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堂區與大學】(5)你的信仰生活

文:Joshua Un

筆者把一連五篇的文章比喻成一趟旅程:選擇目的地,作出發前的資料搜集,在目的地感受其天氣和氣候、人和事,最後回到故土,回憶在旅程中發生的一切。若你發現這一系列看似跟「堂區」和「大學」沒有甚麼關係,那正中己懷。因為它們只是一個引子,是來引導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我為我的信仰做了甚麼?」

天主給予人理性,是叫人用它來明白世間的道理;若世間的道理是指向着人的真善美,那麼這些道理亦會日益肖似天主的話——即天主啟示給人的道理。大學好比是一個發揮理性,追求真理的地方;堂區則是一個在祈禱和聖事中,等候天主啟示的地方。人到學府,只為求學;人到聖堂,只為敬拜天主,應無他求。去讀書,不是為了學位認可,不是學術訓練,而是追求知識,以滿全天主給予人的那份禮物——理性;到聖堂參與彌撒,不只是因為滿足誡命,聽悅耳的歌詠,而只是單純地因為人是受造物,祂是造物主,是祂給予了我一切,我朝拜祂。因為有且只有在祂內,人才能找到生命的滿全。其餘的滿足,猶如蛋糕上的糖衣,試問:「你是要蛋糕的本身還是只追求那層糖衣呢?若糖衣沒了,那整塊蛋糕你還要嗎?」

但依着這個邏輯,我們有可能掉入另一個問題:「我與主的關係已經很親密,請不要打擾我,不要批評我的言行。」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哲學思想中,他對近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的批判,是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和其「行動」不應二元對立——亦即,任取其中之一,不能定義其全。從這觀點出發,人的身體就成為了一塊意識的鏡子,也是天主旨意的鏡子。身體的一舉一動都表現內在的意識,而且人能從中看到自已的意識和行動,從而作出價值判斷(這是其他生物沒法做到的)。因而,在他的《身體神學》中,他可以談「性」、「倫理」、「婚姻」,甚至說,一切關於人的行動的問題。回到開始的問題,因為我們是人,不是一個機器,不能下載一個叫「與主親密關係」的程式就把這關係變為存在。因為存在的實體不只是意識,是一樣人的整體。若人對我的言行進行批評,又基於一個理性的角度,那我應接受且省察自己的言行和內在的生活。因為鏡子不撒謊。

信仰生活即是「愛主愛人」的生活,亦是內心和言行一致的生活。沒有人能說:「我雖然作奸犯科,目無法紀,但我內心是一個好人。」無論是從理性的角度,或是信仰的角度,這都是愚昧的。選擇成為基督徒,是因為要過一個有基督信仰的生活。但為了活出這個生活,你究竟做了甚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