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青年有望封聖(1)
Michelle Duppong見證「認識耶穌的喜樂」
文:Patti Maguire Armstrong / NC Register
譯:梁皓衍
來自美國北達科他州Haymarsh,當時31歲的Michelle正在努力接受癌症治療,有一天,醫院的同事向她問道:「Michelle,你認為怎樣才是最幸福的一天呢?」她想了一會,伴以溫柔的目光答:「在我們的牧場駕着四驅車,在小山丘中野餐。」
Michelle的母親Mary Ann接受《NC Register》說:「她大可以告訴你很多她做過而有難忘的大事,但她偏偏卻選擇了很平凡、簡簡單單的一件小事。這份簡單觸動了我們的心。她覺得在我們Haymarsh的牧場是最幸福的一天,所以我知道把她葬在一處能看見整個聖格來孟多墳場(St Clement’s cemetery)和Haymarsh牧場的地方,她一定會感到很開心。」
Michelle在2014年12月25日確診患癌,一年後去世。她的父母Mary Ann及Ken在一次來到Michelle的墓地,掃墓後才得知教區將對Michelle展開封聖的第一步調查。Michelle生前曾為四間院校的天主教大學生協會(FOCUS)擔任傳教義工,及後成為北達科他州俾斯麥教區(Diocese of Bismarck)的成人信仰培育主任。
在2014年6月15日早上,University of Mary舉行了年度彌撒,派遣了新任天主教大學生協會的傳教義工,俾斯麥主教嘉達維(Bishop David Kagan)同時亦宣布了教區將為Michelle立案調查,準備日後有望宣福及列品封聖。而校長施郝伯蒙席(Msgr. James Shea)隨即邀請各位一同前往葬在距離俾斯麥60里外的聖格來孟多墳場,探望Michelle的墳墓。連同五位神父,當晚去掃墓的人數有大概500位,他們在墓前一同誦念玫瑰經,又輪流向Michelle求轉禱。施郝伯蒙席亦有致電Michelle的母親Mary Ann,告知前往掃墓的盛況。
施郝伯蒙席對《NC Register》說,他本人一直非常欣賞Michelle對傳教的熱忱。Michelle在天主教大學生協會的最後一年中,擔任了2012年的學生信仰指導團的一員:「Michelle懷有熱切的心火,而且是個行動派,絕非空想家。她認為至關重要的,是毫不動搖地堅信着天主的力量和聖母的代禱將眾靈魂帶到耶穌那裡去。」
蒙席續說:「至Michelle去世後,我會請她為那些來到我們大學的學生祈禱,使本身信仰天主的學生能夠深化他們的信仰,和使未信仰天主的學生能夠找到天主……我們從Michelle的一生中所學到的其中一課,就是看到她如何靜好地走入耶穌的苦難。她在靜好之中接受了生命中的各種喜樂與苦難,然而卻從未忘記那股所帶來救贖的苦難力量。有她作我們的榜樣是何等幸福。」
喜樂的信德
Michelle生前受嘉達維主教(Bishop Kagan)的邀請,擔任了俾斯麥教區(Diocese of Bismarck)的信仰培育部主管,並與主教一起創立了現時每年一度的「渴慕論壇」(Thirst Conferences),邀請該國著名教友作信仰分享。主教在宣布中亦提到:「Michelle的充滿聖德的生活和對天主的愛,感動着整個協會、整間大學、整個教區。她對信仰的見證更應該與普世教會分享。」
嘉達維主教為Michelle在俾斯麥的聖神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Holy Spirit)舉行逾越聖祭不久後,他開始收到教友寫信,信中紛紛訴說着Michelle怎樣為教友的生命帶來正面的影響。主教接受《NC Register》訪問時稱:「我看到Michelle的生命活出了兩個美德:喜樂的信仰和無條件地接受天主的旨意,促使我立即著手開始對她展開調查。相信隨着時日將能找到更多的有利她列品的證明。」
「Michelle最渴望的是向其他人分享認識耶穌的喜樂。我們的教會,以及尤其對於我們的文化,都需要一些像Michelle那般過聖德生活的楷模,特別是為我們的各位年青男女,不論已婚或是單身,他們在信、望、愛三德上,都需要一位像Michelle的榜樣,讓他們去認識,去親眼目睹這些美德對他們有益,這些美德從未過時,亦永不過時。」
天主教大學生協會傳教義工
天主教大學生協會創辦人及主席文天祈(Curtis Martin)說道:「當Michelle和她姊姊Renae還在天主教大學生協會時我們已經認識。協會在1998年創辦,而Michelle在2006年加入。那一年,協會有大約150位傳教義工,截至今天,傳教義工人數已達900位。」
「Michelle之所以出類拔萃,在於她經常為別人建立自己和從不埋怨,即時遇上困難的事時,她依然懷著感恩的心;遇上苦痛的事時,她沒有被其妨礙。事實是,當我們專注耶穌顯以神蹟讓我們敬畏、以聖言讓我們驚嘆時,耶穌卻以受苦受難讓我們贏得救贖。」
Michelle已回到天上家鄉,Curtis和他的家人時常求她代禱,亦祈求Michelle教曉他學懂怎樣去受苦:「Michelle(在接受痛苦方面)做得很好。我堅信基督希望我們成為英雄去成就偉大的事,但未受過苦又怎能成為英雄呢?」
天主教大學生協會前傳教義工馬黎碧霞(Rebekah Martin)與她丈夫馬庭佳(Lucas Martin)兩夫婦育有五名子女,住在北達科他州。Rebekah與Michelle是朋友,她們由2002至2006年一同住在北達科他州立大學(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到2009至2010學年又在南達科他大學天主教大學生協會一同工作。
回望過去,Rebekah認為Michelle被封聖的意願是順理成章的:「Michelle分享信仰時是毫不畏懼的。我記得她在演講課的第一份功課中,捍衛了司鐸免受當時因醜聞而發生的評擊,堅說絕大部份司鐸都是清白的。」
Michelle不只有嚴肅的一面,她亦有輕鬆寬容的時刻。Rebekah說:「Michelle很容易就會笑,一聽笑話就會合不攏嘴,有會在平常事當中幽默一番。我最喜歡的一幕是她哈哈哈地大笑着,笑到根本說不出半點話來。她就是這般充滿生氣的。」
Rebekah形容Michelle是個謙遜的領袖。她憶述:「作為天主教大學生協會的主管,Michelle事事以團隊的需要為先,希望我們能夠有所成長。她鼓勵我們將自己的難處奉獻,而為着我們要去接觸的眾靈魂,我們亦要誠心奉獻他們所受的苦痛。她認為我們所有受的痛苦,某程度是結合了耶穌受苦的價值。」
「(Michelle經常關顧着別人的需要,)我記得有一個例子:我們在九月參加了Michelle的慈善舞會,而我的生日正正就在舞會的兩天前。Michelle看見了我就立刻溫柔地問起我生日過得如何。我瞬間感動起來,她捱過了那些治療,看起來很是勞累,但她依然記住了我的生日,亦關心着我的近況。」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