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芷芬
竹灣聖若瑟靜院
移居海外的國威多年前曾與盧湛明神父往探七苦聖母小堂,途中經過竹灣聖若瑟靜院時,盧神父興致勃勃地說:「下次有機會我們一起來靜院避靜。」然而,2022年盧神父在加拿大安息主懷,這番說話卻一直留存在國威心中。今年年初,他決定要實現這未完成之約。三月初,他聯同其他同伴來到靜院,參與了3日2夜「與聖若瑟相遇」的主題避靜。
首日的主題──「雕塑」──已敲動了國威的心弦。他說:「若瑟運用木匠的天才,把平平無奇的木頭製作出各式各樣的家具和工藝品。少了木匠的用心和耐性,尚未塑形的朽木永不會變成精緻的工藝品。回想自己的過去,我原是一塊腐朽的木。在天主的慈悲下,我遇到生命中的若瑟,把活在泥濘中的我扶了一把,領我重新活出生命。」
國威在一個公教家庭長大,讀書成績稍遜,總未能符合父母的期望。有次母親以較嚴厲的語氣訓斥他時,他憤而離家,過着流浪的生活。他說:「年少時任性,11歲離家出走,沒有管束的生活下就學壞了。爸爸曾多次勸我回家,但我不肯聽從。有次他說:『我請求了榮叔為你天天祈禱,希望你總有一天能走回正途。』榮叔,就是已故的盧子榮神父。在那接近10年的飄泊日子裡,即使我表面上拒絕家人的愛,但每每想起榮叔為我祈禱時,內心感覺到他和他的天主惦記着我,內心總會生起一絲温暖。」
榮叔的祈禱真的得到天主的垂聽!在國威的女朋友幫助下,兩叔姪再次連繫起來。國威說:「榮叔知道我做電器工程,邀請我去大埔墟德蘭小姊妹的修院維修電線。工程需時多日,所以多了與榮叔見面的時間。他雖然有很多子姪,但他視我為一個很親的家人照顧着我,在他身上,我感受到天主那份不離不棄的愛。直到我成家立室後,我們一家四口搬到屯門屋村,剛巧,榮叔也被派到屯門的贖世主堂做主任司鐸,每星期我帶小朋友去望彌撒,又協助他堂區的事務。那四年多温馨的相聚時間不但增加我們之間的感情,更幫助我持續地與天主保持關係。」
80年代末興起移民潮,國威一家決定移民到加國。他回憶說:「我們93年10月開始定居,94年復活節,榮叔親自來到温哥華探望,並特意介紹我認識他的好朋友,鮑思高慈幼會會士盧湛明神父。榮叔其實很想我移民後在靈性上繼續得到照顧,回想起他的用心良苦,我感激不已。榮叔後來在服務聖十字架堂期間,中風入住安老院,在病困中仍忠信地服務天主,2010年辭世。遺憾的是,我不能經常在他身邊。」
在榮叔的穿針引線下,國威與當時在温哥華教區服務的盧湛明神父的聯繫開始加深。國威回憶道:「我記得盧湛明神父花了很多時間在加拿大做募捐興建教堂的工作,常常親力親為,發動了很多教友和義工熱心參與。很感謝天主派了他這個好牧者來,令温哥華的教區發展得很好。退休後的盧神父因留任於澳門教區聖若瑟修院和堂區服務,常常帶温哥華的教友來中港澳探望不同修會,擴闊我對教會的認識。我們之間多了不少交流,也讓我在他身上看到天主。」
感恩在生命中出現的兩位「若瑟」──盧子榮神父和盧湛明神父,國威深深感受到天主的不離不棄。在退省中,國威隱約地聽到天主對他的欣賞:「用你的生命歷程去見証上主的愛吧!你生命中的傷痕,正正成就你成為充滿着生命力的藝術品。」他回應說:「為保護瑪利亞和小耶穌,聖若瑟活出了信望愛。我在兩位盧神父身上感受到這份細緻寬宏的愛。此刻,願天主繼續派遣我,透過我微不足道的服事去建立祂的教會。」
「上主慈悲為懷,寬宏大方,他常緩於發怒,仁愛無量。上主對待萬有,溫和善良,對他的受造物,仁愛慈祥。」(詠1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