡水生態系統、水管理、海洋的可持續利用、可持續漁業或塑膠污染,以及濕地如何幫助解決我們面臨水資源的問題等等。此外,我們還展示了澳門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我們聖大會組織一些活動,透過教育海報和攤位活動,向公眾展示濕地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都出於學生及研究人員,因為我們有多條研究方向及路線,當中包括紅樹林、行為研究、神經科學、模型生物等實驗,還有環境科學、生物科學、地球及海洋科學等內容,但因為這些範疇有頗多專有名詞,所以我們把內容以更簡單易明的方式呈現。

每年的綠化週都會舉行植樹活動⋯⋯

今年,市政署打算種植數百棵新的紅樹林,這將有助於加強氹仔和路環沿海地區自然多樣性的復原進程。近年來我們種植的紅樹林存活率很高,紅樹林面積正在逐漸增加。但沿海地區的污染仍然對這些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儘管紅樹林具有很強的復原能力和良好的耐污染力 ,但塑膠會使它們窒息,令它們枯萎,這也是我過去數年專門研究的範疇之一。能推動種植紅樹林的重要性,實在是一件創舉,而且在我們研究所的學生中,還帶動了其他學系的學生參與,這是令人非常鼓舞的。

聖大科學及環境研究所提供哪些學科呢?

我們科學及環境研究所提供四個主要課程,包括:環境科學學士學位課程、環境科學與管理碩士學位課程、神經科學與行為碩士課程、科學博士學位課程,未來還會增設生物科技學科,期望明年能正式推動。研究所的主要目標,便是在澳門訓練有關的專業人才,好能將實用性的技能帶進澳門社區,從而改善(甚至解決)澳門所面對的環境問題。

其實何謂環境科學呢?因為每每提起「環境」這個詞,人們便會聯想起環保⋯⋯

當然不是的,還有更多。我們的課程提供對環境基礎科學的知識,還有了解環境的基礎課程,諸如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等。我們還開設了與污染有關的課程,以及了解環境所需要的基礎課程,好像生物、化學和物理等科學。這些課程與數據都十分重要,因為若我們不了解環境的基本知識,或沒有接受過有關方面的教育,是很難對身處的環境作出有效的管理。此外,我們還有更多應用性更強的課程與科目,例如環境技術、污染和廢物管理的學士與碩士課程。所以,這不只是關於環保的知識。此外,我們還有更多應用性更強的課程與科目,例如環境技術、污染和廢物管理的學士與碩士課程。所以,這不只是關於環保的知識,也不是了解關於環境的基本訊息或基本知識,而是走到問題所在的根本,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實際的問題,去操作有效的措施。例如,我們需要了解為何污染程度高?或為何某個特定環境會退化或消逝?直接的一個例子,為何紅樹林會消失?為了理解這一點,便需要具備基本的背景知識,好像是紅樹林是如何生長,又有哪些因素會影響紅樹林的生長,又或者污染的原因是甚麼,以及了解污染的行為。因此,要找到解決的方案,首先必須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更需要基礎的知識,好能找到應用的方法和解決的對策。

您剛剛提到生物科技,我們在過去疫情三年也曾聽過,但實際上是甚麼呢?

生物科技是生物學結合的知識,而生物學也就是對生命的研究。所以基本上是生物的有機體。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是從細菌或病毒,到植物和動物等生物體系;而生物科技實際上是有關生物體系或其產品的使用。例如,生物科技能應用到工業當中;又或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若沒有生物科技,便不會有藥物和疫苗。食品工業也離不開生物科枝的支援。我們如何才能生產出更多種類的食品,以供我們食用呢?還有生活上各種應用,以及環境生物技術等範疇上,我們如何利用生物產品來解決環境問題?因此,是一個種類繁多、應用廣泛的一門學問,而我個人認為對澳門的生活和發展十分重要。

環境科學、生物科技,都有各自的挑戰,但我認為訓練澳門本地人才十分重要,去正視澳門現時所面對的問題。特別像澳門這樣的沿海城市,我們的環境中存在着許多問題。譬如說,我們非常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有一些模型研究表明,澳門很容易受到海水上升的影響(例如洪水),尤其是過去幾年,我們經歷了極端的天氣,也經歷了嚴重的颱風,而我們並沒有很好地做好相應的準備。而環境污染也確實導致許多問題,不只是空氣污染,還有廢物污染、光污染等。所以,環境科學肯定會貢獻澳門這個城市,也教育着澳門本地人民,讓我們一同解決澳門這個家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所以科學及環境研究所的工作,主要是研究嗎?

我們研究所的目標,就是要進行研究教育及社區教育,除了進行不同的學術研究,還會到社區進行推廣,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學術研究機構的同時,我們也把所作的科學轉化為行動,這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我們包括到訪不同本地的學校,開展有關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例如舉辦有關環境問題的講座,尤其是紅樹林、塑膠、空氣污染等比較切身的問題。我們還會組織展覽,這些都是我們將科學轉化為教育公眾的一種行動的方式。在過去數年,特別在紅樹林的研究上,我們接觸了數千名學生,還與多間企業合作,去推廣有關環境科學領域的價值。

在過去十年,我們與學校合力舉辦活動,包括生物科技的入門活動,例如:DNA工作坊等,從而教導高中學生一些有關生物科技的基本知識。這無形中幫助他們了解這個專業,有助他們選擇日後職業的方向。近兩年,我們主力推廣與環境有關的工作坊,讓老師及學生學習分析澳門水資源及微塑膠等問題。除工作坊外,我們還舉辦公開比賽,讓中學生更投入參與和認識有關環境的問題。

又例如,去年我們在企業的支持下,舉辦「塑膠之海:再生藝術展」(A Sea of Plastic: A Recycled Art Exhibition)展覽。該展覽於去年六月舉行,是為期一年的「濕地生態系統:澳門海岸保護和塑膠污染滯留的自然解決方案」計劃中的亮點,旨在提高人們對塑膠污染認識,並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因為去年是以「塑膠污染解決方案」為主題的世界環境日,展覽展出了目前澳門本地藝術家以及參與塑膠污染藝術作品競賽的學生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皆由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製作而成,以別開生面的藝術形式表達了塑膠污染對環境的有害影響,並為現今海洋和海岸的塑膠污染問題作出了饒富意義的詮釋。

此外,我們也會帶學生到濕地考察,因為我認為讓他們實地親眼看到,才能知道實際的情況。站在泥濘中,有時他們會尖叫,因為他們不習慣,但這也是一種體驗,而他們也給予非常積極的回饋。事實上,我們還對這項活動的影響進行了評估,因為我們想知道,若開展這項活動,會否對他們帶來影響。因此,我們也會對活動進行前後的評估,並撰寫論文,這十分有效,因為我們經歷大多數環境問題,都是行為導致的問題。因此,最基本的改變環境問題,便是改變人們的行為和心態。要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最重要的便是透過教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