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新聞網訊)教宗方濟各在週三的要理講授中反省了《宗徒大事錄》的章節,其中描述了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生活。教宗表示,耶路撒冷的教會是「每個基督徒團體的典範」,同時指出基督徒應當擁有的四個生活要素。
在《宗徒大事錄》中,聖史路加描述了耶路撒冷初期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他這樣寫道:「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凡信了的人,常齊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把產業和財物變賣,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宗2:42, 44-45)。
教宗方濟各開門見山地指出,路加筆下的耶路撒冷教會正是「每個基督徒團體的典範、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友愛團體的圖像,但不該將之神化和淡化。」
聖神降臨是一個新近的經驗,聖神不久前才降臨在初期基督徒團體内,激起許多人的意願去宣講基督的救恩,他們悔改並因基督的名受洗。大約三千人「加入了那個團體,它是信徒的居所和教會福傳工作的酵母」。教宗說,正是這些在基督内的兄弟姐妹的信德為宗徒的使命提供了典範。
初期團體的基督徒在生活上具有四個特性: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透過精神和物質財產的共融來實踐高質量的人際關係、藉著祈禱與天主交談,以及透過「擘餅」,即聖體聖事來紀念上主。教宗重申這四種態度,稱這些是「一個好基督徒的要素」。
「人類社會只抓住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或甚至損壞別人的利益。相反地,基督徒的團體則促進分享和互助,不讚成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在基督徒的心靈中沒有地位:倘若你以自我為中心,你就不是基督徒,而是一個世俗的人,只尋求你自己的喜好,你自己的益處。路加告訴我們信徒常齊集一處,這表明接近人群與團結合一是獲救贖者的態度,他們相親相愛、彼此關心、不說別人壞話,而是幫助和關心別人。」
教宗繼續表示,基督徒蒙召與他人分享並融為一體,「按照每人的需要」予以分配(參宗2:45)。這要求我們「慷慨、施捨、掛念別人、探訪病患,以及看望需要幫助和安慰的人」。只有這樣,這個友愛的團體,即教會「才能度一種名副其實的禮儀生活」。基督徒團體在與天主和弟兄的真實關係中持之以恆,不但能夠成長,還能「吸引和贏得許多人的讚同」。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應祈求聖神使我們的團體成為接納和實踐新生活、團結互助和共融的場所,透過禮儀成為與天主會晤、從而與弟兄姐妹共融的場所,以及敞開門窗、讓人看到天上耶路撒冷的場所。」
原文連結: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