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繼容
2018年10月11日本人應教區教理委員會的邀請,主講《天主教教理》卷二「基督奧跡的慶典」其中的1066至1209號,有關天主教會的禮儀的本質及與舉行聖事有關的問題,例如舉行聖事的人物、方式、時間和地點等。這篇文章正是1066至1209號的內容撮要,將分為兩期刊登。
一、禮儀的本質
對奉獻給天主的敬禮,教會用了一個技術性名詞:「禮儀」。一般人聽到「禮儀」二字,便會聯想到儀式或禮節。但其實天主教會的禮儀的本質所指的是「工作」,而不是儀式或禮節。因為我們現在所用的「禮儀」這個詞是從希臘文:Leitourgia翻譯過來。可惜因為中文的翻譯經常誤導人,使人誤以為天主教會的禮儀就是儀式。那麼,天主教會的禮儀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希臘文Leitourgia的意思是「公共的工作」,指「代表人民和為人民所做的服務」。而根據天主教會的禮儀傳統,「禮儀」這詞所指的,是天主的子民參與 「天主聖三的救世工程」。我們的救主、大司祭耶穌基督,透過禮儀,在祂的教會內,偕同教會並藉着教會,聯同聖神,在不同的時空,繼續救贖人類的工程。因此教會在禮儀中慶祝的核心,是主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跡:祂的誕生、苦難、死亡、復活、升天。主基督藉此奧跡,完成了救贖人類的工作。所以《禮儀》憲章 2號說:「藉着禮儀,尤其在感恩聖祭中,天主完成拯救我們的工程」。
除了表示奉獻給天主的敬禮,在新約聖經中,Leitourgia也指福音的宣講和愛德工作。即是說,天主教會的禮儀與敬禮天主和服務人群有關。從以上就「禮儀-Leitourgia」這詞的簡述,相信大家都明白,天主教會的「禮儀」雖然要透過儀式禮節來舉行,但天主教會的「禮儀」所指的,並非儀式或禮節,而是主耶穌藉着祂的教會的行動完成祂的救世工程,所以教會要求信友每次參與禮儀的時候,外表和內心都要有相稱的準備,應該有意識地、主動地和完全地參與。
當然禮儀並不涵蓋教會的全部生活和行動,因為在舉行禮儀之前,教會先要宣講福音、讓聽福音的人內心產生信德,最後歸依,禮儀才能在信友生活中結出果實,在聖神的帶領下,承擔天主給他們的使命。
二、天主教會的七件聖事
1. 從信理角度解釋天主教會七件聖事的共同點
羅馬天主教會有七件聖事:聖洗、堅振、彌撒聖祭(聖體)、告解(修和)、病人傅油、聖秩及婚姻。這些聖事,尤其是彌撒聖祭,是教會整個禮儀生活的核心。以下我們會從信理的角度先解釋這七件聖事的幾個共同點,所有聖事都是:基督的聖事、教會的聖事、信德的聖事、救恩的聖事和永生的聖事,之後再講解舉行聖事的一些實際問題,比方人物、方式、時間和地點。
基督的聖事
聖事是產生恩寵的有效標記,教會依從聖經的訓導,宗徒的傳統和教父們一致的意見,宣認教會所施行的七件聖事都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親自建立,並交託給教會。所以聖事是主耶穌和教會的行動。透過聖事,天主的生命分施到我們身上。舉行聖事時所採用的有形儀式,不僅象徵也同時產生每件聖事專有的恩寵。聖事會在那些準備妥當的領受者身上產生效果。
教會的聖事
這些聖事除了是主基督的聖事,也是教會的聖事,這含有雙重意思。首先,聖事是「憑教會」和「為教會」而存在。聖事「憑教會」而存在,因為基督藉着所派遣的聖神在教會內行動。例加在彌撒聖祭祝聖餅酒時,主祭這樣祈求:「因此,我們求祢派遣聖神,祝聖這些禮品,使成為我們的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聖事「為教會」而存在,因為它們是「構成教會的聖事」;又因為聖事,尤其是彌撒聖祭,把「三位一體」的天主的共融和愛,顯示並通傳給參與禮儀的教友:教會的成員。
其次,由於教會聯同元首基督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奧妙位格:Mystical Person,所以當教會舉行聖事的時候,她是以一個「有機組織的司祭團體」行動。正如宗徒長聖伯多祿在他的書信中所說,藉着領受聖洗和堅振,這團體成為「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伯前2:9) 。此外,有些信友透過領受聖秩聖事,以基督的名義,牧養教友。
信德的聖事
由於聖事須先以天主聖言和信德作準備,而信德就是對天主聖言的服從。主耶穌建立聖事的目的是為了拯救人類,建設教會:基督的奧體,和向祂的父呈奉祭獻,若沒有信德,這一切都無法實現。所以聖事的舉行不僅預設已有信德,而且透過在舉行聖事時用的象徵、記號、言語和物品來滋養、加強並表達這信德,所以稱為信德的聖事。
說到信德,有一點非常重要,教會的信德先於信友的信德,信友被天主召叫加入祂的教會,當教會舉行聖事時,就是宣認那接受自宗徒的信德。彌撒聖祭中「領聖體禮」之前,主祭會向主祈禱說:「主耶穌基督,祢曾對宗徒們說:『我將平安留給你們,將我的平安賞給你們』。求祢不要看我們的罪過,但看祢教會的信德,並按照祢的聖意,使教會安定團結。祢是天主,永生永王」。
為此,任何聖事的儀式絕不可由施行人(minister) 或團體按自己的喜好改變或操縱;甚至教會的最高權力亦不得任意更改教會的禮儀。
救恩的聖事
因為耶穌基督在聖事中親自行動,所以幾時懷着信德,依照教會的意向,並遵從教會的指示舉行的聖事,能有效地賦予聖事所賦予的恩寵。事實上教會在每件聖事的呼求聖神禱詞中,均表達她對聖神德能的信德。
所以聖事因其本身而有效,事效性:ex opere operato 這句話,依字面解釋,指由於行動已完成的事實。即是說,聖事並非由於施行人或領受人的德行或功勞而產生實效,卻是由天主的德能所實現。當一件聖事是按照教會的意向舉行,主基督和祂的聖神的德能在聖事中、透過聖事而行動,故無需依靠施行人個人的聖德。可是,領受人是否能夠獲得聖事的效果,則視乎他們的準備是否妥善。
對信者來說,教會明確地指出新約的聖事為救恩是必需的。而「聖事的恩寵」,則是指由主基督賦予的恩寵,每件聖事有其專屬的恩寵。
永生的聖事
教會舉行的聖事有很強的末世幅度:指向永生。例如常年期第二十八週主日彌撒的「獻禮經」:「上主,求祢接納信眾的祭品和祈禱,使我們以虔誠舉行的聖祭,為我們贏得天上的光榮,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或常年期第二十九週星期四彌撒的「領聖體後經」:「上主,祢既藉這天上神糧,使我們得到神益,求祢以這現世的恩惠,幫助我們獲得永恆的救恩。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
所以自宗徒時代起,教會的禮儀就以聖神在教會內的嘆息說:「主,請快來!」(Marana tha! 格前16:22)而邁向其終結。儘管教會仍在「期待所希望的幸福,和我們偉大的天主及救主耶穌基督光榮的顯現」(鐸2:13) 。但其實在主耶穌基督的所建立的聖事中,教會已經獲得她嗣業的保證,已經開始在分享主所預許的永生。
2. 聖事的舉行
接着會為大家解釋幾個與舉行聖事有關的問題:誰可以舉行、如何舉行、何時舉行、何處舉行等。
誰可以舉行?
幾時當教會舉行禮儀時,她已跨越此世,參與天上禮儀。彌撒聖祭中的「聖聖聖」,就是最好的證明。在詠唱這歡呼句前,主祭會這樣向天主聖父祈禱說:「為此,我們隨同天使和諸位聖人,歌頌祢的光榮,同聲歡呼」。即是說每次在彌撒聖祭中唱「聖聖聖」的時候,天上的天使和聖人也和我們一起唱。
所以教會的禮儀有不可見的一面和可見的一面。不可見的一面除了剛到的天朝神聖,當然還有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祂是真正的惟一大司祭,同時也是奉獻者,又是被奉獻的祭獻。當我們在聖事中慶祝救恩的奧跡時,聖神和教會使我們所參與的,就是這由主基督親自奉獻的永恆的神聖禮儀。
至於那可見的一面,教會中有些成員蒙天主的召叫,藉聖秩聖事被揀選和祝聖,領受了公務司祭職,使他們有資格以基督元首的身分,為信友舉行聖事,他們是教會的主教,司鐸和執事。
此外為使信友的普通司祭職可以發揮,教會也把一些特殊職務派給他們。這些特殊職務不是經由聖秩聖事領受,而是由主教按教會的禮儀傳統和牧民需要制定,例如祭台服務員,讀經員和及歌詠團的成員,他們所履行的,都是真正的禮儀職務。
最後要提醒大家一點,當舉行聖事時,無論是聖職人員或信友,每人都要按照儀式的性質和禮規,完成屬於自己的職務,只作自己的一分,且要作得齊全。
如何舉行?
天主教會是透過採用標記和象徵,例如語言、姿勢、行動、歌詠與音樂和聖相及聖像等來舉行聖事,讓我們先看看標記和象徵。
舊約禮儀的標記有割損禮,君王和司祭的傅油和祝聖禮、覆手禮、祭獻,尤其是逾越節等。教會視這些標記為新約聖事的預象。在祂的三年公開生活中,主耶穌在講道時,也經常利用受造界的標記來使人認識天國的奧跡,例如油和覆手。主給舊約的事件和標記,尤其給出谷和逾越節的事跡,賦予新的意義,因為祂自己就是這些標記的意義。
由於聖事是天主子女在基督和聖神之內跟天主聖父的相遇,所以除了標記和象徵,在這相遇中,也有言語的交談。既是交談,可以想像禮儀行動中的天主聖言所表達的,不僅是天主對祂的子民無條件的邀請,也是天主子民以信德和愛對天主的回應。
所以聖道禮儀是聖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培育信友的信德,我們應重視一切與天主聖言有關的標記:記載聖言的經書(讀經集或福音書);對聖言的敬禮(福音書遊行、獻香、以燭光相伴);宣讀聖言的地方(讀經台);聖職人員的講道,這是宣讀聖言的延續;會眾對聖言的回應(歡呼、聖詠默想、禱文、信德的宣認等);最後當然是要清晰並無誤地宣讀聖言。
說到聖道禮儀,有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那是有關讀經台。讀經台的英文不是 Lectern,而是Ambo,是個很特別的詞。而且讀經台是在祭台上,祭台的範圍叫「至聖所」,教友不能隨便進入。顧名思義,讀經台是專為誦讀聖經而設,只可以在讀經台讀聖經、答唱詠(選自聖詠)、主教和神父的講道(或執事,教友不能在彌撒聖祭中講道或證道,天主教會的彌撒中,從來都沒有證道這回事),及信友禱文,因信友禱文是教會根據當日的讀經向聖父的祈禱。
所以絕對不可以用讀經台讀進堂詠、領主詠、帶唸玫瑰經或其他經文,或帶領教友唱歌,堂區報告、分享等。否則不但對讀經台不敬,尤其不尊敬天主,因為將以上所說的這些不是聖經的事物,放在與聖經同等的位置,希望大家注意。
說到音樂,羅馬天主教會的音樂傳統更是無價之寶,特別是額我略聖歌,因為這聖歌是專為敬禮天主而創作,超越其他的藝術。至於其他聖歌,也是舉行隆重禮儀的一個要素。
事實上,歌詠和音樂越能與禮儀行動密切地結合,便越能發揮其功能和作為標記的意義。在禮儀中採用歌詠和音樂時,要根據以下三個主要準則:首先所選用的歌詠和音樂要能表達祈禱的優美,其次可以讓信友更投入地參與禮儀,最後讓整個禮儀顯得神聖和隆重。這樣歌詠和音樂,與禮儀中的言語和行動,都能達到同一目的:光榮天主和聖化人。要注意在禮儀中所用的音樂或歌曲,要先得到教區有關機構的批准,任何人都不得隨便作一首歌或曲便拿到禮儀中用。
禮儀中的歌詠和音樂雖然重要,但永遠不能喧賓奪主,超越所舉行的禮儀行動。教宗聖庇護十世在他所寫的一篇論教會聖樂的文章中清楚指出,「音樂是禮儀的侍女」,教宗的意思是音樂是為禮儀服務。所以安排禮儀的時候,永遠不能要禮儀去遷就音樂,而是相反,音樂要遷就禮儀。例如神父在教友領完聖體,將祭器都清理好,但聖詠團還在不停地唱,迫得神父要呆站着等他們唱完,才能繼續舉行,這非常不好。
至於聖相:Icon,我們知道天主是無形無像,所以人無法繪畫祂,因為沒有人能夠描繪看不見的事物。但由於天主子降生成人,所以教會在禮儀中用的聖相或聖像所描繪的,主要是主耶穌基督,亦因此聖相和聖像在人類的救恩史中成為一個重要的標記。
教父聖若望達瑪森在他的《有關聖相的演講》寫道:「昔日,[人們] 絕對無法藉着圖像來描繪沒有形體的天主。但是現在,祂取了肉軀,使人看得見,而且與人一起生活,我就能夠依照可見的天主而描繪出祂的「圖像」…… 藉着祂所顯露的面容,我們就能瞻仰主的光榮」。
所以教會的「聖相學」,是把聖經藉着言語所傳達的福音訊息,透過圖像描寫出來。特別在印刷術還未發明,教育又不普及之前,會寫會讀的人並不多的年代,聖相或聖像成為教會福傳和培育信友的重要工具。除了主耶穌基督,還有天主聖母及其他聖人的聖相和聖像。
聖人的聖相和聖像所代表的,是主基督在眾聖者身上受到光榮,並顯示出那眾多曾為主基督作證的人(參看希12:1)。他們現在繼續從天上參與世界的救贖,而我們也與他們團結一起,特別在聖事中。通過聖人的聖相和聖像,我們的信德得到啟迪,深信那依照「天主肖像」所造成的人,最終會被轉化成真正具有「天主的模樣」的人。此外聖相和聖像的美麗和色彩亦有助我們的祈禱,激發我從內心光榮天主。
何時舉行:「主日」與「禮儀年」
對何時舉行這問題,我們先看看梵二的《禮儀》憲章的一段解釋:「慈母教會自覺有責任於一年中,定下一些日子以神聖的紀念慶祝其天上淨配的救世大業。在每週稱為主日的那一天紀念主的復活,然後每年一次連同主的榮福苦難,慶祝逾越奧蹟:一年中最隆重的慶典[復活節]。
此外,教會在整年的過程中,於不同時期分別慶祝基督的全部奧蹟,從受孕、誕生、至升天,聖神降臨,直到期待光榮的希望和主的再來,教會以這形式紀念救贖的奧蹟,將主救人所贏得的功德和救恩行動的富饒開放給信友,好使這功德和奧蹟永存於各時代,讓信友因着親自的接觸而充滿救恩」(102號)。
以上這段話不但清楚道出了天主教會慶祝主日和制定禮儀年的目的,也同時顯示出基督徒的時間觀是禮儀性的:「主的日子」和「主的年」。因為在這「日」和「年」中,主耶穌基督不斷以漸進的形式,臨現在基督徒的生活裏。而透過主基督這不斷的臨在,對教會來說,時間便是救恩史的延續。這正是教會慶祝「主日」和「禮儀年」及誦唸日課的原因,亦是「主日」、「禮儀年」及日課的神學基礎所在。下回將進一步解釋「主日」與「禮儀年」,然後再介紹「日課」:「時辰禮儀」。