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乙年四旬期第五主日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四旬期第五主日的福音(若12:20-33)中的每一字都飽含深意。耶穌來到耶路撒冷參加逾越節,在這個節日裡,以色列民慶祝他們從埃及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但今次不同:耶穌將經驗自己的越逾,戰勝罪惡和死亡,進入復活的生命。
在前往耶路撒冷度逾越節的人中,有一些希臘人,可能是正式或非正式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當提到他們不是以色列人這個事實,表明教會未來「ad gentes,往普天下去」的使命,即:向所有人見證基督聖死與復活的普世意義,也就是本主日福音的核心。
對慕道者來說,四旬期是一個特別的時期,因為他們即將結束為入門聖事作準備的旅程。在這趟旅程中,他們向教會提出了「想拜見耶穌」(若12:21),也就是那些希臘人向斐理伯所提出的一樣。福音中沒有描述這些希臘人與主的直接相遇,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僅僅滿足於他們想看到奇跡的好奇心。然而,耶穌的話意在引導他們與主進行更深層次的相遇,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相遇。在任何情況下,不論有多困難,特別是在我們死亡的時候,都有可能與主相遇:「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又或根據另一種譯法,麥子仍然是「孤獨的」。當我們承擔起耶穌這個「麥子邏輯」,並將自己的生命作為禮物送給他人時,我們便能與耶穌相遇。
福音中所述的「麥子」就是基督自己。祂在受苦難和死亡時所承受的一切背叛、折磨、嘲笑、鞭打與茨冠苦辱、被打穿透⋯⋯這一切並不只是人類殘酷而成的「意外」,也不只是為我們贖罪而付出的代價。這一切的痛苦,都是祂作為那顆具生命的麥子要「破裂」的一部分,好能讓天主恩寵的果實充滿整個世界。
四旬期提醒我們,不論我們是慕道者還是領洗已久的教友,我們參與這個奧秘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這看起來很可怕,但實際上卻是好消息。這意味着我們的痛苦、在生活中面臨的悲劇、失敗與挫折、在孤獨中流下的眼淚,甚至我們自己的死亡,都不是不幸和毫無意義的事件,或者更糟糕,是一種詛咒。在與基督結合的過程中,在「麥子邏輯」中,這一切所有都會成為天主生命重生的一部分,這過程中亦會結出豐碩的果實:慈悲,寬恕,憐憫和以愛自我奉獻。這些就是所謂的「聖神的果實」。
我記得有位親愛的朋友:Amy,她得悉自己患有癌症後,決定參加慕道班,並最終接受入門聖事。她希望透過治癒的奇蹟「拜見耶穌」;但奇蹟並沒有發生。相反,她在準備死亡的漫長旅途中,特別是在她代母與新加入信仰的兄弟姊妹的幫助下,學會體驗耶穌愛的臨在。她的葬禮充分地體現《天主教教理》中所說的:「在塵世的朝聖旅程中,教會好比母親那般,透過聖事,懷抱着基督徒,也陪伴他走到人生路途的終點,把他交託在『天父的手裡』。教會在基督內向天父獻上祂寵愛的子女,且懷著希望,在地裡播下那將光榮復活的肉身的種子。」(《天主教教理》1683)
「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若12:32)只有進入這種自我奉獻的邏輯,即「麥子邏輯」,我們才能真正與耶穌相遇,並在我們生命中的所有事件,甚至是最痛苦的事情中,體驗到祂的臨在。只有運用這種「麥子邏輯」,我們才能在彌撒聖祭中認出基督;在這裡,耶穌最終於「希臘人」相遇,即:來自各時代和文化,並一同聚集在教會、復活基督家庭中的所有人。
教會就是恩典的果實和豐收。教會因基督這一粒麥子而誕生,因為基督為世人的生命獻出了自己的肉身(參閱若6:51)。在四旬期僅餘的一星期裡,願我們透過服務、寬恕、謙卑和團結的行動,使這恩典的果實變得更加豐碩。
謝謝孔神父分享“麥子邏輯”。的確,願我們都活出這邏輯來,奉獻我們的愛,好能結出百倍的果實。再謝。主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