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發表《我渴望而又渴望》宗座牧函
論及天主子民的禮儀培育
(綜合報道)教宗方濟各繼去年七月發表了《傳統的守護者》(Traditionis Custodes)手諭,在上週三(6月月29日聖伯多錄及聖保祿宗徒瞻禮)發表了《我渴望而又渴望》宗座牧函(暫譯)(Desiderio desideravi),向全體天主子民分享他對禮儀培育的看法﹑彌撒的神學和接受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下稱梵二)文件的重要性,同時邀請全體天主子民按照梵二精神,了解彌撒聖祭的深刻意義,並鼓勵教友進行禮儀培育。
整份牧函共有65段,稱是2019年2月聖座禮儀及聖事部全體大會的成果及《傳統的守護者》手諭的主旨。在牧函初段,教宗表明「不希望以詳盡的方式來處理」有關梵二前[舊禮]彌撒(Vetus Ordo)與梵二後[新禮]彌撒(Novus Ordo)之間的複雜問題,而只是希望藉此信函「帶出一些指引,去幫助信友反思和默觀基督徒慶典的美麗與真理。」
教宗指出,在我們回應參與聖祭前,耶穌對每一個人早有渴望:「我們可能並不察覺,但每當我們參與彌撒聖祭,首個原因是,我們被祂對我們的渴望而吸引。就我們而言,最有可能的回應——也可能是最苛刻的——一就是屈服於這種愛、就是容許我們自己被他吸引。」
教宗引用《禮儀憲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強調禮儀是信友汲取真正基督精神的首要泉源,不應讓禮儀的舉行方式成為分化點。他提醒教友要保全共融,共同欣賞讚嘆禮儀的美妙之處。他希望整個教會都能重新發掘﹑保全和活出感恩聖祭內的真理和力量。他不希望感恩祭的美,被一小撮人的膚淺短視而破壞,甚至被當成表達特定意識形態的代表。教宗也提及他在2015年寫的《福音的喜樂》勸諭,再一次警告教友俗化精神的危險,不要被囚於自身的思想和感覺,自以為是精英,只懂判斷別人而忘記了福傳。教宗提到只有真正的禮儀才是對抗俗化精神的良藥。這禮儀並非虛有其表的禮節,而是內外俱全,透過聖儀幫助我們認罪﹑認識自己的渺小,知道要透過祭壇上的奧蹟我們才能獲得真理和救贖。為使此良藥有效用,我們要時常重新發掘禮儀之美,確保帶着正確的精神,跟從《禮儀憲章》的指引和禮規去嚴謹執行禮儀,不是只為了外在美感而執行,而是希望透過禮儀內充滿含意和功能的空間﹑時間﹑動作﹑話語﹑祭服﹑祭器﹑聖樂等等,好讓會眾能真正感受到和受惠於逾越奧蹟。
緊接着,教宗認為教友應該要驚嘆於禮儀本身的內容——耶穌作為逾越羔羊救贖我們,並在彌撒內降臨跟我們接觸。及後,教宗譴責口裡說接受梵二為有效的大公會議,卻不接受禮儀改革的教友。教宗引用去年他頒布的《傳統的守護者》,重申:「聖保祿六世和聖若望保祿二世跟從梵二法令頒布的禮儀書,是羅馬禮的唯一祈禱律。」他又批評不接受新禮彌撒的教友,很多時並不單純因為舊禮較符合他們的審美觀,而是他們本身拒絕認可教會經梵二《禮儀憲章》作的權威決定。他認為這種態度顯示他們不接受教會聖統制。教宗害怕這些禮儀分化會導致我們忘記初衷—如何活出禮儀﹑驚嘆於禮儀內的奧蹟。教宗於是乎提出我們需要認真的禮儀培育。
教宗引用德國神學家瓜爾蒂尼(Romano Guardini)的話說,如果沒有禮儀培育,「禮儀和禮儀文獻的改革就不會有多大的幫助」。教宗指出沒有好的禮儀培育話,教友就不能受禮儀所培育。他提供多善用學術界累積下來對禮儀的研究,幫助教友學習理解祈禱文及儀式動作的含意和功用。
教宗也提到,禮儀是整個教會的祈禱,並非聖職人員個人的祈禱。修生要在修院內學習好禮儀的神學,藉禮儀建立祈禱生活,成為司鐸後才能好好帶領教友進入逾越奧蹟。修院內應有模範﹑真誠和活着的禮儀,這樣培育出來的司鐸,才能在跟不同團體互動時,能因應情況帶領他們踏上邁向天主之路。我們也當記得,禮儀的主要目的是讚美天主﹑感恩和服從聖神的引導,跟基督合一,在世上模仿基督。這跟禮儀利用實體物品來進行聖事相呼應。正如天主的創造物表現出祂的愛,耶穌也藉由天主的創造,攀上十字架表現祂對我們的愛,又在祭壇上讓神父用麵餅和酒轉化為祂的聖體聖血來表現祂的愛。
有鑒於現代人在禮儀內認不出不同儀式的象徵,教宗再一次引用瓜爾蒂尼說:「禮儀培育的第一步,便是要使人再一次熟悉象徵。」正如我們自身是由肉體和靈魂構成,沒有靈魂的話肉體便只是沒有價值的軀殼。同樣地,禮儀內的符號如果只有外表,但內容遭到忽略的話,也會變得毫無益處。教宗雖然沒有明確列出該怎樣加深教友對儀式象徵的認識,但他認為父母從小教小孩子劃十字聖號﹑在彌撒內和聖體前跪下這些都是關鍵的第一步。即使小孩子未能即時理解背後含義,聖神會藉着這些動作引導他們。
為了鞏固禮儀內帶有不同意義的象徵,司鐸不能任由他們的創意力發揮,不跟隨禮規舉行禮儀。但同時也不能死板地跟隨禮規所有細節,但忘記掉禮規背後的真正動機和精神—讓教友感到禮儀內的逾越奧蹟。每一台彌撒都有聖神臨在讓奧蹟發生。假如禮儀不跟隨聖神的動作進行,不經辨別隨便根據個人口味加入不同在地元素,那就真正的本地化相違背,墮入主觀主義這陷阱。
禮儀內也並非主祭一個人在舉行和參與。會眾透過他們平時在禮儀內的對答﹑站立和跪下等一舉一動,形成一體同聲祈禱。形成一體並不代表教友因此喪失其獨特個性,反而藉着合一更能夠發掘和意識到每個人的獨特性格。透過認真跟隨這些動作和話語,教友內心會隨着外在行為而有所改變,能更加投入彌撒四目的:欽崇天主﹑感謝天主﹑贖罪﹑求恩。
教宗又提及靜默在禮儀中的重要地位,因為禮儀內靜默的部份往往象徵着聖神在主導該部份。靜默強調了聖神在禮儀內的臨在。在懺悔經和講道後的沉默之處,能給教友空間去痛悔自己的罪從而回頭改過。
他又提示司鐸在禮儀中要謙卑接受禮儀的培育,不要以為自己才是主人公,奪去耶穌基督在禮儀內的中心地位。司鐸應讓禮規和經書的祈禱文真正地進入他們,透過禮儀指定的一言一行,仿傚基督謙恭地獻上祭獻,讓會眾能藉由禮儀的莊嚴更深深地感受和參與聖祭的奧秘。他希望藉由上年頒布的《傳統的守護者》,促使所有羅馬教會的教友和司鐸,最終都使用有教宗保祿六世和若望保祿二世認可的新禮儀書。因為這兩位教宗的許可,證明了新禮彌撒忠信於《禮儀憲章》和梵二教長們所渴求的改革。即使各地教友會因此使用不同語言參與禮儀,但仍然會獻上相同的祈禱,表達他們之間的合一。
在本次牧函,教宗方濟各探討和反省該如何實踐梵二提倡的禮儀指引。他引用梵二的《禮儀憲章》達14次之多。《禮儀憲章》是梵二第一份公佈的文件,也是之後禮儀改革的地基。但很多時候平信徒都沒有讀過此憲章,沒有能認識到梵二教長們對禮儀所抱的憧憬,禮儀應有的樣貌。或者藉此機會,教友也可自行研讀《禮儀憲章》,一覽真正禮儀應有的元素,教友應有的態度,呼應教宗方濟各的牧函和梵二教長,完整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