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shua Un
雖然烈日當空,但一邊聽着倪匡先生的採訪節目,一邊做運動,也是一件快樂的事。
聽到主持人問他:「有沒有哪一句聖經經文是你的座右銘?」我就停了下來。接着,他說:「你只管歡歡喜喜喝你的酒。」聽到這個回答之後,我立刻打開手機裡的聖經。翻查一遍之後,發現原來這句話是來自《訓道篇》第九章第七節的經文:「你倒不如去快樂地吃你的飯,開懷暢飲你的酒,因為天主早已嘉納你所作的工作。」驟眼一看,經文的意思好似是提醒人不要擔心太多身邊發生的事情,若飯酒擺到你面前,你就開心地吃喝吧。好奇的我,坐到樹蔭下,把前後的經文都看了一下,果然有所得著。
在前一章的最後部分,作者提到,人在太陽底下,即使多努力研究,就算是「有智者」也無可一一明白世事的全部。然後進入第九章時,作者繼續表明,人固有一死,但活着的人與死亡的人不同的是,活着的人「自知必死」。人活着就有一個能力叫作「知」:因為「知」,我們尋求快樂;因為「知」,我們努力學習、工作,賺錢等行動來 尋求快樂的本錢。作者說道,「這原是你在太陽下,一生從勞苦中所應得的一分。」(訓9:9)活着的時候,人努力是有回報的。人有能力就應努力去做,因為在「陰府」中,那裡沒有工作,計劃,學問和智慧。(訓9:10)可是,人不會因為單純地付出了,則得到自己所盼望的回報。因此,漸漸地,當人因付出了卻得不到回報而失望時,人就不再相信「知」的存在,就好像不知道死亡何時會到,不知道為何勞勞碌碌大半生,到最後好像甚麼也得不到。作者沒有因為這樣而氣餒,反而接着說,「在太陽下我又得到了一個智慧的經驗」。(訓9:13)
這個經驗是一個故事:一個小城被一位大王攻打,用高牆把城圍起了。城裡有一個有智慧的人救了這座城,但城裡的人卻忘了這位智者。作者提醒我們,智者的話比王者在愚人中的吶喊更受歡迎,智慧遠勝過武力和武器,但一個錯誤能破壞許多好事。若人選錯了,若人不再用那個本來使自己與死人區分的能力——「知」,那麼活着和死去又有甚麼不同呢?難道活着就只顧「開懷暢飲你的酒」嗎?最後,我繼續翻到後面的章節,讀到「智慧人的心傾向右,愚人的心偏向左。」(訓10:2)我想了一下,望着那熾熱的太陽,在心裡對自己說了一句話,「但願我不左也不右,若不能這樣,我令願做一個無心人。」然後帶起了耳機,回到太陽底下,繼續運動繼續聽那節目。
倪匡先生繼續回答主持人的問題,他認為一生中,「放下」是最難的事。但他自述,現在自己已放下了很多事情。因為他知道出生本無物,他也記得自己曾經試過一無所有,但也可在香港開開心心地活了大半世。接着,令我感到有趣和矛盾是,當主持最後問他:「你還有甚麼是執著的?」他竟然回答:「人要有個體的自由。」我心想,你不是說已經放下很多事情了嗎?為甚麼還需要答這個問題呢?或許,在太陽底下,只要他還活着,可能那個答案就是他放不下的事。
編按:若需更加深入地明白此段聖經經文,及其文學題材,寫作背景則需要研究其原文即希臘文文本的意思和修辭。本文只是一份本人在太陽底下,躲在樹蔭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