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熙
丙年常年期第廿七主日
禮儀在這主日和下主日都讓我們反思「信德」。今天,禮儀特別讓我們留意到天主的「不在」(divine absence)乃是煉淨我們信德的熔爐。此外,信德不單是來自天主的恩寵,並不是個人所贏得的『奬品』,信德更是天主透過信友團體——教會——來傳遞給我們的。
當我們在成為忠信的門徒之路上掙扎着的時候,我們總會遇到某段時間,有時很短,有時卻難以忍受地長,會感到被天主拋棄了。在任何情況下,這樣的經歷對我們來說總是困難的。不過,即便是義人,甚至聖人,也有感到被天主拋棄的時候。可是,當這件事發生的時候,已心碎神傷的我們自然會自天主呼喊投訴:「還要到何時?」「究竟是為甚麼?」
這時候,正如《天主教教理》所指引,我們應該翻開《聖詠集》,讓自己代入歷代先賢的永恆禱詞之中:「〔《聖詠集》〕禱文的純樸、自然;透過並偕同受造界的一切美好事物渴望天主本身;信者由於對上主特殊的愛而身處困境,成為眾多仇敵與誘惑的目標;在等待着信實的天主有所行動時,確信天主的愛,而任由祂的旨意決定。」(第2589號)。
當然,無論任何年齡、性別,或是社會地位,人都總會有近乎絕望的時候。年青人很多時候都會義無反顧地追求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身份認同;面對中年危機的人會質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人生的抉擇;老年人可能會感到自己曾經珍而重之的一切都一件件的被命運拿走了,或者是一點一滴的流失;自然災害的受害者會失去一切他們人生的依靠和意義;夫妻有時會被自己的另一半背叛,然後他們整個人生便在自己眼前崩塌下來;疾病會無差別地降臨到每個人身上,而死亡更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命運。在面對着這一切人生的考驗時,我們很多時都會感到無助,會感到被天主拋棄,甚至會質疑:『究竟天主是不是存在的呢?』。這既是人生的考驗,同時也是信德的試煉。
在我們面對着人生這關口的時候,也許聽聽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與會主教們的呼籲也會是一點明燈:「因為凡是領過聖洗的人們,都藉着重生及聖神的傅油,經祝聖為精神的聖殿及神聖的司祭,讓他們把基督徒的一切行為,都獻作精神的祭品,並昭示從幽暗中領他們進入奇妙光輝的基督的德能(參閱伯前2:4–10)。所以,全體基督信徒,要恆心祈禧,同聲讚美天主(參閱宗2:42–47),把自己奉獻為神聖的、悅樂天主的活祭品(參閱羅12:1),在世界各處為基督作證,並且向追問的人解釋自己心內所懷的永生的希望(參閱伯前3:15)」(《教會憲章》,第10號,第1段)。
此外,在同一份文件的後半部分,與會主教這樣提醒我們:「在那充滿正義的新天地出現以前(參閱伯後3下),旅途中的教會,在其聖事上,及其屬於今世的制度上,仍將帶着她今世易逝的面目,仍舊存留在不斷呻吟痛苦、期待天主子女在受造物當中的顯揚(參閱羅8:19–22)」(第48號,第3段)。
的確,在我們面對人生以至信德的考驗時,團體就顯得更為重要。畢竟,我們的信仰也是天主透過信友團體傳給我們的。我們也是從別人——我們的父母或其他家人、我們的老師或其他宣講福音的人,甚或我們的同事或玩伴等——口中聽到有關天主和基督的一切。信德的確源自天主,卻是透過信友團體傳給我們的。弟茂德是從他母親和外祖母那裏領受信仰的。這份信仰是透過保祿的覆手以及他宣講天主聖言得以加強的。再者,保祿的教導也是從弟茂德的前輩那裏傳給他的。天主賜予我們信德之恩,這份恩寵卻是透過別人才來到我們這裏的。也許在我們認識的人之中,有些人本身比我們好得多,他們欠缺的只是一個向他們傳遞這份恩典的人。我們做好準備擔起這份任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