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文化局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共同呈獻的大型展覽「星槎萬里」系列展覽第二階段的「星槎萬里─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及「故宮文創與教育」於週上週六(11日)上午11時在澳門藝術博物館揭幕。
「星槎萬里──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示故宮珍藏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文物精品近一百五十件。這些文物來源於明清兩代外邦使節、蕃屬朝臣的貢品,西洋傳教士帶來的禮物或由其在宮中新製的器物書畫;宮廷自己採購訂製,或宮廷與地方作坊仿舶來品推陳出新的各式用品,再加部分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精品, 集中反映明清時期宮廷與外部世界交流互動的纍纍碩果,呈現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諸國文明交相輝映的盛世風華。
明末清初,以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為契機,形成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天主教在華傳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浪潮。十六世紀以來,一些西洋傳教士和匠師長期供職於中國宮廷,他們把西方天文學、數學、醫學、地理學、火器製造、美術、音樂等科學和藝術文化知識帶入宮廷,西洋鐘錶、天文儀器等種類多樣的西洋物品也進入宮廷。宮廷畫家描繪藩屬國及外國使節前來朝賀場面的《萬國來朝圖》、藩屬國朝貢時齎進的金葉表文、表現乾隆時期外國和各地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皇清職貢圖》等,都是清朝宮廷政治、外交政策方面的具體體現。
明清之際,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西方傳教士遠涉重洋,來到中國。他們採取利用西洋儀器交結上層官員、學者的傳教策略並取得成功,為西洋科技儀器進入中國宮廷開通了道路。進入宮廷後,他們可以直接向皇帝輸送西方科學知識。康熙皇帝酷愛學習,委任西洋傳教士擔當其老師,教授他數學、天文、曆法等多方面知識。展品中康熙皇帝學習用的翻譯教材,以及為其特製的便於數學演算的書桌,反映出康熙皇帝好求西學之心。
康熙八年,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督下製成的「渾儀」,成為清代宮廷中的小型天體演示儀器。旋轉渾儀可演示太陽、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情況,還可同時表現出日蝕和月蝕現象,如實地反映出西方天文學理論發展的進程。作為宮中陳設器,渾儀的形象也出現在雍正時期的宮廷繪畫作品中。此外,西洋鐘錶也是明清宮廷的恩寵之物。宮廷收藏的英國升降塔鐘錶,不僅可以報時,還附帶人物、水法、轉花、跑人等裝飾,結構複雜,設計巧妙。乾隆皇帝尤其喜愛西洋鐘錶,認為器物以洋做為佳。這些西洋奇器,為宮廷帶來獨特的景觀。
晚明以來,中國畫師一直努力學習西洋繪畫技法。清代,西洋畫師進入宮廷,他們為中國傳統繪畫注入新的元素,無論是人物肖像、山水花鳥還是庭園設計,這些宮廷畫師均有創作。其中耳熟能詳的畫師有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均是康熙至乾隆時期重要的「洋畫師」,他們留下的珍貴作品至今仍珍藏於故宮博物院。郎世寧的花鳥畫、艾啟蒙的《十駿犬》圖,是西洋畫師的成功之作;故宮倦勤齋的「通景畫」則完美地詮釋了西方透視繪畫技法在宮廷繪畫作品中的運用與表現。
展覽由文化局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主辦,旅遊局、澳門基金會協辦,澳門日報支持。詳情可瀏覽藝博館網頁www.MAM.gov.mo。澳門藝術博物館位於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免費入場。展期為1月11日至4月13日,開放時間為上午10至晚上7時(下午6時30分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查詢可於開放時間致電8791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