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副主教鍾志堅神父
在澳門不同的角落裡不難發現歷史痕跡的標誌,顯著的莫如大三巴牌坊、荒涼的如白頭墳場、爛鬼樓的小舖,隱現如古雅的亞婆井,都發放着城市的生命亮點,細訴澳門人的動態生命的延承。這些顯眼的或隠蔽的地標,講的是四百多年的故事,也有的是數拾年內的市民生活。澳門的吸引一如世界一些細少地方一樣,在於她豐富的人文生活和多樣化的經歷。
「紅牧」是距今不到半世紀的一個城市座標。被稱為紅牧,原因有二,一是她緊靠着紅街市的位置,二是讓她有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澳門教區在黑沙環區開設的「黑沙環牧民中心」,因而簡稱為「紅牧」;那是教區於1976年11月28日啟用的「教區青年牧民中心」。稱她為一個城市的座標,是因為她對本地青年人開展了一個成長和改變的機會,也是澳門教區以青年群組為服務對象的一個里程碑。
紅牧的出現是對應當時澳門社會所欠缺的。當年的澳門社會不如今日的富裕:沒有高樓大廈,通訊工具只有四個號碼的電話,沒有大學;青年人完成高中已是難得的,家境富裕的華人青年可能留學海外,若家裡兄弟姊妹眾多,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庭,居長的大多數完成初中三年級便得工作分擔養家的擔子,供弟妹唸書,以如此學歷的年青人大多數投身於當時盛行的製衣工業、玩具製造業,或山寨式的工廠。在如此環境孕育的年青人,心懷主見的固然有,但逆來順就,少說話勤做工,接受現實的則不少;對社會的關心、參與和改進,沒有自信也自覺無力。
教區青年牧民中心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出現,以「認識自己、欣賞他人、共融主內」為服務的理念。這所青年中心不設會員制,沒有屬於自己的會員,却有不同服務質的小組。紅牧成立不同的小組,在小組裡推行中心的理念,讓年青人由認識自我的潛質,擴闊與他人合作,培養出自信、協調及議論的能力,使年青人在無形中移形換影成為社會的新動力。教區青年牧民中心不行會員制,因為年青人是屬於社會的,不只為中心服務;這樣的不分你我,全民皆兵的精神,實在是教區青年牧民中心的特點。
四十五年過去,參加過紅牧活動、受過紅牧精神洗禮的差不多跨越三代,人數過千,在成立四十五年的日子,我們不辦盛大的慶祝,但出版了《同行 聚散》的四十五週年紀念特刊,以示紅牧為散而聚的精神信念。為研究澳門教區對本地青年人的服務里程,實在是不二之選。
教區青年牧民中心於2021年11月初因應教區的需要,已停止運作,轉而以教區青年委員會作為培養今日的年青人,留下的是一座將轉型的建築物。紅牧小園子裡的那株影樹相信會留存的,也成為許多在這裡成長過的人的記憶和心靈上的地標。
《同行 聚散》以套裝出版,在簡樸的盒套裡包裝着華麗的兩本書,一是紅牧四十五年的生命歷程圖片,二是四十五年來五十五位過客寫下的心路感言;由圖片走進感言,是刻在地標上的記憶。曾是紅牧的過客,不容錯過《同行 聚散》;為了解澳門教區陪同年青人成長的經驗,可以《同行 聚散》為借鏡。地標原來可以放在你家裡!
《同行 聚散》在聖保祿書局發售,每套150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