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arco Carvalho
譯:何紹玲
楊子秋教授接受了澳門國際研究所給他的挑戰:為陸毅神父撰寫第一個傳記,這是一項既美好亦艱巨的任務。前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前副會長楊子秋,深信這位[中國最後的偉大傳教士]將會是一位聖者候選人。
很多人認為陸毅神父是最後一個到中國工作的偉大傳教士,所以到今天,人們都難忘記他的事跡。你是如何構思這本書的呢?
嗯!一天我遇上澳門國際研究所的秘書長盧文輝先生,他告訴我他們正籌備出版一系列有關上一世紀曾經在澳門生活或工作過的傳教士的書,旨在能讓大家知道這些傳教士在過去的一百多年,為澳門和澳門人作出的貢獻。當中有些會先用葡文撰寫,再翻譯成中文,就好像《區師達神父》那本。至於這本由我執筆,關於陸毅神父的書,研究所想先出中文版,之後再譯成葡文。
你寫這書時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我遇到最大的障礙便是缺乏有關陸毅神父的資料或書籍,加上作闡明的照片,在搜集上也不容易—尤其他早期在澳門(大概是1950年至1970年期間)的照片收集。因此,我決定克服上述困難,以一個合乎邏輯和直觀的方式,重整這書。
陸毅神父的一生可謂卓有成效,也令人敬佩。要為如此一位使人銘記在心的神父寫傳記,容易失去真正重要的核心嗎?寫這書有多困難呢?資料搜集費時嗎?
起初,的確不容易,但曾與陸神父一起工作過或合作過的人都給我支持;他們和我分享與陸神父的點滴和經驗;他們更給我提供關於陸神父的照片和文件。我用了半年時間去搜集資料、閱讀和查考、參看來自不同網站的一些短片、作了些人物採訪、拍了一些(也收集了一些)照片。之後,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去整理資料和編寫這書。
陸毅神父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他的生平?還是遺留給我們的事蹟呢?
陸神父是一位勤奮的司鐸,他幫助人,從不分宗教或種族;他協助人去克服困難、去實現心中最好的理想。誰能說他做的一切不是按照天主的的旨意呢?
陸毅神父終於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顆[中國心];他雖長時間住在澳門,但他的心始終留在中國,離不開麻風病人和愛滋病毒感染者。他在中國有足夠的知名度嗎?你認為澳門居民知道他是誰嗎?
當然知道。他在中國完成神學培育之後便在中國多個省份,為麻風病人和愛滋病毒感染者服務;然而,他在澳門也有不少顯赫的功績,我肯定在不少澳門人的心中,陸毅神父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很多溫馨的回憶,尤其是年長的一輩。
如果我們想到天主教會和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從來都不是很簡單的話,陸毅神父在中國所做的工作就更加令人欽佩。中國和梵蒂岡最近簽署了一項協定,為的也是希望改善這種關係。你認為它能幫助利瑪竇社會服務在中國大陸所做的工作嗎?
我想會吧……也但願如此。利瑪竇社會服務在中國大陸提供的是很好的服務,我認為這些服務,不論對人民、對中國政府也會有好處。我估計,在未來的年頭仍然會繼續發揮作用的。
你認為陸毅神父遺留給澳門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是他的工作。他所做的一切,是以天主的名去發光發熱。
他在中國和澳門為最貧窮群體所做的,在某種程度上可與德蘭修女在印度的工作媲美。他能成為聖者候選人嗎?
我同意這想法。
你的的書現只推出中文版,你會希望看到葡文和英文版嗎?
據了解,書將會翻譯成葡文,但如果我們想讓更多人認識陸毅神父的生平及其人其事,英文版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