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澳門仁慈堂1569年在時任的賈尼勞主教推動下成立,今年正好慶祝四百五十周年。為隆重其事,仁慈堂上週一(13日)起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13、14和16日舉行第十二屆仁慈堂國際會議,並在上週三(15日)舉行彌撒聖祭及回憶圖片展開幕。仁慈堂國際聯會主席Dr. Manuel de Lemos一行人更特地訪澳,參與一系列慶祝活動。
Day: May 24, 2019
教理圖解 —— 信經(十):天主的教會(八)
「耶穌要從天降來,審判生者死者」
「澳門教區青年年標誌設計比賽」現正進行網路票選
(本報訊)由教區青年年籌備委員會主辦的「澳門教區青年年標誌設計比賽」反應熱烈,共收到16份參賽作品,經過評審委員會評分後,有六份作品成功進入第二階段的網絡票選。由即日起至5月30日晚上9時,大家可到「澳門教區青年年」Facebook專頁,讚好專頁後在心儀作品圖下點擊「讚好」(讚/Like)或「勁正」(大心/Love),每份作品所獲得的「讚好」和「勁正」總數將作為該作品第二階段的分數。歡迎大家踴躍投票,選出您心目中最能代表澳門教區青年年的標誌!
【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公處通告】社會傳播日
CN/10/011/2019 教區主教公署秘書長辦公處通告 社會傳播日 第五十三屆社會傳播日將於耶穌升天節(六月二日)舉行,主題為: 「我們彼此都是一身的肢體(弗四25):從網絡社群到人的團體」。 按慣例,當日各台公開感恩祭的奉獻,將全數用作普世教會的大眾傳播事業,捐款將送交主教公署代轉教廷。 特此公告 秘書長 馬嘉道神父 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三日
【速食神學】(33) 如果天主是永恆的,那祂應該很老吧?
文:文祖賢神父 譯:吳志濠 在《速食哲學》專欄中,我們談論過,變化是潛能轉為現實的過程,由「可以但仍未是」到「已經是」。所有創造物,包括天使,也有一些潛能,因此會出現變化。但為天主卻不是如此。
【教會的分裂、改革和分立】第三十三章: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
文:Vitor Teixeira 譯: 余漢釗 在上一章,我們關注到小小兄弟會和精神主義方濟各會。同樣我們亦提過埃可(Umberto Eco)大作玫瑰之名(Il nome della rosa)。那時代所發生的事震撼了基督徒的世界,特別是教會高層。他們猛力抨擊,但同時亦憂心忡忡;而對立的民眾,為着宣揚的神貧及跟隨基督和門徒,卻顯得振奮。為着安撫羊群及掃除異端,於是便出現了宗教裁判所。但這裁判所惡評如潮,因為犯下了很多極端及錯誤,混亂和詮釋上的犯錯,徒添笑柄。
菲律賓教會的「西斯汀小堂」 藝術家為古老教堂天花添壁畫
(天亞社訊)聖周前數天在菲律賓中部的班塔延島上,藝術家們為島上古老教堂天花上的壁畫添上最後的修飾。 該堂的神父若瑟利圖.達納奧(Joselito Danao)說,天主的想法是何其「奧妙」,衪想到以視覺讓人「理解和明白天主的愛與寬恕」。
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掛毯復修後將在米蘭和法國展出
(梵蒂岡新聞網訊)為紀念意大利著名藝術家、科學家、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達文西逝世500週年,一幅保存於梵蒂岡博物館的《最後的晚餐》掛毯將在法國昂布瓦斯和意大利北部米蘭展出。《最後的晚餐》掛毯由弗朗切斯科一世贈送給教宗克萊孟七世,於1533年抵達梵蒂岡。掛毯上的徽章在修復前被認為是添加的部分,事實上卻屬於編織的一部分。一般認為這幅掛毯可追溯至1515年後。但是從其它細節來看,《最後的晚餐》掛毯是在1516年底製作完成。專門研究達文西作品的其中一位專家,伯多祿.馬拉尼(Pietro Marani)表示,達文西在那個時候已在法國昂布瓦斯。因此,這幅掛毯的真正作者及製作地點無從確定。
[意大利主教團第73屆全體大會] 教宗方濟各:不認識弟兄司鐸的主教,就是削弱教會
(梵蒂岡新聞網訊)意大利主教團第73屆全體大會週一至週四(20至23日)梵蒂岡召開,主題為「傳教新臨在的模式和工具」。教宗方濟各在開幕式上提出三大綱領,分別是「眾議精神和集體領導」、「婚姻程序的改革」,以及「主教與司鐸的關係」。
【論盡家庭】(2.7) 婚姻及家庭舞蹈:背對背地互相拉扯
文:梁敬之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及認可督導 他們不但不側耳細聽,反倒依照自己的計謀,隨自己邪惡的心生活,頑固不化;不以面向我,卻以背向我。(耶肋米亞7:24) 丈夫說:「多年來,我不斷的努力,不斷嘗試改變自己甚至我的家人去迎合妳,但妳總是看不見……我低聲下氣的跟妳說:『妳不要再聽那些所謂媽媽群組、其實是八婆圈裡的人的意見了。因為她們都是婦人之見,說的完全沒根據、也不科學,只是一大堆是非、廢話而已。』但妳卻從不聽我的!」 太太反駁說:「你兇神惡煞,殺氣騰騰的要我跟朋友絶交,這算是低聲下氣嗎?你總是要我順從你,但你有沒有聽我的呢?那麼多年來,從我們結婚開始,我就好聲好氣地提議我們一起上課。我們教會有很多很好的培育課程、夫婦班、講座、避靜、朝拜聖體…很多教友都讚好。即使你不相信我,你也應相信眾多好人的口碑呀!難道他們都是傻瓜?世上只有你最聰明?你記得多年來你怎回應我呢?你從來不答應我,總說這些活動很悶、無用、無聊。但你永遠又不參加、不開放,那麼,這些活動對你來說怎會不沈悶?怎會有用?就舉梁先生的課程為例,我花了多少努力才拉到你來參加!你自己也說這課程有用呀!如果你肯聽我講、早點參加課程、學多點知識,我們就不會弄到這地步。」 丈夫說:「妳說得對呀!梁先生的課程當然好,因為他是專家,說話有根據呀!不像妳那些姨媽姑姐,只懂搬弄是非,不知所謂……妳只是聽妳的所謂專家的意見,那妳有沒有聽過我的意見呀?我到底有沒有把我,即妳的老公,放在眼內?好,妳也說梁先生說話有道理,但我又不見妳有跟着他的教導在生活中實踐……」 我對夫婦說:「請你們不要拉我落水,好嗎?」 * * * 有些夫婦的相處方式是面對面、有的是一個背負起另一個、有的相擁在一起、有的一高一低、有的互相疏離,而很多夫婦是互相背對背的互相撐着。 台灣繪本作家幾米在他的一本以愛情為主題的《你們我們他們》作品中,畫了一雙男女,互相背對背的依偎着,更好說是支撐着。幾米寫道:「當我們決定就這樣荒唐靠在一起,悲劇已然開始。我重心漸漸地移到你身上,而你的平衡也依賴着我的重量,我們畸形地相依偎着,一如我們殘缺的愛情,誰也不會倒下,卻誰也母站不直,誰也不能離開誰了……」 一對或情侶或夫婦,各人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理念,自然不過地兩人有不同的價值觀、眼光、優次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如果大家都開放、具彈性、兩人可以互相補足和訓練、成為團隊。但當兩人自顧自己的關注和視角,他們容易會忽略、不理解、甚或否定對方的觀點、繼而互相想把對方拉往自己的一邊,產生權力鬥爭。在互相不斷拉扯仍不得要領之下,兩人容易轉向逃避、彼此疏離、各自生活、孤單寂寞的感覺油然而生。 俗語有云:「贏得道理,輸掉關係。」基本上,我們都想對方聆聽、明白及接納自己的意見。因此,我們往往以提升聲調語氣、擺出強硬姿勢、衝擊對方的底線、矯正對方的錯誤,希望藉此可以改變對方。可惜,這些都是錯誤的方法。 我們可以用下列三個原則,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觀點。 一、當表達感受,看法和經驗時,不要使用指責或攻擊性的說話、包括語氣、身體語言,高高在上的姿態。採用柔和的表達方式使對方放下防衛,從他的世界出來,跟自己一起找到共同點。 二、每次交談只專注於一個問題。一對夫婦要處理的問題的確很多。雖然我們很想爽快、決斷地、即時地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我們越想在短時間解決越多的問題,可以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小。相反,每次商討只專注並深入地討論於一個事件,,成功的機會越高。 三、辨認及保護伴侶的爆發點。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或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有死穴,只要這些死穴受到刺激,我們的情感會爆發、變成非理性、衝突更可能隨之升級。期望自己或伴侶放下過往的經歷、陰影和切除爆發點是不切實際的。相反,我們可以用憐憫、温良的方式來保護伴侶的爆發點、避免衝突惡化。 背對背的依偎能我們看不見對方的容貌、需要、觀點、脆弱。如果大家能轉身相望、開放地認識對方,那麼,儘管兩人是何等難以相處,相方仍可以努力地建立關係。否則,我們可能會以為對方冥頑不靈、以自己的知識或「真理」傷害對方、破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