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遇聖言 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心遇聖言】無一石頭留在另一石頭上

文:孔維仁神父
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會

丙年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我們快接近禮儀年的尾聲。在本主日的福音(路21:5-19)裡,耶穌以一個預言作開端,提到耶路撒冷聖殿日後被毀(這會在公元70年發生,即耶穌死後的幾十年),最後更談到了末世的終結:民族要起來攻擊民族,國家攻擊國家;將有大地震,到處有飢荒及瘟疫;將出現可怖的異象,天上要有巨大的凶兆。」(路21:10-11)這似乎是最近每天大家遇到困難時的描述,而我發現耶穌的話,不只是針對未來,更是針對我們的「今天」。

對於以色列最神聖的宗教建築——耶路撒冷聖殿——的未來,耶穌持有悲觀的態度, 很痛苦地說到:「當那日子一到,便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第6節)耶穌好像接受了這個現實:一個任何人類的結構,不論有多美好或多神聖的,都有可能失敗和遭受破壞。耶穌沒有嘗試拯救聖殿:祂反而以自己的身體去代替:在祂內,人類能在聖神與真理中朝拜天主。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他《在希望中得救:論基督徒的希望》(Spe Salvi)通諭第24至25點中,解釋我們對人類事務和組織所需要的態度。

首先,教宗指出,好的架構對於推動善和維繫正義十分重要。然而,只有當人們自由地認同這些架構所倡導的價值觀時,這些架構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換句話說,必須要有人自由選擇維護這些架構所代表和推廣的善。教宗本篤十六世指出,這種選擇不能是自動的,或不能視作是理所當然、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經常在任何時候、在每一代人中不斷地更新。以耶路撒冷的聖殿為例,由於越來越多以色列人放棄天主盟約的精神,並轉向崇尚律法主義以及膚淺地把儀式為主要表達信仰的方式,這種選擇使聖殿不能再履行其使命。

在更廣泛的背景下,教宗本篤十六世評論說,不論這些架構有多美好、有多善,整個人類的道德富藏,人類事務的正確狀態和世上道德的幸福,無法單是經由架構而得到保證,「由於人常是自由的,他的自由往往是脆弱的,善的王國永遠無法正式的在世上建立。……這就是說每個世代,都有責任重新投入艱難的探索,處理人類事務的正確方法,這個工作永不會簡單完成。同時,每個世代也應該對建立令人信服的自由和善的架構而有所貢獻,它可以幫助後世代的人,作為善用自由的指南,如此常在人的限度內,他們對將來提供某種保證。換言之:好的結構有幫助,不過單靠它們是不夠的。人絕不可能單靠外在的而得救。」

耶穌口中「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這一句話提醒我們,任何組織或架構,即使是在教會內,也需要人擁有真正原因的意識,並懂得為此原因作出自由的選擇,同時謹記我們的信任來自於天主,而非出於架構本身。

但些說話也暗示了一個現實,是許多聖人透過艱辛的方式去學習的,就是活出聖德並不是以成功或任何外在的結果來衡量,反而常是當透過失敗、脆弱,甚至突然的結束時才會顯示出來的。

聖達尼爾.金邦尼(St Daniel Comboni)於1881年在非洲因感染可致命的熱帶疾病而離世,享年50歲。當時是非洲傳教士的一個可怕時刻:許多的傳教士離世、乾旱、飢荒,還有反叛者有系統地摧毀他多年來辛苦所建造的聖堂、學校和診所。就連他墳墓裡的石頭也被反叛者動過:他的遺骨散落一地。

充滿活力的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1978年成為教宗,他是一個熱愛遠足和游泳的運動愛好者。但他在多年受盡疾病的折磨,因病導致癱瘓、無法說話和自理,最終在2005年離世。

真福富高(Blessed Charles de Foucault)經過多年沉默的見證,沒有任何人願意皈依,也沒有一名兄弟加入他團體,最後於1916年在阿爾及利亞被所服務的游牧民族中幾位謀殺。

我們能一直舉列出許多其他的例子。關鍵是,在經歷這些明顯人類層面上的失敗時,這些聖人效法十字架上的基督:祂赤身露體、被門徒遺棄、在聖城外為救贖全人類而交出自己的生命。他個人和傳教使命表面毀滅,就是祂聖愛最閃耀的時刻。
最後,我們不必擔心我們畢生建立和發展的架構、組織或團體的命運。「連你們的一根頭髮,也不會失落。」(18節)這一句的意思是,我們在每一次所付出的愛和努力,都是天主所珍視的,永遠都不能被忘記。正如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的名言:「天主召叫我們,不是要我們成功,而是要我們忠信於祂。」這也呼應了本主日福音中耶穌的結論:「這為給你們一個作見證的機會……你們要憑着堅忍,保全你們的靈魂。」(13,19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