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shua Un
今期是以圍繞「青年」為主題而寫的最後一篇文章。在過去的兩篇關於青年的文章中,筆者提及到:不要用定義去判斷青年,因為他們是人不是機器;青年是人,即是承認每一位都是一個主體,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感受主體的複雜經驗是無可避免的事實。在這份尋覓自我的經驗中,認識有限的自我,與那位屬於無限的主相遇,建立一份有愛的關係是成長的目標之一。寫下這三篇文章為的是幫青年爭一口氣!
時下的青年常被指責成一群「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但只要你細心一想,你可以反問:「既然你已發現我已身在福中,那麼你認為福是甚麼?」相信,指責的人也很難為「福」或「幸福」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因為「福」的定義不是福的本身。事物的定義只是一個途徑,幫助我們去理解事物的本身。而探索這個事物的本身的一個動機就是:它看似是對的,但我還不知道它是甚麼。這份求知慾促使人去問究竟。正正是因為我「不知福」,因此我更加要深入明白「福」是甚麼。這個深入的過程可以透過前輩的訓話,被別人指出我已身處福中。同時,也可透過自身的反省或靈敏的洞察,知道我已在福中。無論用甚麼方式去探索,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定義從來沒有讓我「知福」;「不知福」的我就是展開這個探索的起點。肯定青年不知福的事實,就是他們學會知福的開始。可是,某些專家或機構用指數來判斷青年的「幸福感」。荒謬的是,在他們未清楚幸福是甚麼時,已被數字定義了他們幸福與否。
作為基督徒,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在天國的永福是我們嚮往的「福」。然而,嚮往永福是因為我們曾試過在世上尋覓「福」是甚麼時,發覺找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所以,有那嚮往永福的心是因為我們不知福!當不明白永福是甚麼時,人會問:為甚麼要躺在病床上受苦?為甚麼家人要擔心?為甚麼擁有了財富和名利都沒有令人滿足?為甚麼做一個君子卻要被小人攻擊?其實,就是這些疑問引領我們探索「永福」是甚麼。若把一系列的疑問比喻成黑夜,透過信德,我們能在黑夜中,盼望見看見那份光且停留在那份光內。若不願進入這個黑夜,亦不會認出那份光。同樣地,若不承認自己不知福,又怎能知福呢?哲學家卡繆在他的《異鄉人》中提到,當人追問自己的存在是甚麼時,人會對世界產生荒謬感。所以,那時的你會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異鄉人」,在你心底又有一份鄉愁湧現出來。這份鄉愁告訴你,有一個故鄉應是屬於你的。我們基督徒承認世上的福是值得擁有的,但不執著,不強求,因為我們要找的,是那份屬於天鄉的永福。
青年尋找這份「福」的過程是困難的。教宗方濟各在《生活的基督》裡引用了《天主是愛》開始的一句話:「基督徒的開始,不是做一個倫理的決定、或者一個偉大的觀點,而是與一個事件的相遇,是與一位的相遇,這會使生命有一個新的起點,因而有一個決定性的指引。」 青年要認識的是那「一位」(a person)天主。是一位能夠讓人,透過與他相遇的經驗,知道「福」是甚麼的天主。祂不是一個定義、一個抽象的神。祂是一個有位格,能夠與人建立的關係神。讓我再引用一段舊約聖經(出14:19-20),它在聖十字若望和Raniero Cantalamesa的書中都被引用過【註】:「天主用雲柱把以色列人和埃及軍隊分開,一面發光,另一面發黑。」這就是尋覓這份福的困難。若不願意穿過那雲柱,那就無法見到光;若要見到光,便同樣要願意忍受黑帶來的苦。青年就是需要人陪伴他們走這段困難的路。
最後,要向青年說一句:你們都不知福。不過,這句話不再是指責;而是,接着說:「來,我陪你一起認識。」這樣做,有且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愛青年。
【註】兩本書分別為:St. John of the Cross, The ascent of Mt. Carmel. Raniero Cantalamesa, The ascent of Mt. Sin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