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教父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教父】(9) – 信德的捍衞者,以及教會首批神學家

文:文祖賢神父
jmom.honlam.org
譯:姚子汶

現在,讓我們進入聖若望宗徒逝世後的時候,又被稱為「後宗徒時代」(Sub-apostolic age)。在這裡,我們發現了新一代的作家,他們的背景和寫作方法,與宗徒教父們很不同。這些公元第二世紀的作家,被稱為希臘護教士。

「護教士」(apologist)一詞,源於希臘文「apologia」(ἀπολογία,即:為自己辯護)。聖伯多祿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告誡基督徒:「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伯前3:15)

宗徒教父們的著作,主要針對基督徒,目的是要引導他們、啟發他們。與此相反,希臘護教士的著作則針對非基督徒,並運用希臘哲學為信仰辯護,使其免受指責,並表明基督宗教是唯一真正的宗教。

為何需要捍衞信仰?在公元第二世紀,由於基督宗教被視為對抗國家的對象,因此出現了迫害和反基督宗教的情緒。此外,異教徒、諾斯底派人士(Gnostics)、猶太人,以及堅持遵守梅瑟法律並皈依基督的基督徒(即所謂的「猶太教徒」)也對基督徒進行了攻擊。基督徒被指責為不道德,如亂倫、屠殺嬰兒、秘密祭神儀式(orgies)和食人(cannibalism)【因為彌撒聖祭】。

希臘護教士共有三個目的:

一、他們希望透過展示基督徒如何努力過於貞潔和聖德的生活,並盡力成為良好公民,來回應對教會的指責。

二、他們揭露了異教士的錯誤,同時解釋了關於天主的唯一性、耶穌基督的天主性,以及肉身復活的教條。

三、他們還認為,僅憑人類的哲學無法獲得全部的真理。另一方面,基督宗教擁有聖言(Logos)和天主的理性:耶穌基督。因此,他們得出一個結論:「基督宗教遠遠高於希臘哲學。事實上,基督宗教是神聖的哲學。」(Quasten,I,第187頁)

證明信仰德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我們現在所說「基礎神學」的開端。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希臘的護教士是最早的神學家。

有人會指責這些希臘護教士,將信仰希臘化(即按照希臘文化來塑造某種東西,「Héllēn」的意思是「希臘」)。一個更準確的描述是,希臘文化——「Hellenism」——已被基督宗教化了。

在2006年9月12日,教宗本篤十六世於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Regensburg)發表演講,闡述了希臘文化與基督宗教之間的交匯。

「在希臘化時期,聖經信德在深層次上與最優秀的希臘思想相遇,從而互相豐富對方,這在後來的智慧文學中尤其明顯。今天我們知道,亞歷山大(Alexandria)製作的《舊約》希臘文譯本:the Septuagint,不只是希伯來文本的簡單翻譯(從這個層面來說,確實不太令人滿意)。它是一個獨立文本的見證,也是啟示在歷史上獨特而重要的一步,它以一種對基督宗教誕生和傳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方式,促成了這種相遇。這裡發生的,是信仰與理性的深層次相遇,是真正的啟蒙與宗教的相遇。曼努埃爾二世(Manuel II)從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同時也是與信仰結合在一起的希臘思想核心出發,並說:「不『與聖言』行事,便是違背天主的本性。」

教宗進一步解釋:「這種《聖經》信德與希臘哲學探索之間的這種內在的契合,不僅從宗教史的角度來看,而且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它甚至與我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鑒於這種匯合,儘管基督宗教源於東方,並在東方取得一些重大發展,但它最終在歐洲具有歷史決定性意義;這也不足為奇。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表述:這種融合,加上隨後加入的羅馬遺產,創造了歐洲,並仍能被正確地稱為歐洲的基礎。」

教宗本篤十六世又說,任何將基督宗教「去神聖化」的企圖,最終會導致理性主義(拋棄信德,持守理性)或唯信主義(fideism, sola fide)。我們必需堅持信德與理性並重。正如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信仰與理性》(Fides et Ratio)誦諭開始時所言:「信仰與理性像兩隻翅膀,使人精神飛揚,瞻仰真理。是天主把這認識真理 的渴望安置在人心中,使人終能認識祂,因認識而愛慕祂,並達到對人自 己的圓滿真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