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World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馬來西亞葡人聚居地的聖誕節

天亞社訊)當聖誕節來臨時,馬來西亞南部海岸上的一個小村莊就變成了仙境。成千上萬的遊客在晚上來到這個葡萄牙人聚居地,參觀燈火通明的街道和裝飾精美的房屋,這裡距離馬六甲市只是15分鐘的車程。

色彩繽紛童話般的彩燈窗簾沿着屋頂和牆壁飄過,一直延伸到車道和草坪。樹上裝飾着小玩意、糖果杖和其他裝飾品。

幾乎每個家庭的前廊上都有一個大型的聖誕馬槽,上面裝飾着閃閃發光的燈飾,供所有人觀賞和反思。

穿着聖誕老人服裝的孩子們快樂地跑來跑去,老人坐着聊天,而婦女們則在廚房裡忙着製作果醬餡餅、糖蛋糕、餅乾和其他節日美食。報佳音者在聚居地的七條狹窄街道上挨家挨戶地唱頌歌。

住在這118棟房子裡的家庭都是十六世紀征服馬六甲的葡萄牙人的後裔。幾個世紀以來,他們與當地的馬來人、印度人和華人通婚。結果衍生了一群形形色色的天主教徒,他們是歐洲和當地文化獨特的融合。

他們被稱為馬六甲葡人。他們典型的葡萄牙姓氏和語言——克里斯坦語——使他們與其他人區分開來。這個葡人聚居地現在只剩下約1,500人,因為許多人已離開,搬到葡萄牙和國外其他地方尋找更好的前景。

該聚居地於1930年由來自歐洲的耶穌會士科拉多(A. M. Corado) 和弗朗索瓦(J. P. Francois)神父建立,目的是將分散的團體聚集在一起。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漁民。

塞西拉(Martin Theseira)是早期定居者之一,他也是一名漁民,他回憶起以葡人方式慶祝聖誕,或克里斯坦語稱為「邦納塔爾」的日子:「我記得看過1920代葡萄牙人慶祝聖誕節的照片。有一棵活的木麻黃樹,上面裝飾着氣球、棉絨和縐紙彩帶。」

直到1960年代末,當地人才開始購買人造聖誕樹。

這位67歲的長者說:「七、八十年代是經濟繁榮的時期,許多人開始在吉隆坡和新加坡找到工作。有更多的錢可以花在聖誕裝飾和準備工作上。」

塞西拉現在是馬來西亞政府任命的葡人聚居村發展和安全委員會的遺產、藝術和文化顧問。

隨着時間的流逝,外人開始在聖誕節期間來到這個聚居村,參觀這裡的裝飾。遊客數量持續增長,據塞塞拉說,1990年代初是遊客人數最多的時期。

他在12月16日在訪問中說:「人流很大,肩碰肩的根本無法行走。」他指出,由於近年來出現了其他聖誕景點,遊客人數不再像以前那麼多。

該發展和安全委員會主席丹克(Marina Danker)表示,通常在聖誕節前一周,訪客人數開始激增。12月31日晚上聚集的人群最多。

這位與丈夫住在自家房子的57歲母親說:「除夕夜,這裡擠滿了人,還會放煙火。」他們有六個年齡在22至35歲的孩子。

塞西拉說,社區裡有一種共識,聖誕裝飾只在將臨期開始時才會被掛起來。「我們希望更加記得在11月的煉靈月裡為靈魂祈禱。」

對丹克來說,裝飾品和彩燈是她聖誕節最大的開銷之一。「我們每年花300-400馬幣(約65-85美元),主要用於更換不再使用的裝飾品。然後每隔幾年,我們就要購買新的燈飾。」

她的兒子們花了約兩天時間來佈置聖誕樹、裝飾和彩燈:「我們的裝飾不是由政客贊助或贈送的。有些人買,有些人自己動手做。我們很有創意,會製作馴鹿和聖誕老人。」

他們的座右銘是讓這個地方在一年中的這個時候看起來很美麗,並讓每個人都享受這個時刻:「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聖誕馬槽——因為這節日全都是為了主耶穌。」

另一位居民菲利克斯(Merina Felix)表示,多年來她可能在裝飾品上花費了數千馬幣。

這位62歲的長者說:「聖誕馬槽是最重要的。還有將臨期的蠟燭。我們很高興看到每個人都來玩得開心。[人們]所有種族的人都來了,他們也很享受,」。

菲利克斯說,天主教神父們會探訪並祝福這些家庭。「他們甚至給我們禮物。」

對於像菲利克斯、丹克和塞西拉這樣的居民來說,每年裝飾他們的房子的做法是他們在迎接基督時的興奮和喜悅的流露。

塞西拉說,每年12月,他們都會在村內的聖母無染原罪教堂一起參加聖誕彌撒,歡迎朋友和親戚,分享他們期待的節日美食:「我們在團體中感受到聖誕節的歡樂和精神。村外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