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當代葡萄牙藝術音樂》的讀後感

文:賀敬貽

在十六世紀葡萄牙航海大發現時期,中國和葡萄牙兩國即在政治、經濟與文化領域展開交流,特別是在澳門這片土地,隨着天主教文化及其豐碩的禮儀音樂的傳入,成為西樂東漸的橋樑。然而,在近40年中葡音樂文化交流中,華人學術界對葡萄牙當代藝術音樂的瞭解仍處在相對空白狀態,對葡萄牙二十、二十一世紀的音樂創作、歷史和美學都少有涉獵。從專業演奏及理論工作者角度對葡萄牙當代的作品等都相對陌生。《當代葡萄牙藝術音樂——喬治·佩西尼奧、坎迪多.利馬和若昂.佩德羅.奧利維拉》一書(由澳門政府文化局於年前出版)剛好填補此方面空缺,並為當代葡萄牙藝術音樂研究提供可貴的文獻資料。該著作收錄了二十至二十一世紀上述三位葡萄牙作曲家的音樂技巧、美學和風格,並系列描述作曲技巧和原則,同時也側重於音樂的演繹和創作,展現了三位作曲家在根深蒂固的天主教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創作思路及方式,突出了整個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葡萄牙音樂創作和製作的特色和重要性。

此著作作者為海倫娜.桑塔納(Helena Santana)與羅薩裏奧.桑塔納(Rosário Santana)海倫娜.桑塔納992年畢業於波爾圖高等音樂和表演藝術學院作曲專業。1995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IRCAM——蓬皮杜中心開展研究工作並獲得法國社會科學學院頒發的高等研究文憑,後在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她是民族音樂舞蹈中心的研究員,負責開展二十世紀音樂分析和音樂學領域研究工作,並專注於當代葡萄牙音樂研究,並出版《二分音符二十世紀的音樂筆記》、《伊阿尼斯.澤納基斯的配器法——音色中空間和節奏的功能》、《聲音的(不)存在性》。羅薩裏奧·桑塔納畢業於波爾圖高等音樂和表演藝術學院作曲系,於1998年獲得巴黎索邦大學博士學位,其研究成果包括了各種關於當代音樂、音樂分析和藝術在教育領域的學術文章。

此著作譯者為邵曉玲,於1992年獲得葡萄牙和澳門東方基金會提供的藝術獎學金赴葡萄牙學習音樂。1998年獲得阿威羅大學傳媒藝術學院音樂(鋼琴)本科學位,2001年獲得荷蘭鹿特丹皇家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學位,並於2011年獲得阿威羅大學音樂博士學位。邵教授特別著重於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中西方音樂與葡、澳音樂文化課題,出版多篇文章,曾翻譯了本澳音樂學家戴定澄教授的專著「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一書,由歐洲著名學術出版社出版,在中葡兩地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她的其他多篇有關澳門天主教音樂文化的研究文章也被發表在葡萄牙、義大利和巴西等國出版社出版的會議書籍中。

澳門——方寸之土卻在較長時期中以天主教文化為引領,成為西學東傳的重要橋樑,吸引無數西方飽學之士遠道而來,流連忘返。十六世紀中葉起,葡萄牙人、尤其是天主教領域的一些堪稱文化大家的神父的東來,日漸促進了澳門的文化發展,澳門文化進入黃金時期。隨着時代的演進,澳門文化日漸呈現多元包容,多種文化並存的繁榮景象。包含華人文化、葡人文化、土生葡人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加之葡萄牙人在此方寸之地安居樂業,也為澳門帶來了傳統的葡萄牙文化,這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澳門的宗教文化、語言文化、建築文化、教育學術文化、傳播文化、文學藝術文化、旅遊博彩文化等。在澳門半島遍佈天主教的教堂及地中海式建築,在教育上也是實行中西教育並置、雙軌發展,可見葡澳文化緊密相連。

《當代葡萄牙藝術音樂》這部著作終將激發華人音樂工作者及愛好者對葡萄牙藝術音樂研究的興趣,瞭解葡萄牙當代音樂的現狀,真切體會葡萄牙作曲家的作品、演奏技巧等,帶讀者走進深刻美學和哲學反思的音樂世界。澳門作為見證兩國海上絲綢之路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獨特地域,也必將為二十一世紀華人面對和融合世界文化新格局搭建重要基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