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本地 Local

檢測站教友義工:義務工作就是活出基督徒的身份

澳門各堂區穩定期重新開放
檢測站教友義工:義務工作就是活出基督徒的身份

(本報訊)踏入八月份,澳門沒有新增新冠陽性個案,連續第十多天社區零確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賀一誠批示,由週二(2日)零時起進入為期六天的穩定期,直到本週日(7日)結束,公共部門恢復正常運作,並容許食肆恢復堂食,美容院、健身室、酒吧、戲院等場所可恢復營業,天主教澳門教區亦發出通告,宣布恢復所有堂區平日及主日公開彌撒及禮儀,同時呼籲教友在穩定期內需要出示三天核酸證明,方可進入聖堂參與公開彌撒。

自6月18日爆發疫情以來,澳門已進行多輪全民核酸檢測。在整個社會停止之制,前線醫護、緊急救援等人員功不可沒,更不得不提及核酸站的義工及工作人員。本報今期訪問多位曾在核酸站服務的義工,分享他們對疫情服務時的啟發與點滴。

聖若瑟大學(下稱聖大)學生黃敏瑩(Vivian)曾在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服務四天,最難忘的便是幫助在場的長者:「能幫助許多長者,他們有些都是行動不便,也不懂得上載抗原測試結果,又或者他們未必接收到最新的資訊,透過我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知道自己並沒有被社會遺忘,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當聽到他們每一句的感謝,都覺得很窩心。」

聖大學職員湯慧瑩(Lydia)同樣在聖若瑟教區中學六校擔任五次義工,她認為今次的義務工作,特別在炎熱天氣下穿着防護衣,更要教導長者上載抗原檢測結果,都是訓練自己的耐性:「有時候我們多給予一些耐性,『老友記』便會很高興。有時看到附近獨居老人或行動不便的長者要特地來做核酸檢測,其實都很心疼。」

另一位聖大職員Miranda指出,每次的義務工作都是感動的經歷:「看到許多有熱誠的青年義工幫忙,他們不怕辛苦、不計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顧和幫助每一個市民。我希望這群青年義工在疫情過後仍可繼續發揮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德行,用生命影響生命,將愛傳揚開去。」

Miranda又認為,作為基督徒,為社會付出做義工更有特別的意義:「信仰就是生活,我們要在生活中活出我們的信仰呀!耶穌教導我們要愛人,不僅是近人,我們對兄弟中最小一個做的就是對祂所做,當義工不正正就是活出這教導嗎?」

而聖大學生Edward Yee與太太一同參與義務工作,同樣認為基督徒也該踏出聖堂、為他人服務:「若然實踐信仰只是局限於聖堂內去去彌撒領領聖體,但跟自己生活相處的人,從自己的行為中卻不認出我是基督徒,那麼自己怎能是地盬世光?就算自己心裡有多相信耶穌是真天主,這信德亦是死的。自己的工程又怎能經過火的試驗?雖然自己只是付出很少,微不足道,但能夠幫的便幫。自己犧牲少少時間,是希望效法基督,因為衪也是為了愛世人而犧牲自己。」

現就讀聖大的李卓謙(Ambrose),分別在聖若瑟教區中學六校及筷子基信和醫療中心、共參與四次的服務。他表示,雖然義工們彼此素未謀面,但在炎熱的天氣下,大家都會主動提醒對方休息及補充水份。他又認為,與以住的義務工作相比,是次更為嚴肅,同時更有使命感:「因為我有份站在最前線保護我的家園。」

另一位義工Sandy Lam則表示,因每當看到核酸站義工和醫護都十分辛苦,自己亦想出一份綿力:「最難忘的便是看到來自不同部門的人一起合作所帶來的快樂,大家都是齊心做好一件事,同時互相關懷和鼓勵。」她續說:「第一次到休息室時,看到一群穿着綠色制服的醫護趴在桌上休息,頓時覺得即使自己有多辛苦,也不及他們的辛勞,而且他們感染病毒的機會是最高的。那一幕十分深刻,當時內心十分感激他們的付出和犧牲。」

Sandy Lam(受訪者提供)

曾服務兩次的彭穎恩坦言,以往在排隊做核酸檢測時都會很容易焦慮、煩厭,但服務改變了這個想法:「只要擔任過義工、有義務工作的經歷後,才知道原來做義工是如此辛苦,感恩這兩次服務的機會,否則我也未必學會更體諒別人,義工原來十分值得被尊重。」

現於澳門大學就讀的阿強(Hugo)在本輪疫情,分別在石排灣公共學校、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和嘉諾撒聖心英文中學共做了八次的義工。現時慕道中的阿強認為,基督徒擔任義務工作、為社會出一分力,是回應耶穌基督對我們的召叫:「主教導我們學會挻身而出、奉獻自己。透過服務他人,我們的心靈能得到鍛練,從而學會謙遜和忍耐。我認為作為一名基督徒,為社會付出而做義工,不僅是為了作見證、宣揚基督,更是給身邊的兄弟姊妹作榜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